![]() |
|
|||
三问阶梯电价:必然会导致涨价吗谁在获益?
近来,网络上出现的一系列流行语反映了公众的智慧与幽默:“姜你军”、“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
在这些看似轻松的词语背后,却更多体现了老百姓对物价上涨的担忧和无奈。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9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6%,创下23个月以来的新高,环比上涨0.6%。
价格上涨对人们的生活影响有多大?应当如何看待当前价格调整及其走势?针对近期引起社会关注的用电、供暖、天然气等领域的价格调整,本报记者深入采访了居民、专家、企业和相关主管部门。
——编者
阶梯价必然导致多花钱?
“无论执行哪一方案,我们的生活负担肯定要加重了”
近日,“电价如何调整”成了老百姓心头绕不开的一件事。10月9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居民阶梯电价方案征求意见,分为每月超过110度与140度就涨价两种,每个方案都实行三档递增,其中第一档电量将分别覆盖70%或80%家庭月均用电,此档电价保持不变;最高档超额电量每度上涨不低于0.2元。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截至10月21日征求意见结束之时,有61%的群众支持现有方案。但时至今日,相关争议远未结束。
有网友在论坛上说,这两年进入了“涨时代”:先是房价“驴打滚”般翻番涨,接着便是“豆你玩”、“蒜你狠”。渐渐地,日用生活品开始涨价,人吃的油涨了,车用的油也涨了。现在百姓用电又要涨价,如果说成品油涨价还没有关乎所有人的利益,那么试看普天之下有几人不用电?
实行阶梯电价,必然会导致涨价吗?
吉林长春市民盖勇范说,现在城市居民家庭大多有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基本家电,不可能像赵本山小品里说的只有一件家用电器——手电筒。一台冰箱每天就得1度电,一个月是30度电,再用上洗衣机、电饭煲、微波炉之类的电器,不知不觉就超过了110度电,“按发改委的方案,假设将第一档电量定在110度,肯定要比现在多交电费了。”
湖南长沙经营小超市的李先生跟记者算了笔账:由于家庭收入一般,他们家老中青三代一直挤在一套房子里住,用电量也比一般家庭多些,每个月都在250—300度之间。“无论执行征求意见的哪一个方案,我们肯定在第一档电量涵盖的70%或80%家庭之外,生活负担肯定要加重了。”李先生说。
有业内人士表示,国家发改委此次出台阶梯电价政策时机并不合适。为啥这么说?现在国家鼓励新能源车尤其电动车发展,如果电价提高,那么电动车的普及就有问题;国家扩大内需,实行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电价高了,农民所享受的那么一点家电补贴又被掏出来了。
“说居民用电价格一直很低,多年没做调整,那么通货紧缩时怎么不调整?当前好多领域都在涨价,通胀预期趋强,何必非在此时凑热闹,这不是在加剧通胀预期吗?”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专家说。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孙少岩并不反对实行阶梯电价,他认为发电是有成本的,煤价在上升,出于补偿成本的需要,提升电价也有其必要。“但是,如果细读发改委提供的两个指导方案,却有变相普涨之嫌,没有对用电少的实施降价,只有对用电多的涨价。”孙少岩说,只见“劫富”没有“济贫”,这是打着“阶梯电价”的幌子实施涨价,其正当性与合理性令人怀疑。
怎样设置方案更加合理?
