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如不能正常浏览请选用IE浏览器
天津北方网讯:中国的话剧是因为一个人而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期的,而这个人代表作品的孕育和诞生,又离不开当时天津的戏剧环境。还是在母亲的怀抱里,他就接触到了文明戏,及至进入南开中学,已开始担任易卜生《玩偶之家》等剧的主角。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更是将古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等人的剧作当成钻研对象,厚积薄发,创作遂成井喷之势。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1910年生于天津,中共党员。杰出的剧作家、戏剧教育家。曾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是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在中国话剧发展史上,曹禺是一位继往开来的作家。他广泛吸收借鉴中国古典戏曲和欧洲近代戏剧的表现手法,把中国的话剧艺术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的《雷雨》和《日出》是中国话剧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对导演、表演艺术和舞台美术等均产生了深刻影响,使话剧成为真正的综合性艺术,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演出场次最多的剧目,同时也是许多剧团的保留剧目和院校的实验演出剧目,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上演。
《雷雨》虽完成于清华,但确是在天津的艺术土壤中孕育、在南开新剧团时期破土萌发的,其取材、构思及人物原型等,都是在天津南开新剧团时期已经酝酿好的。曹禺早就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结识并熟悉了《雷雨》中所塑造的周朴园、蘩漪这类人物,透视出这些人物的特质及其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再加上对话剧艺术表现形式的灵活运用,又经过整整五年的反复酝酿和潜心推敲,《雷雨》终于问世了。《雷雨》避免重蹈“宣传剧”的覆辙,真正做到了鲁迅先生所倡导的“求内容的充实和技巧的上达”,追求审美创造的真与深,成为中国现代话剧艺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雷雨》公演后,有人曾言,1935年,从戏剧史上看,应该说是进入了雷雨时代。
曹禺深入生活,深入民众,为创作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素材。经过长期的调查和艺术体验,完成了另外一部生动反映下层人民生活的代表作《日出》。《日出》的问世,给中国文坛造成极大的震撼,且博得了广大观众的赞美。单行本出版后更轰动一时。经南北文艺界名流一致推荐,认定该剧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以来的最大收获之一。
曹禺曾说,“战士应该死在战场上,作家应该死在书桌上,演员应该死在舞台上”。他把一生都献给了戏剧事业,勤奋耕耘,创作了《原野》、《蜕变》、《北京人》、《家》(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艳阳天》(电影剧本)、《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还翻译了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曹禺用自己的笔,描摹了一个时代,丰富了中国话剧的人物画廊,打动了人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