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方网消息:今年计划培训30万人。根据农村经济的现状及未来发展需要,本市将全面整合各类教育资源,逐步形成市、区县、乡镇(中心村)三级助学管理体系,构建起为广大农村群众及其子女服务的社会助学网络。充分发挥农村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作用,把天津农学院建成面向全市郊区的开放式学院,每个区县建立一座培训学校,按照行业和职业特点设置培训内容,实现依标培训。
记者近日从有关部门获悉,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本市从今年开始实施郊区劳动力“351素质工程”,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对100万农村劳动力进行专项培训(包括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全面提高本市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生产和管理需要。
五大培训工程 量身打造新型农民
百万农民大培训包涵“五大工程”,即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和农业远程培训工程。
绿色证书工程是我国农民科技培训的一项基本制度,主要是按农业生产岗位规范对广大农民开展培训,使农民具备常见农作物、蔬菜、果树、畜禽、水产品等动植物的栽培、养护、繁殖、养殖和产品的深加工、贮藏、市场销售等基本常识,能独立完成某种特色产品、高效经济作物或无公害绿色食品的生产、加工或营销工作,或具备发展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成为掌握一般农业科技知识的新型农民。该培训由农学院首先对各镇级成人农业学校的师资进行培训和考核,然后由镇级成人农业学校对农民进行培训,学员经考试合格后,由农学院统一发放绿色证书。
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主要以已获得“绿色证书”的农村优秀青年为重点,开展以增强科技开发能力为主的综合性培训。由农学院对各区县推荐的优秀青年进行选拔考核后,在各区县成立教学点进行教学。目标是培养出具有进行技术探索和创新能力,能根据农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能使用科技含量较高的技术或机械从事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营销等工作的优秀技术型青年农民,并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
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的主要培养对象,是从参加前两项培训的学员中选拔能开展规模化生产和具有创业能力的优秀学员,在农学院教学点统一进行课程教授,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信息服务、创业资金扶持和后援技术支持,将其培养成具有发展规模化生产的技术、组织、协调、交际等综合能力,具备创业的经济、文化、领导等综合素质的农场主和农民企业家。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主要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引导型和示范性培训,提高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素质和技能,如建筑、搬运、清洁、美容、家政等知识及能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该工程拟与绿色证书工程同步进行。
农业远程培训工程主要是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加大传播覆盖面,快捷有效地向广大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和咨询服务,使农业科技成果迅速走进千家万户。
构建优势因地制宜 按区域划分培训重点
有关部门根据本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构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地划定了农民科技培训的实施重点。
城市郊区(西青区、津南区、北辰区、东丽区),重点培训农民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高附加值农业、出口创汇农业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
中部地区(宝坻区、武清区、宁河县),重点培训农民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优质、专用蔬菜和集约化养殖业,根据市场需求发展高效农业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
沿海地区(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重点培训农民发展水产养殖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
北部山区(蓟县),重点培训农民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林果业,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
西部旱区(静海县),重点培训农民抗逆性种植业等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
此次培训特别注重了高效经济作物、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特色产品的相关科技知识的培训,同时涉及到环保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的相关科技知识的培训。
有关部门强调,要根据市场特点,重点加强国内消费量大、生产有潜力,通过扶持和发展,能够有效抵御进口产品冲击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技术培训,包括专用作物、饲草品种、水产品和牛奶等,让农民了解这类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运、销售等技术,帮助农民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搞好产销衔接,从而实现稳住存量市场,抢占增量市场的发展目标。
