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不愿做城市里可供观赏的花卉,只想做护卫草原的一棵红柳,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这是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苏木(乡)萨如拉图亚嘎查(村)党支部书记廷·巴特尔的内心直白。多年来,他一直以此要求自己,带领嘎查群众一天天富裕起来。
让发展生产与治理生态环境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萨如拉图亚嘎查面积437.5平方公里。由于超载过牧,加上连年自然灾害,不少草场退化成连绵起伏的沙窝子。廷·巴特尔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思考着:草原生态不治理实在不行了,不仅是一年多于一年的沙尘暴,一年甚于一年的自然灾害,就连牧民的生存也受到了严重威胁。
可是,发展生产与治理生态发生了矛盾。他明白,如果不改畜牧业生产方式,就永远摆脱不掉贫困和生态恶化的恶性循环。然而,要改变牧民们长期形成的自然放养习惯,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用事实才能说服他们。于是,廷·巴特尔从1996年开始,把自己家的全部草场分成8片,2片禁牧,1片种青贮,1片种杨树,其余4片分春夏秋冬轮牧。经过几年的努力,他与妻子种植了5万余棵树,把原来草场上的白沙地几乎全部改造了过来。远远望去,廷·巴特尔的草场明显地好于周围牧民的草场。到秋冬季,多数牧民的草不够用,而廷·巴特尔的草用不了。他就把多余的草无偿送给了缺草的牧民。
牧民们这回信了,也纷纷出钱植树、种草、拉起网围栏搞轮牧。现在,全嘎查所有牧户都建了网围栏,打水井49眼,建畜圈4820平方米。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强了牧区畜牧业生产防灾抗灾能力。一次大雪灾后,看着别的地方的牛羊有的冻死、有的饿死,而萨如拉图亚嘎查的牲畜没有挨饿受冻的,牧民们信服地说:“跟着巴特尔书记干准没错。”
为了把牧民们建设草场的积极性引导好,廷·巴特尔开上他的车跑遍了全嘎查的每一片草场和沙窝,亲手绘制了草原建设规划图,全嘎查83户牧民的草场和建设项目全部标得清清楚楚。
前些年,牧民过量繁育小畜加剧了草畜矛盾。廷·巴特尔在仔细观察各种牲畜的采食情况后,决定将自家多年发展起来的几百只羊全部卖掉,发展养牛。妻子不解:凭家里的草料再养千八百只羊没问题,怎么反倒都处理了?廷·巴特尔说:“养大畜能减轻草场负担,我得带这个头。”
“一头牛的收入顶不顶5只羊?”“一头牛4条腿,5只羊20只蹄子,哪个对草场破坏大?”“养200头牛费劲还是养1000只羊费劲?”廷·巴特尔不分场合,不分时间,只要见到牧民就宣传他的“蹄腿理论”,牧民们终于接受了他的观点,并自愿加入到恢复生态建设的行列。如今,嘎查90%以上面积的草场都在进行封育和划区轮牧,牧民的小畜数量也在不断压缩,而收入却看涨。去年嘎查的人均纯收入上升到3600多元。
2001年春,廷·巴特尔到旗林业局跑草籽时听到一个信儿:旗里正准备招标搞一个生态项目。“嘎查如能争取到这个项目,那可是造福子孙的一件大事啊。”他放下自家的活儿,几次去找林业局局长。
旗林业局技术人员去嘎查考察后吃了一惊:只见萨如拉图亚嘎查东部,牧草过膝,绿波荡漾,黄柳、红柳、沙棘、爬地柏或疏或密。沙地围封全面启动,植树造林也初具规模。而离他们不远的另一个嘎查却是枯黄一片,萨如拉图亚嘎查把生态项目己提前实施了两年。
不久,2个黄柳采条基地,1个爬地柏基地,3个占地1.8万亩的项目区在萨如拉图亚嘎查落户了。
丰富群众生活,为老百姓做实实在在的事
虽然文化不高,但为了牧民的生产和生活,廷·巴特尔几乎无所不学,无所不能。
有关牧区生产生活的实用书籍他读了一本又一本。父母从城里给他捎东西,他不要别的,只要各种实用学习材料。一年四季,他脑子不闲手不闲,常搞一些小发明、小创造。汽车、拖拉机、摩托车、牧业机械……他什么都会修;家具、马鞍子、蒙古袍、腰带、被褥、棉衣……他什么都会做。无论大事小情,牧民只要找到他,几乎没有不能解决的。大家觉得有事找他是天经地义的事,不找他找谁?他自己也常说:“我不管谁管?我不做谁做?”
