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塞外青城”呼和浩特市的清真大寺门前,有一个面积不过20平方米的肉食铺,其主人是82岁高龄的回族老人铁兆义。就是这位普普通通的老人,凭着多年的诚信经营和对社会的无私关爱,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
“铁兆义”就等于“放心肉”
2001年9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公布的商标名录中,“铁兆义”正式成为注册商标。而在青城百姓的眼中,20多年来“铁兆义”3个字早已是“放心肉”的代名词。
在铁兆义的店铺前,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顾客,得出的答案是一致的。60岁的杨秀芬家住新城区中山路,她花20多分钟专门骑自行车到铁老的肉铺来买肉。她说:“四五年了,我一直来这儿买肉。我信铁老,这儿的肉吃着放心。”提起“黑心肉”,杨秀芬仍然心有余悸:4年前,外甥来家里做客。他们从街边的小店里买肉炒菜,吃得全家人上吐下泄,外甥还住进了传染病医院,光医药费就花了四五百元。如今,在她的影响下,几个孩子也都喜欢到这里买肉吃。
铁兆义的肉食铺经营清真牛羊生熟肉,平均每天接待100多位顾客,营业额在3000元以上。回民区卫生执法监督所一科科长马晓军说:“铁兆义每年都要主动前来检查身体,做胸透和采血。20年来,所里没有接到一起有关他的卫生投诉。”
坚守“诚信”不让步
无论亲疏远近,铁兆义坚守“诚信”绝不让步。
铁兆义的独生女儿铁玉兰有一年替父亲看铺,一名顾客买完肉又找回来,说是少给他秤了3钱肉,这事正好让铁老遇到。等到顾客走后,铁老发起脾气来,后竟抡起拐杖打了女儿一下。玉兰向后一闪,把身后桌子上的暖壶撞倒下来,开水把她的胳膊烫伤了。为这事,玉兰哭了好几天。回忆起来,如今已经50多岁的铁玉兰说,当时真是伤心,可后来一想,父亲做生意就图“诚信”两字,对别人要求严,对家人要求更严。
清真大寺寺管会副主任赵顺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春节前的一天中午,铁兆义的肉铺前来了一个小伙子,点名要买最有名的“五香酱牛肉”回家过年。可是一上午的长队早把酱好的牛肉买光了,于是铁兆义让他过半个小时再来,小伙子怏怏离去。果然,下午两点多,小伙子急匆匆打了一辆出租车来了。可是铁兆义的牛肉还在锅里煮着,没有完全熟。小伙子执意要买,铁兆义就是不卖,他说:“你买的是我的酱牛肉,我不能把带生的肉卖给你。”小伙子不乐意了:“我两次打的来,专门为买你的酱牛肉,你怎么能不卖给我呢?”铁兆义也是倔脾气,就是认定酱牛肉没有好,不能卖。小伙子急了,拿出“杀手锏”:“我要赶着上火车。”铁兆义掏出40块钱,对他说:“这是你的打的费,牛肉没有煮好,我不能拿生肉骗你,你赶紧赶火车去吧。”最后,小伙子带着遗憾离开了。
马占光沾了铁兆义的“光”
在铁兆义肉食铺的金字招牌底旁,有一家肉鸡店,店主是从托克托县来的马占光。背靠铁老这棵大树,正像他的名字一样,马占光沾足了“光”。来铁老这里买肉的顾客,总会顺便从他这儿买些熏鸡、香肠等熟食,不用做广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见记者采访,小马主动和我们聊了起来,他得意地透露:“别人都说我是靠铁老起了家,说得没错。但他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在铁老的门脸底下,主要是从他身上学会了真正的生意经。”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小马从铁兆义的言行中体会到,这个“道”就是公平交易的商业准则,就是“明礼诚信”的职业道德。每年一到中秋、春节两大节日,顾客对牛羊肉的需求量大增,一些商贩就用骆驼肉冒充牛羊肉销售、欺骗顾客。铁老对这种行为极其反感,一再告诫自己的员工和周围的店主,这样绝非经商之道,切不可学。
马占光扳着指头给我们算了笔帐:一些店铺节日期间肉食价格上调,每斤增加一元左右,一个节下来,至少多挣三五千元,一年就是一两万元。可铁兆义坚决不让大家抬价,他说:“顾客要是吃顺口了,不在乎多花个十块八块。但咱们可不能那么做。一年365天,生意要想做得长、做得久,就得天天如此,不在乎这一两天。这个价我不抬,你们也不要抬。”
跟着铁兆义沾光的不止小马一个人。卜二旺兄弟3人从农村来,在铁老的门市部干了10年。铁老见他们老实本份、勤快肯干,就鼓励三兄弟另立门户,由他出资帮助他们在北京昌平开了饭馆和肉铺,现在日子过得好比芝麻开花——节节高。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
记者采访时,铁兆义头带一顶传统的白色穆斯林小帽儿,穿一身有点发皱的咖啡色西服,脚下蹬一双黑色布鞋。回民区委宣传部部长张晓华告诉我们,这身西服是老人最好的行头,出席重要场合时穿的。铁老的女儿铁玉兰透露,西服是女婿“孝敬”的。2000年,铁兆义跟随个体协会参观昆明世博园,一路上就吃些鸡蛋和焙子,让同行的人不胜感慨。
铁兆义自己过日子抠,对别人却很大方。每到过节的时候,铁兆义都要给回民区的各个办事处捐面和肉,一年下来光面就得700多袋。悠悠板乡坝口子村3年大旱,有些农民的地里几乎没有收成。去年腊月里,铁兆义给村里捐了30袋面,村民特意派代表来向老人道谢。说起这些事,铁兆义显得很激动:“我们过年吃饺子,有人还吃不上肉,3斤肉就可以吃好几顿饺子,想起来我就难过。我尽我的力,买些肉和面送给办事处,给困难户们发下去,让他们也能过个节。”
1996年,铁兆义得知和林格尔县灯笼素乡小学的学生们都用着勉强维持的桌椅,有的三个人挤着一条板凳,心里很难过,便买了100套桌椅亲自送到学校。
据有关部门统计,从1981年以来,铁兆义一共向社会捐款200多万元。铁兆义说:“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挣多少算够?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
荣誉就是回报社会的象征
铁兆义住在肉食部旁边一户面积只有20多平方米的平房中。屋内收拾得干净简朴,惟一显眼的就是四壁上悬挂着放大的照片,都是铁兆义参加各种活动的场面、与领导同志的合影。
铁兆义有各种各样的荣誉:有全国五一劳动奖、内蒙古自治区纳税先进个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捐资助学突出先进个人、知名企业家、先进个体工商户,还有内蒙古自治区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建设奖,他还以自己的名义命名了几次体育比赛。说起这些荣誉,铁兆义特别有成就感,眉宇间显露着一种幸福。
铁兆义从小就跟着父亲做小买卖,吃了不少苦。改革开放以来,他成为呼和浩特市第一个领取工商营业执照的人,也是第一个万元户。铁兆义提起自己的过去就深有感触:“都是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才让我致了富,我只有诚信经营、帮助别人,才能回报社会。政府给我的这些荣誉是我回报社会的象征,我把它们当命根子”。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