通过培训,还要帮助农民熟练掌握包括苹果、牛羊肉、水产品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价格竞争优势,有扩大出口潜力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技术,使农民在产品质量安全、产后商品化处理和市场营销服务等关键环节增强竞争优势,扩大出口,打造知名品牌,提高规模化生产和现代化管理水平。
青壮年农民求知迫切 学历教育同步进行
本市一项对20—39岁农村青壮年受教育的基本情况调查显示,目前本市农村从业人员共计168.71万人,其中20—39岁的青壮年有110.32万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32808人,占3%;高中文化程度214853人,占19.5%;初中文化程度679994人,占61.6%;初中文化以下文化程度175617人,占16%。具有教育和培训意愿的农村青壮年有484888人,占青壮年总数的44%。其中有410789人要求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占84.7%,有74099人要求参加大专学历教育,占15.3%。
这项调查结果表明,本市农村青壮年整体文化水平较低,但求学积极性很高,对实用专业技能学习的需求尤为迫切。
因此,市农委、市教委、市高等自学考试委员会日前联合下发文件,启动学习型城镇化建设自学考试人才工程,该工程将按照不同年龄不同类型农民的实际受教育程度,分阶段分层次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相结合的教育,计划用3年时间,使受教育人数达到20万。
办学形式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为主,组织15万名以上农民技术骨干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单科或多科教育,并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组织3万名以上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基层干部和从业人员参加推广类专科教育和大专层次专业证书教育;计划招收1万名中专(高中)毕业生和青年从业人员参加职业技术类专科教育;计划招收5000名具有大专文化程度基层技术管理干部参加推广类本科教育;计划招收5000名具有大专学历的青年技术干部和高职在校生参加职业技术类本科教育。
多层次多门类办学 农民、干部都有培训计划
以农学院为依托,3年内基本建立分阶段多层次多门类的办学模式,初步形成办学规模。
以20—29岁的青壮年农民为主要对象,开展与推广农业高新技术、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和农民技术职称评定相结合的单科、多科教育。3年内计划组织15万名以上农民技术骨干参加学习,其中蓟县、宝坻、武清、静海、宁河五县(区)各2万人,西青、津南、北辰、东丽四区各11000人,塘沽、汉沽、大港三区各2000人。
以30—39岁的农民技术骨干、乡(镇)村干部和乡镇企业技术管理人员为主要对象,开展与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相结合,以提高基层技术、管理干部基本业务素质为目标的推广类专科教育和大专层次专业证书教育。3年内计划组织3万名以上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基层干部和从业人员参加学习,其中蓟县、宝坻、武清、静海、宁河五县(区)各4000人,西青、津南、北辰、东丽四区各2000人,塘沽、汉沽、大港三区各600人。
以中专(高中)毕业生和20—34岁的青年农民为主要对象,开展以为生产第一线培养后备高级技术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技术类专科教育大专层次专业证书教育。3年内计划招收1万名高中(中专)毕业生和青年从业人员参加学习。
以乡镇干部和基层技术管理干部为主要对象,开展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推广类本科教育。3年内计划招收5000名具有大专文化程度基层技术管理干部参加学习。
以大专(高职)学生和青年技术干部为主要对象,开展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后备高级技术骨干为目标的职业技术类本科教育。3年内计划招收5000名具有大专学历的青年技术干部和高职在校生参加学习。
农村从业人员及其子女可以根据自己实际受教育的程度和就业、创业的需要,选择学习的层次,分段完成学业,接受良好的继续教育。
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 逐步形成人才培养体系
根据本市农村经济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的需要,3年内本市将陆续开办涉及农、工、管理等学科的本、专科专业及专业方向。今后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随时增设新专业和专业方向,最大限度地适应和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
同时,利用多种助学形式开展助学工作,以方便农业从业人员及其子女参加学习为出发点,以发放自学考试软件学习包(教学光盘及教材)、专家巡回讲课、建立农业科技网站等多种教学形式,开展教学工作。通过整合各类教育资源,逐步形成市、区县、乡镇(中心村)三级助学管理体系,构建起为广大农村群众及其子女服务的社会助学网络。
目前的规划是:
以天津农学院、天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相关普通高等院校为第一级,依托其在学科、专业、科技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发挥普通高等院校的助学龙头作用。
以区县助学服务中心为第二级,在有农业的区县选择有办学服务能力的教学单位(如农广校、科技进修学院、电大等),共建区县级助学服务中心。
第三级以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有办学能力的其他学校为依托,建立乡镇助学服务站。
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指出,三级助学网络形成庞大的农村教育体系,可以基本满足农民的学习需求。
市委、市政府对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十分重视,要求市农委、市教委及相关部门、有农业的区县高度重视这项工作,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将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文化水平,帮助农民真正掌握现代农业知识,增强创新意识市场开发能力,使本市农民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