提倡节约用电值得肯定,但方案没有厘清“谁在浪费电”
根据国家发改委此前公布的国别间的电价比较,2008年世界主要国家居民千度电价分别为:德国263美元、英国231美元、日本176美元、法国169美元、美国114美元、韩国89美元以及中国69美元。横向看,中国的电价无疑在国际上处于较低水平。
然而,如果将电价与当地人均国民收入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截然相反。按2008年德国人均国民收入42440美元计算,其千度电价占人均国民收入的比例为0.62%,美国的这一比例为0.24%,相比之下,中国则为2.49%。按照这个相对价格来看,中国的电价是德国的4倍多,是美国的10倍左右。
业内专家认为,近年来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但依然有相当一部分人群是低收入者,资源性消费的增加对他们的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如果要实行阶梯电价,一定要考虑到低收入人群的实际困难。
“长期以来,农村居民用电价格高于城市居民,这很不公平。”孙少岩说,实行阶梯电价不是不可以,但应在不过度提高平均电价水平的前提下,将多用电者多交的电费补贴给少用电者,即通过提价让富人多交电费,同时通过降价让穷人少交电费。但是,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这两个方案,平均电价水平涨了,总体电费收入高了。
要说实行阶梯电价是为了节能减排,湖南省某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张先生对此颇有异议。他说,政府机关、社会团体浪费电的现象更严重,“一些人的电脑天天开着机,有的办公室经常灯火通明却空无一人,这部分电价为何不多收费?”张先生建议,政府应该拿出补贴鼓励居民家庭使用节能灯,在市政设施、公共场所则应该加大限电力度,“那些公共场所的耗电量非常惊人。”
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教师李学兵认为,一项政策的出台过程必须透明,让利益相关方进行充分讨论,而档次电量的设置必须进行充分的论证和评估。政府提倡节约用电值得肯定,但现在引起这么多负面评论,主要在于方案没有厘清“谁在浪费电”,反而把矛盾指向刚性消费的普通居民,让人很不理解。
孙少岩说,像长春这样的东北城市,夏天基本不用空调制冷,冬天的暖气是水暖,而武汉这样的南方城市,夏天离不开空调,冬天没暖气,需要电热器乃至空调制热,那么电价调整对武汉的居民影响就比长春大。
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经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吴钟瑚提出,阶梯电价选择的基准电量应随着经济水平而提高。此外,在水电、风电等资源丰富的地区,国家应提高基本用电量,鼓励居民使用清洁能源,防止居民因电价提高而选择高碳能源。
电价调整究竟谁在获益?
电力企业一方面说有亏损、要补贴,一方面却普遍享受高工资、高福利
近年来,供电企业乃至发电企业一方面说电价低、有亏损、要补贴;另一方面行业内却普遍拿着远远超出社会平均水平的高工资、高福利,日子过得舒舒服服,甚至某些地方的电力公司大楼都是当地的标志性建筑。长春市民朱晶说,很多人其实并不在乎一度电提高一分钱或者几分钱,不满情绪主要是针对行业垄断。
“农产品涨价,农民还能从中得到点实惠,我们认了。电涨价,凭什么呀?他们‘电老虎’挥霍的钱还少吗?”朱晶说。
据了解,在我国目前的电力体制下,发电企业和供电企业已分家。供电单位是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两家公司,发电企业发出的电要竞价上网,才能和终端用户见面。在吉林白山一家水电企业工作的王文军认为,实行阶梯电价后,多交的电费先是进入了电网企业的腰包,如果电网企业利用发电企业相互竞争的局面,不提高电的入网价格,那么居民多交的电费就到不了发电企业手中,也就无法补偿发电成本。
