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溥仪师傅翁同龢的手迹 同治二年码头上的官砝 明举人杨一昆家的井口
北方网消息:距离天津设卫筑城600周年纪念日还有10天,老城博物馆的装修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记者昨日在老城博物馆看到,布展装修已进入尾声,预计15日左右将全部结束。随后,老城沙盘和老城博物馆征集、接受捐赠的展品将陆续进入各展室。
老城博物馆正式开馆后,三道院将全部开放,到目前为止,所有展室的地面铺装已经完成。昨天记者看到,一道院正房屋顶的贴金彩绘工程全部完工。南开区文保所段德融先生介绍说,这种贴金彩绘的绘画工艺与博物馆整体风格相一致,能更加生动地再现老城传统民宅的模样。在一、二道院正房和厢房内,高两米有余、纵深半米的展柜也制作得差不多了。
老城博物馆本身就是一套传统民居,居住在老城里人们的生活场景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据了解,为了更好地再现原来一明两暗的住房结构,三道院的西厢房将复原老天津卫人的居室。20多平方米的房间被两个挡板分成三小间。段先生介绍,这套民居所用的材料几乎都是从老城里征集来的。他指着一个挡板上铁窗户的窟窿眼说:“这个小窟窿叫婆婆眼,封建时期儿媳妇在家里的地位很低,干什么都在婆婆的‘监视’下。这个窗户上的窟窿就是婆婆们监督儿媳妇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觉、有没有偷懒用的,所以叫‘婆婆眼’!”
在准备了4年后,老城博物馆到底有什么“宝贝”呢?段先生介绍说:“‘好东西’多得是!你看这个‘官砝’,是同治二年(1863年)天津漕运码头称粮食用的,其实就是老辈子的秤砣。还有原来广东会馆的界碑,可别小看这块界碑,这还是溥仪的师傅翁同龢的字迹呢!这个井口是天津八大家后人———明代举人杨一昆(字无怪)家的,你看这井口还雕刻着24个变形的莲花瓣,可见大户人家的阔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