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出人民大会堂,江苏远东集团董事长蒋锡培满脸笑容。
“我没想到,总书记报告中有关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关系的问题,会阐述得那么细、那么深,让我更加坚信新世纪民营企业的春天已经到来。”
39岁的蒋锡培有很多“没想到”———
13年前,这个钟表匠痴想着这辈子能挣上5万元钱。没想到,13年后,他累计交给国家的税收就有数亿元;
当他刚刚富裕起来,偷偷摸摸将红包塞给跟他干活的职工时,没想到今天他会理直气壮地说———本企业员工家产千万和百万的已有几百名;
当他为头顶上“个体户”、“民企老板”的帽子忐忑不安时,没想到一个个荣誉接踵而至。特别是,当他经过无记名投票当选为党的十六大代表时,不禁喜极而泣。“我真的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所有的民营企业,为了我们的党和国家高兴。”
蒋锡培向记者描述那记忆犹新的一幕:当他在申请表上“身份”一栏庄重地填上“民营企业家”几个字时,他清楚地意识到,他将成为党代会历史上第一次纯粹以民营企业家身份参会的党代表。
1989年底酝酿创业,从一个100多万自筹资金、28名青年职工的小企业,发展到如今拥有12亿资产、年销售20多亿元的大型股份制企业。1991年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蒋锡培由衷地说:“我赶上了最好的发展时期。没有党和政府的支持,我是过不了很多难关的。”
正因为珍惜企业发展的大好机会,蒋锡培说自己一直备感压力,从未间断过学习。“有人说,靠着政策好和当初的拼搏,一个民营企业容易起步。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暴露许多问题,比如没有长远战略,人才储备不足,家族式管理,等等。不少民营企业因此很难做大做强。”
早在5年前,远东初具规模时,蒋锡培就冷静地提醒一些滋生自满情绪的创业战友。他作出了一个当时令许多人想不到的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在海内外广纳贤才。
已经在新西兰工作、生活了6年的杜立平,起初没有留意国内这个不起眼的民营企业。可是一封一封执着的邮件,一个个真诚的电话,终于使他心动。当他意外地见到专程登门拜访的蒋锡培时,立即被这位同龄人微笑的面容所折服———那是一张很中国的脸:沉静、谦和、诚信、坚毅、智慧。
杜立平从新西兰回来了,陈亚洲从加拿大回来了……不到5年功夫,就有5名专业对口的优秀“海归”青年被“挖”进远东,占了高管层人数的一半。“现在看来,这个人才战略是实施对了。如今我们2100名职工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了近一半,有36名博士和硕士。”蒋锡培谈起他的员工构成如数家珍:“当然,留人留心,最关键的是要健全完善各项制度,特别是分配机制。”
蒋锡培透露,公司每年内部第一号文件都是关于薪酬管理体系的内容。“我特别赞同江总书记报告中所说的‘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要‘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谈到不久前公司成立的全国第一家民营企业党校,蒋锡培郑重地说:“我们就是要在公司形成‘党员是员工中的优秀分子’的氛围,在公司中树立‘为社会多做贡献才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信念。拿我自己来说,入党不是为了升官,更不是为了钱,就是为了一种信念———能让更多职工变成百万千万富翁,能更好地带动家乡和社会致富,我这个共产党人才当得有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