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冬天,位于张家口坝上地区的安固里淖彻底干涸,安固里淖是海河流域最大的内陆湖。专家说,安固里淖消失的主要原因除气候干旱外,与当地过量开采地下水也有关系。
安固里为蒙古语鸿雁之意,淖即水泊的意思。连起来就是鸿雁的湖泊。安固里淖水域正常面积约9万亩,水深4米,湖泊中盛产草鱼、鲤鱼等鱼种。在湖泊周围,约有20多万亩的草原。自1999年以来,张家口坝上地区连续4年干旱,安固里淖水域面积迅速缩小,到去年只剩下数百亩,各种鱼类因湖水总量减少,碱含量浓度增高而大量死亡。
今年,安固里淖周边尽管雨量充沛,但补充湖泊的水量并不多,危在旦夕的安固里淖最终干涸。目前,曾经是湖水的地方已成为一望无边的白碱地。
据专家分析,安固里淖干涸的原因之一是气候干旱,气候干旱使得该湖泊进水量远远低于被蒸发的水量,导致面积逐年减少;另一重要原因和当地过量开采地下水有关。自1997年以来,该地区大力发展错季蔬菜产业,地下水开采量成倍翻番,导致原本流入安固里淖的水量渗入地下。河北省水利专家魏智敏说,像罗布泊的消失一样,安固里淖的干涸也是因为人类的频繁活动而导致。
链接:安固里淖--北京“后花园”的历史
安固里淖历史悠久,他从一千多年前的辽代,就是著名的皇家游乐地。辽国为少数民族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在他的势力到达华北以后,建立了五个京城,但帝王的活动还保持着游牧民族的习惯,并不总在京城,还经常去“捺钵”游猎和处理政务。所谓“捺钵”,即“住坐处”或“行走”的意思。当时有春捺钵、夏捺钵、秋捺钵和冬捺钵。张北的安固里淖,在辽代称“鸳鸯泊”,这是因为这里的水中鸳鸯最多的缘故,为辽帝春捺钵。据辽史记载,辽朝皇帝驾幸鸳鸯泊次数频繁,辽圣宗七次,辽兴宗四次,辽道宗五次,天祚帝七次。辽代从圣宗到天祚帝120年间于鸳鸯泊四时设行帐,当时鸳鸯泊畔草滩宽广,淖水深广,栖有成群的鹿獐狍兔,生息着无数飞禽,加上辽帝不是临幸,十分繁荣。
《辽史》对辽国皇帝在鸳鸯泊捕娥后举行头鹅宴的情况有详细记载:鸳鸯泊当时周围八十里,春天来临,鹅骛都聚集在这里。辽国皇帝春猎时,卫士都穿着墨绿色的衣裳,分别拿着链锤、鹰食、刺鹅锥,在水边相隔五、七步散开。皇帝猎鹅开始之际,先令军士绕泊擂响扁鼓,将鹅惊开水面,这时辽帝亲自将一种名叫海东青的俊禽放出。海东青最善于攻击天鹅,飞方时如旋风一样直上云际,然后居高临下,直扑天鹅。当鹅背击伤坠落,军士们便蜂拥而上,用刺鹅锥向鹅猛刺,谁能获得头鹅,便会得到皇上的赏银,并赐群臣饮宴,名为头鹅宴。清人陆长春写的辽宫词,对此有绘声绘色的描述:弓开满月箭流星,鸳泊弥漫水气腥,毛血乱飞鹅鸭落,脱鞲新放海东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