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威市民勤县宋和村是一个被巴丹吉林沙漠三面包围着的小村庄,20世纪50年代,这个6.6平方公里的村庄已经被风沙埋了一大半。然而今天,这里却崛起了一个林茂粮丰的小康村,如同一把绿色的尖刀,直插巴丹吉林沙漠的腹部,成为河西走廊抵抗风沙的桥头堡。提起这一变化,村里人总会发直内心地说:“都是石爷带我们做的。”石爷就是石述柱,一个当了36年村党支部书记的普通党员。
到达宋和村时,汽车仿佛驶进了一条没有尽头的绿色隧道,路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将整条路盖的严严实实。透过林间间隙,看着平整肥沃的土地和成熟的苞谷,闻着空气中弥漫的果香,谁能想到这里曾是被沙漠吞噬的不毛之地。
石述柱还清楚地记得,在他19岁那年,王立元一家祖孙三代远走他乡。那时,流沙在宋和的田间地头,叠起了一个个小沙梁,如同波浪似的,漫过沟渠,漫过田埂,向村庄一步一步推进。庄稼种不出,牲口养不活,村民只得远走他乡。不出数年,全村200来户人家,就有30多户举家迁走。“我舍不得我的家呀!”临出门,王立元声嘶力竭的哭喊,深深地刺疼了石述柱。就在这一年,石述柱主动联络宋和村的部分青年,组建起一支青年治沙队伍,开进村东已被风沙埋压了的大沙河。从此,他就和风沙展开了近半个世纪的斗争。
“春栽夏死秋放羊,冬天架到火盆上”。头8年里,他们年年栽树,却年年被风沙所吞噬。一些人开始动摇了,然而石述柱治沙的决心却越来越坚强。他始终忘不了入党时的誓词:豁出一辈子,就干一件事。
1963年,石述柱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更是积极治沙。他深深地明白,治不了沙,宋和人就要流落他乡。在那段日子里,石述柱没少吃苦。为了做好全村的榜样,他事事为人先,处处为人先,他抬的土最多,挖的坑最多,栽的树最多,流的汗最多,流的血也最多。到了晚上,别人都休息了,他却还在琢磨着治沙的方案,有时还跑到几十里外去请教专家。好几次,他累得一头栽倒在沙丘上,但是一醒来,他还是和大家一样地干。
“老天不负苦心人”,就在当选村支书的第二年,石述柱带领宋和人栽树100亩,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记录。从此以后,每年春季植树造林成了宋和人雷打不动的制度,一直坚持到现在,终于形成了今天这样一个长9公里,宽2.5公里的绿色屏障,为宋和人走向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年前,石述柱从村支书的位置上退下来了,但是他没有从“沙场”上退下来。今年,他依然带领宋和人压了800亩沙,栽了600亩树。石述柱对他亲手栽植起来的林场有着特殊的感情,退休后,他主动承担了整个林场的管护任务。林场一年有60多万元的收入,可他一分不多要,全部分给村民。去任那一年,他唯一的要求是把无儿无女的村民刘枝元老两口列为五保户。
今年6月,他被全国绿化委、中宣部、人事部、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防沙治沙标兵个人”。在甘肃全省掀起学习治沙英雄活动时,这位老人说了这样一句淳朴而又感人至深的话:“看到乡亲们不受风沙欺负了,有地种、有粮吃、有钱花了,我老汉心里就是个蜜罐罐子,觉得个人这一辈子没白活,那么多的苦也没白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