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十月,河南省荥阳市近郊某训练场。
“东南搜索,目标出现,距离30,速度240,长点射,放!”随着一位身材魁梧的指挥员手中令旗的舞动和响亮的口令声,炮场上的炮手们紧张有序地对空中来犯之“敌”跟踪、瞄准、射击,发发命中。观摩席上响起一片叫好声。
这位指挥员就是河南陆军预备役某部作训股股长王九彤。
1998年初,王九彤从野战部队被分配到预备役部队。他明白,新的岗位对自己来说,要求更高更全面了:不仅要会做军事工作,还要会做政治、后勤、装备工作;不仅要适应营区内生活,还要擅长与地方打交道。
为尽快缩短自身素质与工作需要的差距,王九彤开始了艰难的跋涉。每次到连队,他总要带上厚厚的几本专业、理论书籍。每年回郑州的家中休假,一个月的假期,他大部分时间在郑州防空兵学院“走读”。有一次学习入了迷,竟然被反锁在教室里。有关我军、外军的各种战例、战法及研究文章,他搜集剪贴了十多本。
正是凭这股子锲而不舍的钻劲,王九彤很快成为预备役部队一名敢于创新、善打硬仗的行家里手。
去年年中,郑州市决定举行人民防空演习。其中“高射炮机动防空”科目预备役部队从来没有搞过。它要求部队在行进中组织实施地对空抗击,炮手必须在行进中的炮位上瞄准、射击,不安全因素多,精度难以把握。况且,当时离演习只有一个月的时间,要想使一个普通预备役士兵成为一个熟练的炮手,其训练难度可想而知。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谁呢?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王九彤。
受命后的王九彤率一个连的兵力上了训练场。在100米长的场地上,6门高射炮一字排开,要在行进中齐打齐停,谈何容易?王九彤先是一门炮一门炮的练,再是一个排一个排的练,最后是一个连合成练。先练同步,再练精度;先原地进行训练,然后再解决行进中的问题。就这样,王九彤带领全连官兵硬是在防空袭训练场摸爬滚打了一个月。王九彤的家离训练场不到一公里,他硬是没有踏过一次家门。
2001年9月17日,郑州市防空演习开始。滚滚浓烟中,一支高炮车队向前疾驶。突然间,直指天空的炮管射出道道火舌,空中“敌机”猝不及防,或被当空击落,或受伤逃遁。前来观摩的军事机关首长兴奋的说:他们的训练已达到了作战部队的水平。
王九彤的军事教学是出了名的,曾被济南军区命名为“优秀四会教练员”。到预备役部队工作后,为了让“花名册”上的预编士兵早日成为名副其实的战士,王九彤在如何训练上动了不少脑筋。他带领官兵反复探索论证,终于总结出来一套适合预备役部队实际的训练法:把单兵专业技术训练前伸到入队训练阶段,后延至战术作业阶段,并使不同的训练内容穿插进行,从而有效地缩短了每次集中训练的周期,保证了训练的效果。2000年春,部队组建后第一次成建制训练,王九彤全面负责团队的教学组训工作,承担了为以后训练示范引路的任务。在训练结束的演示中,这批初次进行实弹演练的预任战士面对空中目标弹无虚发。
预备役营连组建之初,普遍存在着人员难召集、经费难筹措、时间难保证等“三难”现象。因干部缺编,人员成分新,王九彤一肩挑起了3个连的预编组建重担。这3个连的预编牵扯到众多单位,协调难度相当大,成为部队屡啃不下的硬骨头。
王九彤欣然领命后,下乡入厂矿,走乡串户见兵员,广接触、细研究、搞试点,仅用了一年时间,便使这3个连的建设走上了正轨,有两名战士被部队评为优秀党员,多人受到嘉奖或荣立三等功,13人被评为优秀士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