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日前在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北圪堵乡公田村采访时,提起新当选为党的十六大代表的村支部书记邬志光,大伙都翘起大拇指,说他真是给农民办实事的共产党员。
1989年底,35岁的邬志光当选为公田村党支部书记。当时,公田村人均收入不足百元,集体经济一片空白,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50%。“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有三分之一的村民不堪贫困背井离乡。面对大伙的企盼,邬志光把村里的共产党员召集在了一起:“是真党员的就跟着我拼命吧,咱们3年改变公田村的面貌。”
邬志光带着村支委走旗串乡,向行家咨询;下田间上炕头,征求村民意见,确立了“抓农田基本建设,科学调整种植结构,兴办企业壮大集体经济”的发展思路。当年全村压缩粮食种植面积,种植油葵3000亩,花葵500多亩,年底,仅此一项人均收入就达500元。这个数字虽微不足道,但燃起了人们心中的希望之火。接着,公田人又开始了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经过几年的奋战,到1995年,全村农田基本实现了排、灌、田、林、路五配套,1.1万亩低产、撂荒地被改造成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田。
1992年,邬志光还几经周折,建起了日产20吨的等级面粉加工厂和电焊厂,当年纯收入6.5万元;1993年扩建了养殖场,精养改良羊1000只,并建成配套的饲料加工厂,纯收入达到10万元;1994年和包头油脂厂联营,将榨油厂扩建成日产20吨的包头油脂分厂。到2002年,公田村村办企业固定资产近400万元,共实现利润300多万元。
公田人过去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在一件件实现:1991年村里投资6万元从三里外引来自来水,结束了公田人饮用苦咸水的历史;1992年起,村干部的工资和办公费用不再向社员摊配,累计减免农民负担7万余元;1993年村党支部给老党员、五保户实行生活医疗定额补助;1996年,投资20多万元,建成5栋600平米的砖木结构的新教室,150名适龄儿童全部入学;1997年公田村加快小康村建设步伐,到今年底,将建成标准化新居100户。较高标准的敬老院正在建设之中。公田人的年人均收入也由过去的几十元增到2400元左右。
为解决经济作物销售难的问题,公田村成立了农贸公司。他领着营销人员四外奔波,饿了吃自备干粮,困了睡地下室澡堂子。功夫不负有心人,虽不善言谈但憨厚实在的庄稼人赢得了客户信任,公司和包头等地的一些油脂加工厂建立了业务往来。目前,公田村的1万多亩葵花都是根据订单种植的。
初闯市场告捷,邬志光又多方努力,与包头油脂厂签订了联营合同,将公田村榨油厂扩建成日产20吨的包头油脂分厂。此后,农贸公司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企业,形成生产、销售、加工一条龙。1996年公田村从美国引进G101油葵种子,产量和品质大有提高,现已在全旗推广。为了捕捉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公田村建起微机室并上了网,将收集到的农副产品供销信息及价格走向定期向村民发布。
不少了解邬志光的人说:“老邬可是个大能人,凭他的本事和实干精神,这些年给自个干至少也是个几十万元户。”听到这些邬志光说:“我的愿望是把公田村建成内蒙古的华西村。这可能是梦想,但我还会不懈地追求。”
邬志光说到做到,用自己心血去筑成所追求的事业。谁也数不清邬志光为村里办事出过多少次门,但谁都知道他没有报销过一分钱的旅差费,没有领过一分钱的出差补助。今年,他把国务院奖给他的5000元奖金全部捐给了乡中学和公田村小学。
邬志光领办公田村农工商公司,按规定他应该得到利润的20%,累计可分成70万元以上,但他实践了自己的诺言,“有利了归集体,赔了我承担。”
群众的心里有杆秤。为改变家乡面貌踏踏实实,无私奉献的邬志光得到了大伙的拥戴,他连续多年被评为“自治区、盟、旗劳动模范,2000年还成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