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生:我给乡民们放电影
专题 天津 民生 论坛 文娱 体育 财经 地产 IT 汽车 时尚 教育 健康 科技 游戏 视频
张文生:我给乡民们放电影
  对于城市人来说,看场电影不是什么难事,但对于农村地区的居民来说却不那么容易。能在家门口免费看电影,更是件开心的事儿。张文生是宁河县七里海镇的一名电影放映员,他一个人管着30多个村庄的电影放映,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干了35年,即便是在电影行业最不景气的时期,他仍在暗夜中坚持着自己的光影梦想……

  午后灼热的空气还没散去,59岁的电影放映员张文生开始了今天的工作。5点半,老张和照例准时出门,陪伴他的是一台崭新的数码放映机、一幅4米长的幕布、2台音箱,还有一柄灯头硕大的手电筒。

  今晚的放映地点张文生选在了七里海镇小八亩坨村大队前的一块空地上,等村民们跳完舞,马上就可以看电影了。选好支点后,老张和队友开始拉绳搭幕,大幕两侧放好音箱,没多久,一个小露天电影院的雏形就基本出来了。在距离荧幕8米的位置上,张文生小心翼翼地把数码放映机架了起来。

  “今日放映《毛泽东的故事》、《开国大典》”,大喇叭叫醒了寂静的小村庄,张文生告诉北方网新媒体记者,“放映前的这个空挡,我们就用村里的广播开始放音乐。音乐一响,大家就知道电影要开始了,三三两两地围过来了。”35年都是这样,当银幕的最后一角挂好,老张知道,这又将是一个快乐的夜晚。


大幕一拉 广播一响 村民们自动围了上来

看电影成了宁河百姓休闲时光的首选活动
35年不改初衷 设备变了放映员没变

  夜幕降临,小广场上漆黑一片,只有放映机发出奇异的光束,大银幕上投射出正指点江山的少年毛泽东。银幕前是三五个好奇的孩子,身后是100多名专注观影的老少村民,中间正襟危坐的张文生习惯性地弓起身子,双手搭在双膝上。现在不再有搭档在一旁手摇发电机来发电,也不会出现胶片机经常发生的跳带情况,但独自放片的老张还是侧对银幕,盯住放映机上的电子显示框和周围的8个功能各异的按钮不放。

  “我得看着,就怕突然停了。”数字机器的放映质量虽然比过去高了不少,却有一点令老张不满,中途若停止,20分钟后播放影片的这个场次就会自动消失,“不仅政府买片惠民的钱白花了,更让村民们失望。”

  过去的35年间,几乎每一天,张文生都会重复这样的动作。1981年,24岁的张文生参加宁河县电影公司的招聘,成为了一名电影放映员,就这样,从小喜欢电影的张文生终于和他喜欢的事业在一起了。“很少跟家人一块吃晚饭,工作时间基本上就是晚饭时间,除了节日和下雨才休息。不过村民们都很热情,每次都给我们拿吃的、拿水喝。”

  “这个放映员我认识,经常来,上回刚来没几天,又连着来了两个晚上。”村民赵怀金告诉北方网新媒体记者,在宁河县七里海镇,大多数村民跟老张熟得像一家人似的,“他们很辛苦,到半夜里才能回去,放的电影有农业养殖的、有生理卫生的、有宣传环保的,还有一些枪战片。村里的老人们最爱看关于解放战争的电影,我最喜欢纪录片。”

  张文生一直记得自己第一次放电影时的情景,上千个村民簇拥着他,等着银幕亮起来。“我第一次放电影就是在旁边的一个村,放的是《苦菜花》。那时候我才24岁,第一次给大伙放电影还是推着手推车装机器。不过心里挺激动,这个村放完大伙还追着我到下一个村去看。”打那以后,一部接一部的影片都通过张文生手推车上的放映机,来到了宁河县的每一个村落。

