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的开化,细雨纷纷。尽管,清明已过去数日,但依然有不少农民沿着蜿蜒山道,踏过泥泞,走向一座并非安息着自家长辈或亲戚的墓冢。
一杯家酿的米酒,几挂幡旗,表达着不曾忘却的感激,寄托着缕缕哀思。庄埠镇农民吴相根捧着从大棚里摘来的草莓哽了喉咙:“这是你帮我一株一株种下的,尝一尝吧!”
毛家村的几户农民特地前来告慰:“你当年一身汗一身泥,带着我们改造的水毁地,如今已变成丰产田!”
他们祭奠的,是牺牲快一年的乡农经员汪根林。飞雨中,静穆的山川可以作证:无论位尊还是位卑,谁心里牵挂农民的忧乐,谁就将在农民心中得到永生。
“他把农民利益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
2001年6月24日,星期天,汪根林和妻子胡金仙早晨起床后正在忙家务。突然,外面传来喊声:“木制品厂着火了!”汪根林跑出门一看,只见集镇中心上空浓烟滚滚。“我去救火!”没等妻子回应,他丢下手中正在做的馒头,直奔火场。
汪根林赶到木制品厂时,两个简易烘房已烧成两个大火柱,火焰带着呼啸声直往上窜,开始吞噬厂房上空10多米处的高压电线。
汪根林一边用手机拨打火警电话,一边冲进火场。“有人晕倒了!”汪根林看见一个小伙子突然倒在火堆旁,另一名女职工伸手去拉时,也扑倒在地。汪根林和赶来救火的其他乡干部一起,飞步上前,冒着浓烟烈火,将两名倒地的职工抬离了火场。
送走伤员,回望火场,汪根林突然发现:有一根高压电线已不知何时被烧断了,正好落在火场中。需立即切断电源!汪根林用手机拨打乡农电工家的电话,可惜电话无人接。
高压线落在地上,而地上全是水,救火的人随时都有触电危险!汪根林看见,大火中还有两名职工在搬木板,于是他抄起一块木板,一转身又冲进火海。突然一个踉跄,汪根林跌倒在地,10千伏的高压电流已通过地面上的水,直袭他的血肉之躯。
采访中无论是乡里的同事还是农民,都沉痛地告诉记者:“汪根林在关键时刻,总是冲在最前面,从不顾个人的安危。”
星口乡地处山区,森林密布,水灾火灾较多。汪根林为乡政府统计的救灾名单中,每次都无一遗漏。1998年夏天,星口乡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汪根林通宵达旦地抗洪抢险。7月23日,山洪再次暴发,余家坞自然村首当其冲。汪根林自告奋勇,趟水到余家坞,组织群众撤离。当全村人都被疏散到安全地带时,大家在清点人数时发现,村里还有一个69岁的五保老人张友根留在家中。汪根林二话没说,趟着齐胸深的洪水,硬是把老人从床上拉起背了出来。刚出家门,就听到房屋轰然倒塌的声音。
“他搭准了农村的脉”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基层干部只有深入群众,体察他们的喜怒哀乐,倾听他们的呼声,对民情才能了如指掌,才能及时梳理工作思路,找准解决问题的门径。”这是汪根林在《“三个代表”学习心得》里写的话。
汪根林1965年出生在浙赣两省边界处的杨林镇下庄村梨岭坞自然村,19岁那年,他入伍当兵。14年后,汪根林从部队转业到星口乡政府,当上了一名乡农经员。
到星口乡报到的第二天,汪根林就被指派到毛家村蹲点。3年中,村里从5岁的娃娃到80岁的老人,没有人不认识他。去年3月,他又开始联系黄庄村,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他把全村163户人家的门槛踏了个遍。
他挨家挨户走访,发现财务管理混乱使这个村工作瘫痪,农民人心不稳。于是,他连续作战8天,将村里15年来的账目逐笔逐项地理清,向群众公布。在此基础上,他又帮助村里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村组财务管理制度。账理清了,干部群众的气顺了,从此村里各项工作走上了正轨。短短两年,这个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来连拖拉机都难进的小机耕路拓宽了,有线电视、程控电话进村了。一个后进村,变成了文明示范村。
星口乡副乡长应发潮说:“融入民间知民事。农村工作的‘脉’,汪根林把得很准。”
一段时间,白渡村工作落后,干部群众关系失和。经调查汪根林发现,群众对村里财务“暗箱”操作有意见。要聚拢人心,必须给群众一个明白。于是他果断地向上级反映:审查该村的账目。
白渡村原支书戴土红,是汪根林的好友。有人劝汪根林:“你和老戴关系不错,睁只眼闭只眼算了。”
汪根林不干:“朋友归朋友,原则归原则。”在他的坚持下,检查组进驻了白渡村,经过38天的审计,查实白渡村主要干部采用修路款不入账、多报工程量等手段,贪污公款2万多元。村干部受到了处理,汪根林同时提出一套防治此类事情再发生的办法。
“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天经地义”
乡农经员在乡政府是属于事业编制的一般工作人员,在许多人眼里,是小得不能再小的“官”。作为农家子弟,汪根林认为“官”多大多小以及是不是“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乡政府工作,直接面对的和服务的是农民,在这个岗位上天经地义的就是要为农民多办好事、办实事。
1998年“7·23”洪灾中,毛家村有40多亩粮田因山体滑坡被掩埋。望着小山似的泥沙,承包田被埋的村民们绝望了,准备出去逃荒、打工。
“眼泪和绝望能当饭吃吗?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啊!”他一连几天登门入户动员抗灾救灾,见村民们只有眼泪和沉默,平时待人和顺的汪根林发了火。他心一横,到农户家借了一把锄头一条扁担、两只畚箕,就来到被掩埋的粮田里干了起来。
时值酷暑,骄阳似火,把田里的山沙往溪坝上挑,一步步都是爬坡,汪根林一步一把汗,几担一挑就全身湿透了。
村民们看到这情景,被感动了:俗话说“好汉不赚暑日钱”呀,汪干部又不在这里种田吃饭,却在这里当我们的“挑夫”,这是为了啥?于是,有人挑着畚箕、扛着锄头来了,一两个、三四个、七八个……毛家村农民砍来山上竹,剖篾编畚箕,跟着汪干部,下田去搬“山”。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没日没夜地干了一个多月,终于把“山”搬走,把秋粮种了下去。
提起汪根林,村民毛凤妹泣不成声。1997年9月的一个晚上,汪根林找到她丈夫叶金华说:“咱们山区饲草多,搞些‘绿色’养殖,肯定有市场。你能不能给村民带个头?”叶金华说,他想办个猪场,苦于没有资金。汪根林爽快地说:“我的存折上还有2000元,借给你们。”
一次,几头猪突然不吃不喝了,叶金华急得六神无主。汪根林当晚就从十几公里外的乡政府骑车赶了来,他仔细查看了猪的病症后说:“别着急,我明天正好要到衢州出差,顺便到市农科所请专家开个方。”第二天晚上他从衢州回来,直接把药送了来。毛凤妹说,记得他到我们家时,村里的鸡都叫了。
为表彰汪根林敬业为民、勇于奉献的精神,中共开化县委、衢州市委追授他为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人民政府追认汪根林为革命烈士,农业部作出了“在全国农业系统开展学习汪根林的决定”,他还获得了“第七次全国人民群众见义勇为先进分子”光荣称号。(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