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方网消息:天津红桥区北运河畔的居民区里有一座桃花园小学。每到星期六,小学一楼的教室里都会传出打竹板的声音、八角鼓的鼓声或弦乐声。原来,这是学校培训部的业余曲艺班在上课。从今年3月开始,这个业余班已经办了快半年了。接受培训的孩子来来去去,目前稳定的学员只有20多人。
 |
| 王船林(右二白衣者)在为孩子们上课 |
走进教室,培训班的李老师正在教孩子们准备参加全国大赛的快板《三个小球迷》。培训班负责人、铁路文工团相声演员王船林说,别看李老师还不到20岁,可她却是已故快板书艺术家李润杰的孙女,赫赫有名的快板世家。除王老师、李老师之外,培训班还请了3位老师、一位琴师。目前开展的培训有快板、京韵、天津时调和相声。
王船林说,别看培训时间不长,可有些成果还是让人欣喜。进了培训班才接触曲艺的10岁的张丽莎,经过这几个月的培训,10月走上天津“津门曲荟”的开幕式,独立演唱了天津时调《军民鱼水情》片断,得到了曲艺观众的认可。
王船林话锋一转,也说到了他们的困难。他说,这20几个参加培训的孩子交的培训费,还不够老师们来回的交通费。而且,由于学曲艺的孩子不能算是文艺特长生,许多家长虽然喜欢曲艺,“也不愿把孩子送来接触接触咱们老祖宗的东西。”王船林无奈地说。
学校培训部的白主任介绍,桃花园小学培训部开办有英语、舞蹈、器乐等10来个培训班,“最不景气的就属这个曲艺班了。”但他说,不管多么难,曲艺这种传统的国粹艺术还是要发扬,学校也会把曲艺培训班坚持办下去。
 |
| 桃花园曲艺班的小李老师(后立者)正在教孩子们打板儿 |
那么,作为曲艺普及的一种培训方式,培训班培养孩子的目标是什么?王船林说得很朴实:“我是学曲艺的。我就是想着,如果能发现几个孩子,可以把老祖宗留下来的艺术传下去。”培训部白主任却有不同见解:“其实提倡‘曲艺进校园'的初衷就是让孩子们从小了解曲艺艺术、喜爱曲艺艺术。我想,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至于孩子们将来如何发展,那就顺其自然了。”虽然有着不同见解,但俩人都是义务搭时间、搭精力地来办这个曲艺班。他们说,干什么事起步时都艰难。咱们天津曲艺进校园的试点很少,所以他们一定要把曲艺培训班办好。
天津是曲艺之乡,但曲艺后备力量的培养却很薄弱。除了专门的少儿艺术学校之外,开展曲艺进校园这种曲艺普及教育的学校,也只有桃花园小学和岳阳道小学等几家。还有一些热心的曲艺界人士,开展一些上门的义务培训。
在岳阳道小学执教的是天津曲艺家协会秘书长、著名快板书表演艺术家张志宽。谈起曲艺进校园的初衷,他说,其实普及和培养并不矛盾。孩子们看见竹板有兴趣,就来打一打。即便学不好,也懂了一二,将来至少会成为曲艺的观众。有一些孩子也可能脱颖而出,成为曲艺专门人才。
应该说,曲艺进校园工作除了教育学意义以外,更有抢救、传承曲艺艺术的内涵。虽然天津的曲艺进校园工作开展时间不长,但有了像王船林等老师一样执著的曲艺普及队伍,有观众对曲艺艺术的热爱,这项工作将得到社会各界更多的支持和关注,不断得到发展。(元冬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