  35年来,银幕变了,长度从1.5米变作3米,再延展到现在的4米;音箱变了,从单声道到多声道立体声;放映机变了,从上世纪70年代使用的8.75毫米胶片机到80年代的16毫米胶片机,再到现在的全数字化装备;影片变了,从单一的科教片到城里影城上映的商业大片……电影放映设备在逐渐更新,可熟悉张文生的乡亲们都说,放映员老张人没变,只要答应了大伙来放电影,就是刮风下雨,他也会信守诺言。

  “每次放完,我们问放映员下次什么时候来。他说到的都一定能做到。”村民徐长玉告诉北方网新媒体记者。


连续放映两场电影 最晚半夜收工
在困境中坚守一线 迎来事业的“春天”

  其实,张文生的放映生涯在十几年前曾经遇到不小的麻烦。2003年,宁河县芦台大剧院改造完工后,将芦台影院、芦台百花影院、电影管理站三部门合并。由于制度的改革,原来负责电影放映费用的大队不再出钱了,不仅电影放映没了经费,老张也几乎没有了经济来源,这也意味着,乡亲们再也看不到陪伴他们多年的露天电影了。

  张文生选择了坚持,最困难的时候,连妻子都想不通。“我老婆当时就说别人都不干了你还干什么,那会儿叫我自己出去做点小买卖。她觉得周围的人做点生意挺赚钱,和当个放映员实实在在是有很大的差别”。

  2010年开始,宁河县开展了农村电影“2131”工程放映工作,把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列入新农村文化建设,老张迎来了他的“春天”。他组建了一支28人的电影放映队,承担了宁河县14个乡镇,282个行政村的电影放映工作,一年有3000多场的电影放映任务。有了政策上的支持,张文生在他的光影世界里干得更带劲了。“每天必须擦拭机器,每天坚持写工作日记,这个幕布一年要洗两次。”

  现在,为了扩大放映渠道,实现全县“村村挂银幕,人人看电影”的目标,张文生和同事们还采取电影“大篷车”形式,成为天津市首个开展电影进乡村、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工地、进企业、进广场、进农家、进敬老院“九进”工程的放映队,连续5年,被中宣部等4部委评选为“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先进集体。

  从手推车拉机器到汽车装运,从胶片放映机到数码放映设施,乡亲们看的影片从早年的黑白电影到现在的彩色大片,35年来,张文生已经习惯了在黑暗中与乡亲们一起分享人生的悲喜,电影是他们生活中共同的一部分。

  晚上10点半,老张收工时笑着对北方网新媒体记者说:“虽然是累了一点,虽然是出了一点汗,但是看到观众看完电影哈哈一笑,心里觉得特别地高兴,就是说咱干的这工作值。”

记者手记
  在宁河,像张文生一样的乡村电影放映员一共有28名,无论风雨,他们都拉着放映设备一次次走村过庄,只为了让乡亲们不错过任何一次与光影的相聚;无论是起是落,他们始终没有放弃电影放映员这个职业,即使重复着单调的工作,却依然执着乐观。电影胶片早已不用了,但在张文生的小办公室里,老式放映机和胶片还堆积如山。我明白,这些胶片里存放的不仅是影像,还记录着他的青春和梦想。因为坚持,所以精彩,因为有了一个个像他这样的乡村电影放映员,最基层的老百姓才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乡村的夜晚才不再寂寞。
扫描二维码 观看移动端
作品
 
“变形金刚”开启创业梦:废旧汽车改装机器人
【追梦人生002期】老党员张长啟义务指路20年
【追梦人生007期】“背着父亲去上学”的天津小伙儿刘伟
【追梦人生005期】全天候“最美医生”鲍国瑞
 
扫一扫 关注北方网新闻客户端 每天获得新资讯
出品:北方网新闻中心
本期监制:刘雁军
本期编辑:张璟
本期记者:李玓(见习)
本期摄影:李玓(见习)
 
 

Copyright (C) 2000-2015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