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我回国创业的那一天起,所有有关民营企业的改制几乎都朝着我所希望的轨迹在前进。十多年来,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顺畅过,民企的天空如此澄澈,不时让我想起了在伦敦夜读的酣畅时刻……”
41岁的徐丙垠现在是山东省淄博市一家高科技民营企业的董事长。11年前,他是这个鲁中小城的第一位留学归国博士。谈起自己十余年的创业经历,徐丙垠深有感慨地说:“如果把民营企业的发展比做登山,11年前,我和我的企业就像在布满荆棘的坡地上踯躅前行;而今天,我们正迈向无限风光的巅峰。”
徐丙垠今天有太多的“难以忘怀”。
徐丙垠的公司前身是创办于1991年的民营科汇电力仪器研究所,公司成立之后面临的最大一个问题是招不到员工。听说公司连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都办不了,前来问询的大学生摇摇头就走。他招聘的第一个员工是通过一家国有企业调进来的,可是干了没几个月,这名惟一的科技人才也走了,临走时留下一句话,“不是我不愿干,而是在这里干下去连个媳妇都找不上。”
邓小平南巡讲话后,研究所改成了公司,但还是没有用人自主权,如何引进科技人才的问题仍然困扰着徐丙垠。在区政府的支持下,他注册了一家名为张店区电子电气公司的集体企业,原来的公司以这家公司的名义招人,档案也放在这家集体企业,总算是变通着解决了人才引进的难题。
徐丙垠告诉记者说,回国后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和岳母一起看电视。当时他的一位大学校友从比利时留学回国,受到了中央领导的接见。岳母带着嘲讽和不解的味道丢下了一句话:“你看看人家回国的博士,哪像你?一个个体户!”徐坦言当时心里很不是滋味,也曾因此萌生过再次出国的念头,最终因为对事业的不舍而放弃了。徐丙垠说,当时势头已经开始好转了,邓小平南巡讲话更是给了我极大的信心。
4年后,徐丙垠也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他当时的身份是全国青联委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岳母也开始整天乐呵呵的,见了谁都夸自己女婿好。徐丙垠从心里感谢党对民营企业政策的逐步放开和对高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视。
徐丙垠的企业现在有近200名员工,其中70%的员工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在当地,进科汇工作已经成为令人羡慕的事情。当听到江泽民同志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承诺时,徐丙垠显得很激动:“民营企业今天终于站在了阳光底下。”
和徐丙垠一起学习十六大精神的徐建国,原来是淄博市一家国营企业的总经理,现在是科汇公司的总经理,徐丙垠最亲密的搭档和同窗好友。如今,这两个来自不同堡垒的人并肩站在了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