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春以来,伊利、三鹿、娃哈哈等乳品大户纷纷把兵力集中在天津市各郊县,北京的三元在零售市场上也是步步紧逼。
“十一黄金周”期间,奶品市场上的“火拼”节节升温。然而,只见外地品牌玩命地砍价,却不见本地品牌有所回应。一位业内人士悄悄告诉记者,我们的生产量小,再做促销恐怕就供不上货了。
调查资料显示,世界人均乳品市场消费量为每人每年100公斤以上,而我国不足7公斤,仅为世界水平的6%,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中国的乳品市场之大是无法用数字估量的。
生产量要扩大,更需要资金支持,于是有着“海河”品牌的天津农垦集团和有上市融资能力的“王朝”中资公司天宫葡萄酿酒有限公司“火速”地走到了一起。天津奶业的“反击战”开始了。
兵临城下“海河”扩建
10月10日上午,天津市今年最大的奶品项目正式启动:由天津农垦集团和天津天宫葡萄酿酒公司(天津发展控股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共同投资1.6亿元人民币,将建一座大规模的新型奶品加工基地。
投产后,企业年产量将从原先的4万吨增至14万吨,日生产量达到400吨。业内人士推算,400吨的日处理量几乎等于天津市目前38个乳品加工厂日处理量的总和。
“和天宫葡萄酿酒有限公司谈这个项目,我们只花了4个月的时间;打算在今年12月31日前完成土建基础;2002年4月底前完成厂房和设备调试;2002年6月正式投产……”天津农垦集团的高秀恒总经理向记者列出这一项目的时间表,从谈判到投产仅有短短的1年时间,“市场的形势逼得很紧,可以说已经兵临城下!”
据了解,今年春天,伊利在天津静海建奶源基地立足华北,同时,在北京密云的奶品加工厂已经投产;杭州的娃哈哈也在天津市选中了奶源,预计明年投产;上个月,三鹿乳业悄悄“驻扎”天津宁河。
零售市场竞争更是激烈。为了挤入天津市场,不少外地品牌不惜血本,一向被认为是高消费的利乐枕包装的液体奶竟抛出了“平民价”,紧追每袋1元左右的普通装。在伊利推出“利乐装”平民价后,北京三元、三鹿乳业也紧跟其后,如法炮制。
地产品牌合力突围
各地乳品巨头在津群雄逐鹿,天津本地奶是否面临“四面楚歌”?低产量、高需求连带高潜力———这样的事实正是外地军团远道而来的原因,但同时也给了本地品牌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
“目前天津市的产奶量600吨,但实际日加工能力只有500吨。”天津市奶业办公室主任王树贵告诉记者,外地品牌抢占天津,说明天津的奶源丰富、市场活跃,本地品牌则应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在液态奶方面,由于牛奶不宜久放的特质,本地产品具有绝对的优势。
“海河”新项目的投资方之一,在香港上市的天津发展控股有限公司副经理陈子和对投资乳品项目做了精密的市场调研,对此项目颇有信心:加大加工能力后,超高温灭菌奶的年利润将达到1800万元,整体项目年利润将达到3000万元,投资回报率达18%以上。
实行反击的不只天津“海河”一家,“中芬”正暗暗在宁河筹建新的加工厂房。中芬乳业总公司的郭经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乳品业主要是规模和实力的竞争。“中芬”新加工厂房建成后的日处理能力将达到180吨,增设两条生产线,还将增加酸奶、利乐装等,增强竞争力。
根据天津市“十五”计划的目标,到今年年末,武清区、北辰区建两个万头奶牛区;“十五”末,在武清、北辰、静海、宁河两区两县建20个“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分户管理、系统服务、机械挤奶”的奶牛小区,为乳品加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奶源。
“现在的奶品生产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奶办的王主任在分析天津乳业日后的发展时说,天津乳业的龙头企业将走“三元”、“伊利”的道路,不断整合当地资源,在并购当地中小企业之后,向全国发展。(刘宏婕)
新闻资料
全国乳业发展
大事记
■2000年3月1日
法国达能公司向传媒透露:已与中国乐百氏集团正式签订协议,共同投资组建“乐百氏(广东)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初步试探中国市场。
■2000年底
法国达能正式参股上海光明乳业,达能出资拥有光明5%的股份,再探中国市场。
■2001年2月
三元斥资930万美元,收购全球排名前三位的美国著名食品公司:菲利普-莫里斯公司在北京卡夫食品公司拥有的85%的股份,改称三元卡夫。
■2001年2月
北京三元食品有限公司以990万美元收购了广东麦当劳食品有限公司50%的中方股权,公司更名为广东三元麦当劳食品有限公司。
■2001年4月
三元公司出资430万元,成立天津三元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日产鲜牛奶达120吨。
■2001年上半年
“娃哈哈”投资5000万元“染指”乳业,与天津市最大的奶牛养殖基地武清区合办乳品厂,日处理鲜奶70吨。
■2001年8月
全球第三的液态奶生产商意大利帕玛拉特集团正式进军广州奶业市场。
■2001年9月
伊利南下,斥资1.1个亿在北京密云兴建现代化乳制品厂,一期已经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