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网讯:天津市有57万各类残疾人,涉及160万家庭人口,这是一个数量众多,特性突出,最需要社会帮助的困难群体。“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残疾人事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及一系列重大举措措施,制定实施了本市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及80多项普惠加特惠扶助残疾人的政策、规划和工作方案。
五年来,全市在不断加大城乡社会保障力度的同时,通过康复服务、助学补贴、就业扶持、实施扶贫安居和廉租住房政策,免费为残疾人进行无障碍改造,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以及动员社会扶残助困等多种形式,救助帮扶残疾人50余万人次,努力使广大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保障和救助政策稳定人心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社会保障上加强了对残疾人的特别保障和救助。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规定中明确“重度残疾人、享受低保待遇和特殊困难家庭的学生、儿童个人不缴费,由政府全额补贴”,“重度残疾、享受低保待遇和特殊困难以及城镇低收入家庭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个人不缴费,政府按照220元缴费档次给予全额补贴”。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相关规定中,放宽了城乡重度残疾人和农村非重度残疾人的参保年限,并“按照参保当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最低缴费比例,对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重度残疾人个人缴费给予全额补贴;对未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重度残疾人和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非重度残疾人个人缴费给予50%的补贴。”基本医疗、基本养老两项社会保障,不仅覆盖到了全市残疾人,而且对9万多名重度残疾人及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和特困救助的残疾人给予了特别扶助。在办理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救助核实家庭收入时,“对有视力残疾人、肢体残疾人、智力残疾人、精神残疾一级和二级人员的家庭,将家庭收入按城乡低保标准的100%扣除;对有言语残疾人听力残疾一级和二级或精神残疾三级人员的家庭,将家庭收入按城乡低保标准的50%扣除”。在做到应保尽保分类救助的基础上,从2006年10月开始,对城镇低保特困重度残疾人每人每月再增加200元、非重度残疾人每人每月再加100元生活救助补贴;农村低保残疾人每人每月分别增加100元、50元。这些特殊救助政策,加大了对5万多名生活困难残疾人基本生活的保障力度。
除此之外,为保障残疾孩子和低保特困家庭的子女接受教育,天津市在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并对在特殊教育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孩子实行“三免一补”(免学杂费、免教科书费、住宿费、补助伙食费),视力残疾、听力残疾初中毕业生免试升入高中的同时,为每一名接受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残疾学生和低保特困残疾人家庭在学子女每年发放300元至2000元的助学金补贴,为每一名低保特困家庭的残疾学生每年再增加240元至1000元补贴,保证他们不因残疾或贫困而失学。
为了稳定和促进残疾人就业,全面落实国家对残疾人集中就业和分散按比例就业优惠政策的同时,对用人单位每招用一名残疾人给予1500元至6000元的补贴,对每一位自主创业的残疾人给予2000元至5000元的补贴,同时加大对残疾人职业技能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补助的力度,使“十一五”期间城镇新增残疾人就业8600人,累计就业37726人;农村累计就业62068人,全市城乡10万残疾人实现稳定就业。同时加强了对城乡生活困难残疾人的住房保障,在城镇把重残、双残低保残疾人住房困难家庭纳入廉租实物配租补贴范围,使914户残疾人家庭改善了住房条件;在农村,为2172户困难残疾人家庭翻建修缮了危陋房屋。这些细致入微、实实在在的保障和救助政策,天津市就有50多项。各区县、各有关部门认真组织实施,残疾人基本生活和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和物价上涨的情况下,残疾人的就业、生活、情绪也保持了稳定,残疾人无集体进京访、无非正常访、无不良事件。社会保障力度的加大,使残疾人心里踏实,也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服务和帮扶措施温暖人心