20世纪80年代初,牧区刚刚实行草畜承包时,看着归到自己名下的成群牛羊,有的牧民头脑发热了,卖牛卖羊,过起了富人的日子,有的甚至“摆谱”用一只羊换一瓶“二锅头”酒。酗酒、不讲卫生,有些生活中的陋习又开始抬头。
廷·巴特尔感觉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他与党支部班子成员商量,决定每月召开一次牧民大会,会后举行舞会。第一次舞会那天,人来了不少,可是大部分人都趴在活动室外的窗台上看热闹。屋里只有两个由外地打工回来的姑娘在跳舞。牧民们不会。于是,廷·巴特尔领着妻子专程到苏木去学了两个晚上。
第二次举行舞会,他把那些趴窗台的人都请进屋,他说:“大家可以不跳舞,但是要进来看。”他和妻子事先约定,分别请舞伴。先请那些大方的,学会了,再请更多的人。三四次舞会后,牧民们都参与了进来,有的回家后还在练。
后来,他们又把舞会发展成晚会,开展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唱歌跳舞比赛、男女混合特技赛跑、技巧展示、用气球当排球打比赛、用簸箕当锣击鼓传花……
健康的文化生活,使牧民的眼界大开,曾经酗酒的不再用喝酒的方式解除草原生活的寂寞,相互之间有隔阂的也在热烈的活动中得到化解。
在廷·巴特尔的带领下,嘎查党支部的凝聚力不断增强。每次牧民大会、植树修路等义务劳动,不用催,每户必出代表,有时还全家上阵。为此,廷·巴特尔不得不宣布:谁家不留看羊管牛的,要扣分!有趣的是,他们在奖励条例之外,另规定了一些“反奖励”条例,其中有这样几条:家里不卫生的奖励笤帚;酗酒随处乱吐的奖励痰盂;不洗手就做饭的奖励肥皂……当然,直到现在,还没有哪一牧户得到这样的“奖励”,可是健康文明的生活观念却悄悄地深入人心。
致富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
在治沙中,廷·巴特尔在浑善达克沙地里种植了一大片密密麻麻的红柳。任凭狂风夹着沙砾袭来,这些红柳顽强挺立。时间长了,每一棵红柳下面,都形成一个小土丘,其它植物偎依在它周围,生根、开花、结果、繁衍。萨如拉图亚嘎查的贫困牧民们说:廷·巴特尔书记就像红柳,我们紧贴着他,走上富裕路。
嘎查中有个贫困户额尔登巴特尔,家里的日子一直过得紧紧巴巴。1983年牧区实行生产责任制后不久,这里下了一场大雪,他家因没有牲畜棚圈和贮备草料,100多只牛羊全被冻死、饿死了,他们夫妻俩只好到外面给人家放羊。
当时廷·巴特尔见着他们夫妻后,就劝他们说:你们回来吧!我们决不会让你们受冻挨饿。当时,他俩除了一顶旧毡包,别的什么也没有。廷·巴特尔召集全嘎查的党员一起商量如何解决他们家的困难,决定建立集体流动扶贫畜群,首批给了额尔登巴特尔家100只膘肥体壮的扶贫羊,并向全嘎查牧民发出倡议书:伸出友谊之手,拉一把困难中的额尔登巴特尔一家。那时人们的生活都不富裕,廷书记带头出钱为他家的2000多亩草场拉网围栏,还把自家那比三间房还要长的牲畜暖棚送给了额尔登巴特尔。这么一来,全嘎查这家给百元,那家给条毡,一合计捐助钱物达2000多元,过日子的困难一下子解决了。
说到这里,额尔登巴特尔热泪夺眶而出,说不下去了,他的妻子仁钦接过话茬:一年后,我家脱贫了,我宰羊感谢大家。廷·巴特尔书记高兴地说道:你家的发展变化,解开了我近来一直思谋的一个问题:干部怎么当,心里有底了。现在一家一户分开干,但心要凝聚在一起,互相帮扶着搞发展。这样,集体和个人的优势都得到了发挥。
此后,廷·巴特尔书记把全嘎查党员、团员青年、民兵组织起来,成立科技、治保、卫生、生产综合服务队,完成一家一户难以完成的各项建设,有计划地帮扶每个牧户搞棚圈建设、草场建设。仅去年1年,全嘎查畜牧生产基本建设投入就达30多万元。所以这几年虽然年年有灾,可我们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提高。
1993年,廷·巴特尔搞起了流动畜群扶贫:把嘎查集体畜群分给贫困牧户放养,一放3年,所生产的幼畜70%归贫困户。这一措施很快使全嘎查21个贫困户年收入接近或超过万元。
为使嘎查在奔向致富的道路上不让一个牧民掉队,廷·巴特尔还在实践中总结出“流动畜群”扶贫办法:贫困户由嘎查从集体畜群中无偿提供给扶贫畜,1年后,贫困户可以得到扶贫畜中基础母畜70%的子羔,绒毛全部归贫困户,然后将扶贫畜再交还给嘎查。“扶贫必先扶志”。廷·巴特尔也有自已的一套办法。他不是一味的谁穷就扶谁,扶谁要通过牧民大会打分决定。对经常喝酒闹事者和不参加集体劳动者,他是先教育后扶贫。近10年来,嘎查不仅贫困户全部脱贫了,而且基本没有返贫的,全嘎查人均纯收入达到3600元,在内蒙古牧区名列前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