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回首2010年,在求真务实、探索创新、比学赶超的攻坚战中,文化的引领力、服务力、竞争力和创新力得到了全面提升,天津市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两翼齐飞”。津城给力文化强市建设,“硬功夫”提升软实力。2010年,人民日报记者胡跃平、朱虹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天津文化体制改革文章。
天津文化体制改革巡礼:新旧激荡星河灿烂
汤汤九河,奔腾不息;巍巍津门,五洲风来。
多年未遇的寒冬正在逝去,春天正笑意盈盈地走来。
2009年,在中国经济亮点频出的大背景下,天津依然以自己的速度与模式令人刮目相看:全年GDP增长16.5%,延续了“十一五”以来14%以上的经济增速,提前一年实现了“十一五”的主要经济指标。
这累积的经济能量不可避免地辐射到文化的层面。东西汇聚,南北碰撞,新旧激荡,这个近代以来屡开风气之先的北方重镇,再一次以锐意改革的大手笔谋篇布局——从不折不扣地推进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到不屈不挠地走市场化的产业振兴之路,从原汁原味地继承传统文化到风风火火地拥抱新兴文化业态,天津的文化产业经过多年的蓄势,迸发出惊人的活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主动性,让人们对它的未来心生憧憬。
“从最初的临时工、合同工、聘用人员,到现在自豪地称自己为新体制下的员工,身份之变反映的是心气儿的变化。”>>>详细
政府搭台 市场主导 天津:唱好文化一台戏10月15日,天津文学馆、天津画院正式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将具备作品收藏、展示、会议、办公等功能,极大改善天津作家和画家的工作条件。近年来,天津市不断加大文化设施建设投入,通过加快文化产业重大载体建设,加强科技与文化融合,创新金融扶持形式,积极培育文化产业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30%以上,预计到“十二五”末文化产业增加值将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以上。
近年来,天津市在推出高端化、高质化、高效化的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引擎和载体。天津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天津已推出的第一批40个文化产业项目,总投资达359亿元,目前又确定了第二批文化产业项目41项,预计总投资额292.8亿元。力争到“十二五”末发展3至5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集团。
为保证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天津成立了打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攻坚战总指挥部,各区县建立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将文化产业发展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 >>>详细
天津文化强市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硬功夫”提升软实力
天津市公益性文化事业扎实推进。不断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多优秀的文化产品,让广大市民得到了文化的滋养。
一年来,本市文化基础设施取得积极进展。数字电视大厦一期工程、天津电影艺术中心、天津艺术职业学院,曹禺故居纪念馆、李叔同纪念馆等建成,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改陈布展重新开放,杨柳青木版年画馆竣工,天津文学馆、天津书画院工程进展顺利。
一年来,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有线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数字电视村村通入户分配网建设加快推进。建成1668个农家书屋、文化室。建设68个乡镇文体中心、100个文明生态村文化设施。成立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组建农村电影放映队192支,实现“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农村电影公益放映目标。开通天津卫视高清频道,建设党报多媒体电子发布平台,新建、改造提升392个社区文化活动室,建成中小学文化教育电子资源服务系统。 >>>详细
“十二五”天津实施八大文化惠民工程城乡居民享更多更好服务
记者从天津市文广局获悉,“十一五”期间,本市加大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使全市城乡居民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推动本市多项公共服务指标名列全国前列。“十二五”期间,文广部门还将实施八大文化惠民工程,在提升市民文化素质的同时建设文化强市。
据悉,“十一五”期间,本市加大了各项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启动了天津文化中心建设项目。中华剧院、小白楼音乐厅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市新建和改建区县图书馆、文化馆和文化中心20个。天津图书馆建成56个社区分馆、84个行业分馆和“家庭虚拟图书馆”系统,延伸服务到家门口,经验在全国推广。到目前,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20个,地域覆盖率100%,市级公共图书馆总面积12万平方米,位居全国第一;人均公共图书馆购书费2.98元,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0.94册,均位居全国第二位。在农村,本市建设的100个乡镇文体中心和2668个村文化活动室为农民提供了读书看报、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十一五”期间全市公共博物馆、纪念馆数量达到75个,并在全国率先实施市级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新建成李叔同故居纪念馆,完成了天津文庙布展陈列并重新开放,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被列入全国百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吸引了大量海内外观众。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