孙少岩说,电网企业作为国有企业,有责任向社会公开其真实成本,接受公众监督。目前政府决策部门尤其是价格部门缺乏独立的、具有足够行业知识的人才队伍,这样就很难避免政策不受垄断企业的影响。
对社会各界的质疑,湖南电力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湖南是个农业大省,农村用电量相对于城市来说比较低,因此主要是城市居民可能增加电费支出,“一个月一二十元钱,应该说影响并不大。”对于社会上反映的实行阶梯电价电力使企业获益最大的说法,他表示:“我国厂网已分开,电网并不能得到多少钱,增加的收入主要用于煤电联动开支,用户电表改造也需要一大笔资金。”
一旦实施阶梯电价,电力企业也会面临很多问题。这位负责人说,一是全省用户的电表都要统一进行改造;二是抄表时间给电力公司带来挑战,因为这要求抄表时间必须每个月非常精确和固定,不然就会给用户的当月电量造成究竟应该划在第几档的问题;三是营销部门必须重新进行调查设计预购电用户怎样按阶梯电价缴费。
部分国家电价政策一瞥(延伸阅读)
美国实行阶梯电价收费机制,并对夏季和冬季实行双轨制,各州电价相差也比较悬殊。例如,在夏季,宾夕法尼亚州规定500度以内用电量每度电价为14.72美分,超过500度则为16.74美分;亚利桑那州起档电量放宽到700度,在这一标准以内每度电价10.6美分。
日本根据居民每个月的用电量将电价划分为三个档次,各地电力公司对每档的定价略有差异。以东京为例,用电量在120千瓦时以内的电费是每千瓦时17.87日元;用电量若超过120千瓦时,但又不满300千瓦时,超出部分的电费价格以第二档来计算,每千瓦时的价格是22.86日元;用电量超过300千瓦时,每千瓦时24.13日元,比第一档高出了35%。
韩国居民阶梯电价细化为六档。根据现行阶梯电价表,以每户为单位,每100千瓦时为一个跨度,按六档划分电价。在1千瓦时至100千瓦时区间,每千瓦时电价是55韩元。此后每100千瓦时区间的用电价格分别是114韩元、168韩元、248韩元和366韩元。一旦超过500千瓦时,用户需承担每千瓦时644韩元的超高价。
个别国家为保障低收入群体用电需要,还设置“生命线电价”,如日本中部和关西电力分别对居民月用电量8度和15度以内部分实行免费。美国也有同样的生命线电价政策,即政府对低收入居民实行特殊照顾,对在生命线用电量以下的每户每月用电量,规定一个较低电价;对超过生命线用电量限额的用户,逐次累进提高价格。
“阶梯”应能上也能下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垄断行业的经营压力加大,应对这些压力,须强化技术升级、优化管理、削减经营成本等手段。如果动不动就打涨价牌,一味将成本转嫁给用户,老百姓就难免意见大
最近,网上的一则新闻引起人们关注:重庆开县74岁的老人张开田5年只用了6.1度电,被称为“史上最节电的人”!张开田无儿无女,住在山上两间简陋的砖瓦房里,在两间房的房顶,各挂着一个已经满是灰尘的5瓦灯泡,这是家中唯一的电器……为节约用电,“老人天亮起床,天黑就睡觉,基本上不开灯。”
表面看,人们关注的是老人家的节约意识,实际上,感触最深的是农村贫困人口生活的无奈和辛酸!
凑巧的是,有关部门日前出台电价调整方案,拟在全国对居民用电推行阶梯电价。电量档次的划分提供了两个方案。据称,这两个方案均能保证70%以上的居民不增加用电负担。然而,这项动议甫一出台,就频频遭到质疑。因为无论按照哪个方案,阶梯化电价唯一的选择就是——只上不下!即便是用电量最少的低收入人群,也无法减少用电负担。
根据目前的调价方案,各地第一档电量价格不变,覆盖70%—80%的居民用户,显然,这意味着至少20%—30%的居民用户面临电价“提价”的现实;而对第一档70%或80%的用户而言,电价也只是“保持稳定”而已。也就是说,即便像张开田老人,都不能从这样的改革中受益。
事实上,无论采用哪种方案,实行阶梯电价后的受益者只有一个,这就是供电企业。有人计算,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合计4571亿千瓦时,根据第一套方案,将30%的用电量提价,假设平均提价0.125元/千瓦时,以2009年居民生活用电量的30%计算,电网企业将每年增收约170亿元。
