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省徐水县半壁店村支部书记秦三柱,通过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思想作风发生了明显变化。在他的带领下,这个村成为全省“三个代表”学教活动的示范村。秦三柱的思想变化说明,“三个代表”思想正在成为农村基层干部行动的指南。
以下是秦三柱的自述实录。
从“三怕”到“三盼”
我村674人,35名党员,3名村干部。我从1995年当支书,感到农村工作越来越难干,慢慢形成了“三怕”思想:一怕见领导。领导下乡,催粮派款征税要钱,任务硬时间短,怕领导催任务;二怕见党员。因我工作粗,办事不民主,与党员沟通少,怕见党员给我提意见;三怕见群众。要致富没路子,要干事没票子,对群众提出的问题没点子,我每天只好早早出村,天黑才回,躲着群众。特别是后来县里将我村列为后进支部,我一直想不通,窝了一肚子火。
去年“三个代表”教育活动开始后,我参加了县、乡组织的集中学习,初步明白了“三个代表”思想。后来,县委书记杨运杰亲自包我们村,组织部长吴兴亚也常来指导工作。他们多次召开班子会、党员会和村民代表会,帮助我正确理解“三个代表”思想,对照“三个代表”要求,结合村情找差距。
我慢慢发现了自己的思想“病”根。虽然这些年自己也做了不少工作,但离“三个代表”的要求还很远,村班子3个人都没有把主要精力用到为群众办实事上。我自己承包工程搞建筑,村主任忙着种葡萄,另一个支部委员开起了商店。村干部有路子,整天想着自己挣钱,村民却没有挣钱的路子,他们当然不满意。我感到,工作陷入被动的根本原因在自己,自己没真心实意考虑为群众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
思想“病”除了,窝在肚子里的火消了,我决心扑下身子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这样以来,原来的“三怕”变成了如今的“三盼”:盼领导来提供致富门路、教我如何工作;盼党员出谋划策、帮我推动工作;盼群众多提意见、督促我改进工作。
从施横碰硬到作风民主
“三个代表”教育活动还治好了我工作方法上的“病”。原来我一直认为,农村工作、老百姓的工作能有啥好法儿,横点有人怕,硬点有人听。只要敢作主、敢“碰硬”就能干好工作。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我的“横”、“硬”工作法,影响了团结,引起群众不满。由于我独断专行,多年没开过支部会、班子会,遇事不与村委主任商量。慢慢的他对我意见很大,两人谁也不理谁。工作中经常与群众发生冲突。残疾青年王建军因不交“三提五统”,我跟他吵过一架;村民马立军要架电线,我认为影响了低压电不让他架,和他打了一架,后来他一直到市中级法院告我。群众对我意见很大。
“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期间,我决心知错就改。我主动找到村委主任谈心,进行自我批评,诚恳地听取他的意见,敞开心思说出了多年的心里话,互相取得谅解,使村支部重新团结起来。同时,我还积极征求群众意见,不仅走访一般群众,还重点走访与我闹过矛盾有过意见的户,与自己家人有隔阂不说话的户。开始自己还有些面子上挂不住,只是发征求意见卡,挂个意见箱。后来在县委书记杨运杰的帮助下,我一户一户地串,征求对我和村班子的意见。后来,我还把对我和村班子有意见的户组织起来,开了一次座谈会,诚心诚意听他们的意见,对自己的过去进行了认真反思和检讨,取得了大家的谅解。
在此基础上,村里恢复了正常的民主生活会、班子会、群众代表会,遇事多与干部群众商量。凡村中大事,都通过村民代表大会的方式,由村民集体决定。没想到这样以来,以前难办的事都不再难了。
从只顾自己致富到代表群众利益
思想通了,我就想着按照“三个代表”要求,转变只顾自己挣钱的观念,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村里三条街下雨出门穿雨鞋,一步三滑两脚泥,走访老党员王进信时,他说“恐怕孙子辈都走不上水泥路了”。听到这话,我心里堵得慌。我们通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决定村里集资修路。去年9月11日捐款这天,党员捐了,过去怕捐款被干部吃喝的捐了,和村干部有意见不说话的捐了,就连残疾人王建军也拄着双拐挤到捐款箱前,将自己修鞋积攒的200元钱投了进去。我拿着3万元捐款,看到了群众对我的支持,对支部的信任。我当时什么话也说不出来,流着泪向大伙深鞠了三个躬。
这件事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只要代表群众的利益,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群众就会真心拥护你。通过修路坚定了我带领群众走向共同致富的信心。
为帮助大家尽快富起来,我们在广泛调查研究后,决定发挥当地优势,发展养殖和高效种植。我和村干部请来县里的畜牧师来村给大家讲课,村主任率先买了4只优种羊在家里办起了“羊课堂”,他扔下自己的羊,带病帮助群众外出购羊选羊。为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凡村民每买一只羊村里补贴30元,并报销买羊路费。仅用半年时间,全村养羊户已发展到30户,存栏500只。我们决心用3年时间,建成百亩养殖小区,百亩高效农业小区,使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进入全县前列。
一年多的时间,半壁店村的路宽了,灯亮了,致富的门路找到了,民心顺了。在上级的帮助下,村里建起了文化图书室,购买了电教设备和科技光盘,建起篮球场、乒乓球场,村里成立了秧歌队、敲起了大鼓,振奋了人心。(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