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工业基地沈阳市,几经风雨砥砺,背负国企改革、下岗分流等重任,如何再创辉煌?如何建设小康社会?
我们注意到沈阳提出“重打装备制造牌”战略,也实地看到了沈阳铁西老工业区发生的巨大变化。在发展中维系稳定,沈阳破解了一道难题。围绕这个话题,记者采访了十六大代表、中共辽宁省委副书记、沈阳市委书记张行湘。
记者:老工业基地怎样振兴,可以说全国看辽宁,辽宁看沈阳。沈阳是怎样切入这一发展主题的?
张行湘:基于两个条件:一个是沈阳市情,一个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沈阳作为老工业基地,建设全国先进装备制造基地,既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又有雄厚的科技人才优势。沈阳较早就形成了以装备制造业为主体、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目前,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456户,总资产777亿元,在我国自己生产的24类210种重点装备中,沈阳能生产的就占1/3。全市现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所,云集了几十万科技人员。国家科技部将沈阳确定为“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装备制造业,推进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建设试点城市”。目前,全球范围内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转移也为沈阳提供了难得机遇。更大的思想动力则来源于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装备制造业的全面振兴,沈阳的发展就没有说服力。
记者:铁西区是全国闻名的国有企业和产业工人的密集带,区内原有企业设备老化,人员及债务包袱沉重,在矛盾重重的家底上要实现大发展的起跳,沈阳怎么“重打装备制造牌”?
张行湘:铁西区产生大变化的转折点,在于从企业单体改造转到区域整体改造上来。首先,一个重要的标志是铁西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重新优化资源配置,着力打破原有企业界限,实现产业规划下的重组、整合与搬迁。两区合并产生了强大的聚合放大效应,目前,世界上已有150多个装备制造企业来沈考察洽谈,协议投资总额87.2亿元,其中绝大多数项目将落户于铁西工业区。
其次,老工业区的变化来自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沈阳加快开发能够带动结构升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使全市装备制造业研发设计能力、加工制造能力和成套配套能力明显增强。沈阳非常注重培育和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新装备。经过努力,工业机器人、数字化医疗设备等新兴装备制造业都已初具规模,并成为全市经济增长最强劲的“板块”。
记者:发展已为群众带来了可见可感的实惠,铁西老工人对沈阳市委、市政府也有评价————“肯听怨声,真办实事”。群众怨声是不是一种工作动力?
张行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全部意义和最终目的,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到沈阳兼任市委书记一年多以来,我共收到群众来信5000多封,沈阳就是从煤气开栓、供水供暖等一件件群众关心的问题入手,解决燃眉之急。从铁西改造、浑南开发等事关城市发展全局的领域寻求突破,找到长远发展大计。民情民意是寻求发展突破的第一信号,一年多的时间,沈阳解决了10多万户居民煤气开栓问题,50万居民供水难题。几十万产业工人也将告别老房子、棚户区。年内要确保为下岗工人开发11万个就业岗位。矛盾的突破和解决,建立在城市经济大发展和快发展的基础上。今年1—9月,沈阳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81.4亿元,同比增长11.6%。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573亿元,同比增长16%,达到两年来的最高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