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国央行首度详解明年“稳健货币政策”任务
中国央行24日首度详细披露了明年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具体任务:控制货币总量、保持贷款总量合理适度增长、优化信贷结构、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央行副行长胡晓炼在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会议上指出:货币供给总量回归常态是明年货币政策“最主要的任务”。
胡晓炼明确表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极端动荡状态已经有所缓和,“中国经济增长势头进一步巩固,完全可以通过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她说,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是宏观政策导向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中国经济在当前国际国内大环境下的正确选择。
她说,货币政策回归稳健有利于加强通胀预期管理,防范资产价格泡沫。当前中国内外部流动性充裕,通胀预期较强,通胀压力不断加大,需要通过货币政策回归稳健、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货币条件,彰显把稳定物价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治理通胀的决心。
胡阐释“稳健”政策的必要性时说,稳健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与针对性“既能在经济偏热时适当紧缩,也能在经济偏冷时适当放松,有助于更加积极妥善地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和防通胀三者之间的关系”。
她提出明年“稳健”政策的四大任务:
其一,控制好货币总量。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意味着以M2为主的货币供应总量增长应低于适度宽松时期,降至以往稳健货币政策阶段的一般水平。货币供给总量回归常态是明年货币政策最主要的任务,只有回归常态,才能实现“把好流动性总闸门”的要求。
其二,保持贷款总量合理适度增长。银行信贷增长要与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主要目标相吻合,“特别要考虑经济增长目标和通胀控制目标”,从反危机特殊时期的非常态应对,转向合理适度的增长。
其三,继续优化信贷结构,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严格控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
其四,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高度重视经济较快发展中存在的流动性宽松、信贷投放较大等可能积累的顺周期系统性风险隐患,加快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
央行细数明年货币工具
将推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
中国央行24日晚透露明年“货币政策工具箱”内容,援引央行副行长胡晓炼在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内部会议上的讲话称,下一阶段将运用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配合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等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以期“更有针对性地回收流动性”,但对利率政策的强调并未如市场部分观点所预期。
央行称,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中国金融宏观调控仍将面临国内外流动性宽松的压力,必须控制好流动性的总闸门。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各方面发展热情高,基于流动性偏多之上的货币信贷扩张压力必然较大。央行将综合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价格和数量工具,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
胡晓炼表示,下一阶段要继续运用各种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同时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工具。按照中央关于加快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的要求,把货币信贷和流动性管理的总量调节与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结合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此次明确提出“运用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配合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等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挥作用”。
央行要求“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要在原“差别准备金”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其调整基于社会融资总量、银行信贷投放与社会经济主要发展目标的偏离程度及具体金融机构对整个偏离的影响,考虑金融机构的系统重要性和各机构的稳健状况及执行国家信贷政策情况等,以更有针对性地回收过多流动性,引导信贷合理、适度、平稳投放。
央行表示,将统筹协调使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增强宏观调控的灵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贯彻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
分析人士称,央行此次并未过于强调利率政策,或基于“更有针对性地回收流动性”之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