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吕梁地区有个贫困县叫岚县,距岚县县城7公里有个常年靠天吃饭的扶贫重点村叫冯周村。2002年5月23日,记者随中直工会调研采访小分队来到这里,认识了一位70岁的老党员、冯周村党支部书记——王八孩。
“等全村人都住上了砖瓦房,我才能安心住新房”
这是一孔破旧的窑洞:洞口上可见裂缝,门窗已看不出颜色;
这是一位淳朴的老人:脸膛被阳光镀上了褐色,额头被岁月刻上了深纹。
在这孔不知年龄的窑洞里,左边靠墙3口缸,两个旧木橱,右边一盘大炕,2个当地称为“扣柜”的大木箱子靠在与门相对的后墙,墙上一只旧挂钟——这就是王八孩一家的全部“家当”。
据当地干部介绍,目前全村仅有3户仍住在窑洞里,王八孩住的是最破的。
是他穷得盖不起新房吗?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十几年前,他承包了150亩荒山,所种的用材林现已成材;他曾出资5000元,为村里修桥修路;为解决村里人畜饮水困难,2000年他靠抵押自己的地,从银行贷款上万元为全村打了5口机井,村民们却没出一分钱;为了帮助贫困户脱贫,他贷款5000元买来200只种羊,分给40个贫困户饲养;为了建村小学,他曾砍下自家64棵价值几千元的树。他还曾贷款1000元给村里一贫困户买马,使这个4口之家脱贫,却用自己的钱还贷,他还曾为外村建小学捐款……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冯周村现有人口440人,其中残疾人有40多人。和全村30多户“两缺一无”户相比,本来王八孩的生活还算是好的。可近年来,连他们也一一搬出窑洞住进新居,王八孩为什么还要住在这孔由他爷爷开掘的、不知有多少年历史的旧窑洞呢?
坐在自家破窑的炕上,看上去精力旺盛、身板硬朗的王八孩告诉记者,不是自己不想住新房,而是不愿只顾自己过好日子。“一个党员干部,哪能光想着自己,得想法帮大家做事,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作为村支书,就是有一户住窑洞,我也不安心。等全村人都住上了砖瓦房,我才能安心住新房。”
“当好村支书也不难,就两条:一心为群众办事,不谋私利”
70岁的王八孩有一个不变的信条:听党话、跟党走。改革开放后,政府号召开荒育林,在别人疑惑不前时,他带头贷款签订承包合同,种植大片林木,先后两次被岚县县委、县政府评为育林模范;近年来,一些地方的提留很难收齐,冯周村却从无拖欠。王八孩说:“那是交国家的,一分也不能少。”前年县里组织退耕还林,他又是带头承担重任,全乡5000多亩的还林任务,他组织村民1个多月就完成了。他还自己造林100多亩,探索适合当地环境的梨树、山楂树的种植技术……
70岁的王八孩有一条不变的原则:不谋私、只为民。他当过30余年的村干部,过手的救济款不在少数。虽然他老伴因病常年吃药,家里也连年遭灾,但他自己从未拿过一分钱。记者问他,他一脸认真地说:“我哪能吃救济,还有那么多比我更困难的人呢。”他曾主持推荐村民上大学,自己的女儿很想去,他却力荐另一个男青年,这个男青年毕业后成为《山西卫生报》的记者,自己的女儿却几经艰辛,今年刚刚从民办教师考为正式教师。按规定,村干部每年有1000元的补贴,可王八孩从未拿过一分钱。乡长告诉记者,乡里从不查冯周村的账,因为他自己组织村民算账,每笔收支都写在黑板上向村民公开……
人心换人心。王八孩从1981年任支书,多年来的无私奉献换来了村民们的无限信任,他几次辞职,却几次被乡亲们挽留。村民王满则道出了个中原因:“现在有的年轻人比不上老书记,我们信不过。”
记者问王八孩:“有些人说村支书不好当,你认为怎样才能当好呢?”
王八孩打着手势不加思索地回答:“一个干部得首先考虑给国家做贡献,给老百姓干点儿好事。抓住了这两点,只要你心里没有私字,即使做错点儿事,老百姓也会原谅。”
岚县县委书记陈国荣这样评价王八孩:“像他这样的党员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他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默默工作、无私奉献、一心为民。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一位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境界。从王八孩身上,老百姓看到了党的形象。有这样的村支书,老区人民就一定会早日脱贫致富,我们党的事业就一定会兴旺发达。”(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