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古阿格要出席党的十六大了。这位曾被誉为“彝族雄鹰”的战斗英雄,回想起这些年所走过的道路,心情十分不平静。
3年前,金古阿格所在的成都军区某步兵团奉命改编为装甲团。面对装备、人员“大换血”,时任副政委的金古阿格既喜又忧:喜的是科技强军给部队现代化建设带来了深刻变革;忧的是自己文化程度低,驾驭新装备的能力欠缺。但是,他很快意识到,迎面而来的军队现代化建设改革大潮,对自己是一次考验,更是一次机遇。
团队重组之前,领导为照顾他,提出要调他到其它部队去任职。一些老战友也劝他:“装备更新后对人的素质要求更高,别逞能,还是到你熟悉的步兵分队工作,这样既能体现你的能力,又可以减少竞争带来的风险。”
是迎着困难向前冲,去主动适应新的需要,当个不被时代淘汰的好汉;还是知难而退,做个靠组织照顾“吃老本”的英雄?金古阿格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前者。他说,在保卫祖国边疆的战斗中,我能当搏击云天的雄鹰;在未来的高技术战争中,我也要振翅高飞不低头!从不服输的金古阿格谢绝了组织上的“特别关照”,勇敢迎接挑战。
新团队成立那天,金古阿格立下军令状。他给自己制定了学习方案,努力掌握“三个层面”的知识:文化基础知识、装甲兵种知识,陆、海、空高新技术知识。3年来,他每天挤出两个小时以上的时间读书,节假日也多泡在书房里,先后“啃”完了相关书籍40余本,记读书笔记20余万字。为系统学习相关知识,他还参加函授学习。如今,他在获得中专、大专文凭后,又拿到了本科文凭,并且成了装甲指挥训练的行家里手。他参与组织撰写的《热带山岳丛林地机动作战装甲团使用问题》等多篇论文获奖,为新组建的装甲部队探索出了训练路子。
金古阿格是政治工作领导干部。他在做好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协助军事主官指导部队训练,赶跑了训练中的两只“拦路虎”。
团队改编之初,懂装甲坦克专业的骨干不足一半,许多人面对新装备的“铁疙瘩”束手无策,人才短缺成了制约部队战斗力生成的第一只“拦路虎”。金古阿格召集训练骨干反复探讨,拿出了一套培训方案,除送院校和请老装甲部队代培外,组织骨干对新战士由理论到实践进行系统培训。金古阿格还自学驾驶、通信、射击等基础知识,成了官兵连队的榜样。
团队改编后,原有的步兵训练场地不能适应新装备训练的需要,必须新修训练场。而部队地处旅游开发城市,寸土寸金,加上团队又缺经费,要修一个综合训练场谈何容易。金古阿格建议党委从家底经费中拨出专项资金先修建室内“军官训练中心”,同时与近邻的某装甲旅结成旅、团训练对抗对子,借他们的场地练兵,使训练既有了场地又有了“对手”,从而又降伏了一只“拦路虎”。
有过作战经历的金古阿格,时刻牵挂着部队战斗力的提高。部队训练步入正规后,他多次向团主官建议,训练要从室内走向室外,从网上走向“战场”。团主官不仅采纳了他的意见,还让他协助司令部门抓好这项工作。金古阿格不负重望,与司令部门的同志一道精心设计训练方案,使团队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整体作战能力。
今年9月,上级对改编装甲团3年是否形成整体战斗能力进行检验性考核。金古阿格参与率领团队出征,使部队不仅顺利过关,还涌现出了装甲兵特级射击方阵,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