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十六大报告中,有两个字温暖着亿万中国人的心———小康。
这个位列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之“第二步”的词语,曾经让多少人梦寐以求;而今,经过党和政府以及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小康”已经成为了我们的现实生活,这是多么令人鼓舞的消息。迈进小康社会后,十六大又为我们指明了新的目标———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将更令人振奋,催人奋进。
这两天,围绕上海要怎样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社会各界人士干部群众议论纷纷。“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是更好的经济形势、更好的居住环境,还有更好的身体,一句话,生活质量全面提升!”卢湾长乐小区党支部书记季兰芳用大白话说出了老百姓的期盼。另一位来自欧阳街道董家宅的居委会书记曾燕萍则用身边的变化为“小康社会”作了“注解”:“以前的董家宅路只有1米宽,不熟悉的人进去就像进了迷宫,一家几代人挤一间屋的为数不少,煤球炉烟雾弥漫,马桶臭气熏天。如今,董家宅路变成了六车道的曲阳路,棚户区崛起了高档住宅,绿树成荫,环境优美,这不就是小康吗。今后建设高水平小康,居民生活肯定会更加殷实,社区文化也会更加繁荣。”
要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首先就要进一步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对此,上海社科院商业研究中心主任朱连庆分析认为:我国国土辽阔,各地发展水平不一,就整体而言,现在达到的还是低水平的、比较初级的小康,因此江泽民同志提出“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战略决断也就更具现实针对性。对于人均GDP已达4500美元的上海,应该在此良好的基础上努力向人均GDP7500美元的相对富裕的“小康”迈进。同时,作为改革开放的龙头,上海还要促进带动中西部和全国的发展,把全国的小康建设推向更高的阶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这是市人大常委会学习中心组党员和全体机关干部的心声,他们表示上海人大将更认真地履行各项职权,使立法更好地体现人民意志,推进上海的政治文明发展,为上海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应该有高水平的国民素质与之相匹配,”杨浦区教育局局长姚家群想到的是上海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按照‘一流城市,一流教育’的目标,上海应当在继续高标准、高水平推行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同时,优化0—6岁的学前教育,促进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区的形成。”
小康社会的目标也让医务界人士备感重任在肩。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院长蔡宣松教授说,对医院管理者而言,“奔小康”就是要改善医疗卫生设施,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充分满足群众的就医需要,让老百姓的生命和健康得到更好的、实实在在的保障,“活出好身板,幸福奔小康”。
“要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最关键的是创新意识。”谈到如何全面建设小康,4050项目征集评估单位、上海捷联咨询服务公司董事长郑捷颇有一番见解:十六大报告提出建设小康要有“四个新”,发展新思路,改革新突破,开放新局面,工作新举措,我们上海4050工程的“五人运作模式”就是这样一种创新。
市教委主任张伟江也看到了创新的必要。他说,上海教育的硬件建设已达到一定层次,现在需要由外形建设向内涵建设转变,这将是改革的新突破。下一步,我们要深化教育制度改革和教材改革,围绕建立上海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培养更多的优秀高素质人才,努力使上海的教育保持领先的地位,同时充分利用上海优良的教育资源,做好为全国的服务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创新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