应当说,在居民用电收费制度中实行阶梯电价,是提高公众节能意识、鼓励合理消费能源的有效手段。可是,为保护低收入群体利益,在实行阶梯电价的发达国家,一般都制定阶梯电价下限,用电量低于下限的居民甚至可以免缴电费。而我国有关部门拟推行的阶梯电价,目前看并没有这方面的考量。有调查显示,相对平均工资而言,我国的电价相当于发达国家的4.5倍。在住房、医疗、教育、衣食用行等生活成本齐涨的今天,作为一种最基本的民生需求和公共产品,如果阶梯电价的“阶梯”只上不下,就不能不引起警惕。
近年来,水、电、气等能源、资源价格改革的呼声日涨。在有关部门宣布拟在全国实行阶梯电价后,10月28日,北京市宣布近期将组织天然气价格听证,每升天然气最高拟涨价0.27元。毋庸讳言,现行资源、能源产品定价机制必须调整,但如果水、电、气等价格涨幅过高,必然会引起连锁反应,强化通胀预期,增加普通消费者的生活负担,甚至会影响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垄断行业的经营压力加大,这种压力主要是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阵痛;克服阵痛,须强化技术升级、优化管理、节约成本等手段。如果动不动就打涨价牌,一味将经营成本转嫁给用户,这无异于开错了处方,选歪了方向,老百姓不满意,在所难免。(杜海涛)
林伯强:阶梯电价政策引起争议的反思
发改委推出的阶梯电价政策已经进入意见整理反馈阶 段。尽管 无论 从经 济学、政治学或社会学的角度来思考,阶梯电价政策都不失为居民电价的一个突破口,是有利于公平和效率的价格机制,但是反对的声音也比较大,主要原因是反对涨价。
现在有两个需要反思的问题。第一,就是政策推出的策略问题;第二,就是阶梯电价可能的改进方式。当初我们在设计阶梯电价时,都把涨价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而没有考虑到民众的不理解,以及可能的反对的声音。
首先,如果改变阶梯电价政策推出的方式,可能就是另一番局面。试想,如果像以往那样,首先公布一个平均每度电提价几分的方案,之后,再推出阶梯电价,其推行可能就相对容易。第二,就是可以把阶梯电价设计成“有下有上”。即把第一档电价往下调,第二和第三档的电价往上调,使阶梯电价针对高收入人群的特征更加明显。如果这么做,民众就不会把阶梯电价看作是一个“变相”涨价的政策。
此外,此次阶梯电价改革的主要阻力来源于中、低收入人群,因为只有低收入人群才明确知道其用电量和电费,而富人对电价并不敏感。因此,另一个阶梯电价设计的可能策略是,在阶梯电价推行的初始,可以把第一档的电价水平设得低些。因为用电量伴随经济增长和收入增加而增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使电价保持不变,只要用电量逐年增加,进入更高档次的用电量会逐年增加,从而提高整体居民电价水平。按照目前居民用电每年超过10%的增长率,这一策略是可行的。
因此,今后政策改革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政策影响的人群以及阻力来源。
中国的居民电价改革比较难,除了电价是一路上行和公众不知道供电成本之外,还跟电力企业的国有垄断有关。
电厂是国有的,即使亏损也绝不可能不发电。那么,即使电价不涨,我们也不会缺电,为什么需要涨价?当然,电力是公用事业,政府对涨价必须严格监管。提倡阶梯电价,有利于公平和效率,促进节能减排,大前提就是电价必须要涨。至于为什么要涨价,道理在哪里,背后的成本是怎样的,政府应当和民众讲清楚。
总的来说,阶梯电价在推行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兼顾公平、特殊性以及季节性的问题,还需要考虑推出的方式与策略。可以预见,随着政府对民众声音关注程度的加深,今后中国的价格改革将越来越充满挑战性。
阶梯电价作为一个价格机制能否被成功地推出去,接下来最困难的环节就是听证,国家要和老百姓解释清楚成本的问题,以及为什么要涨价。
而目前难度最大的就是,国家电网的成本难以解释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