根据残疾人的特殊需求,天津市委、市政府切实加强了对残疾人的特别服务和扶助。在多项做好生活困难群众帮扶解困意见中,都将服务和扶助残疾人纳入其中,在市20项民心工程中专设帮扶残疾人的项目,同时市政府每年专门安排为残疾人办20件受益面广的实事,并动员社会开展广泛深入的扶残助残解难题送温暖活动,提高了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的水平。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现已开展的服务项目就有,康复服务、送教上门服务、就业和培训服务、托养服务、农村扶贫服务、无障碍进家庭服务、法律服务,广播电视专栏节目服务、文化体育活动服务等30多项,而且取得了切实成效。例如,全面加强康复服务,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4491例,资助低视力患者验配助视器1120例,资助重度聋儿植入人工耳蜗82例,资助先天性心脏病儿童手术34例,资助贫困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1288例,资助贫困聋人验配助听器3024例,资助贫困精神病患者3862人,为生活困难残疾人免费配送辅助器具5.9万件,资助605名残疾人安装了假肢,为515人装配了矫形器;并为6000多名残疾人进行了免费体检,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康复服务。同时,为19.6万残疾人开展了社区康复训练和服务。努力改善了残疾人的身体功能,帮助残疾人提高了自理、自立能力。积极为不能到校学习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实施了送教上门服务,接受送教服务的残疾儿童少年达230人。
为了减轻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的负担,开展了托养服务工作,现接受寄宿托养、日间照料和居家服务的残疾人共有4700人。为了方便残疾人出行和生活,在对全市城市道路、公共建筑物和居民区进行了无障碍改造的同时,为4.3万个残疾人家庭免费安装了座便器、扶手和聋人用的闪光门铃、盲人用的救助门铃等无障碍设施。为了改善农村残疾人生活状况,通过建设135个残疾人扶贫基地并实施13个扶贫项目,以多种帮扶形式扶助1.4万名残疾人增加了收入。同时,积极动员社会,连续五年开展了助明、助聪、助困、助学、助行“五助行动”和为残疾人送温暖为基本内容的助残慰问活动,受益受助残疾人达23万人次。在帮助残疾人改善物质生活的同时,努力满足残疾人文化生活需要,开播多年的天津电台“共享阳光”、天津电视台“我们同行”两个专题节目越办越好,深受广大残疾人的喜爱。五年来,组织数以十万计的残疾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体育健身活动,在国际国内各项赛事中均取得历史性的突破。在连续七年举办了天津市残疾儿童艺术节的基础上,2010年承办了为期两周的首届中国残疾儿童艺术节,吸引了来自22个省区市和港澳台地区共2600名残疾儿童参加。同时选拔残疾人才艺能手参加了上海世博会的才艺展示,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好评和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欣然题词“艺术之树常青”。
争创全国先进凝聚人心
天津市全面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两个走在前列、一个排头兵”的要求,加快了在残疾人工作领域争创全国先进的步伐。在全国直辖市中率先开展了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创建活动,并实现了创建目标,获中国残联命名之后,又先后开展了创建全国无障碍城市、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区县、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等三项创建活动。经过努力,无障碍城市已通过市级验收,并做好了国家检查验收组验收的准备;所有区县全部通过了国家检查组的验收,实现了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区县创建目标;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全市通过了市级验收,5个区通过了国家检查组验收。同时,建筑面积2.6万平米的天津市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建成投入使用并正式挂牌成为中国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争创全国先进,推进天津市残疾人事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使全市广大残疾人在深刻感受党和政府与社会的深切关怀的同时,由衷感到振奋和鼓舞,决心在全社会的关爱下,自强不息、乐观向上,为改变自身命运,为共建共享和谐社会而奋力进取。
“十二五”期间,天津市将在现有地方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天津市残疾人保障条例》,全面加强对残疾人合法权益保障;将制定并落实《天津市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进一步提高全市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将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并动员全社会加大对残疾人的扶助力度;将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康复、教育、培训、就业、扶贫、宣传文体、组织建设等各项工作,推进残疾人事业加快发展,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与全市人民一道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记者吴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