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争论背后隐藏的是经济利益,希望获得更多优惠政策
●两座城市远未达到区域经济“发动机”的地步
●近期可能会形成双核心共同来带领中部地区崛起

壮观美丽的武汉长江大桥

郑州市中心二七广场宏伟壮阔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中部崛起”无疑已经成为中部各省决策层和媒体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自从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去年提出要促进中部崛起的思路,并在今年将其列入高层议事日程以后,这一设想便得到了中部各省的热烈响应。一时各省纷纷摩拳擦掌,士气高涨,中部地区的新闻媒体更是迫不及待地就谁是中部崛起的龙头老大而唇枪舌剑,焦点最后集中在以武汉为首的武汉城市圈和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的角逐上。
争论发轫于媒体
众多专家评论说,围绕中部崛起而产生的种种争论实质反映了一度被“冷落”的中部的忧虑情绪和希望早日走出塌陷局面的急切心情。
在沿海开放、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战略相继实施后,中部地区近年来却出现了经济放缓的趋势,位于中国版图中心的这一地区正面临“凹陷之忧”。中部地区的官员也不讳言自己的失落,自我解嘲将其形容为“不东不西”、“不是东西”。
变化始于去年的全国“两会”。
温家宝总理2004年3月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发出了要加快中部地区发展的信号。在今年的“两会”上,“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首次被列为2005年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
敏锐的媒体似乎一下子就觉察到了国家这项政策宣示对中部地区的意义,“中部崛起”的话题成了最能吸引中部地区读者眼球的题目。
2004年12月14日,郑州一家媒体一篇《中部五省角逐城市群建设》的报道掀起了谁是中部崛起“龙头老大”的争论。随后,湖北等地的媒体纷纷跟进,隔空进行论战,成为中部崛起最热门的话题。争论的参与者从最初的媒体发展到官员、学者、普通民众及网友等社会各阶层,争论的激烈程度从媒体的标题上就可见一斑:《中部崛起“龙头”之争郑州领先武汉》、《中央首提“中部崛起”武汉得龙头机遇》、《中部崛起五省城市群谁称雄河南要当中部代言人》、《武汉市政协委员建言:武汉应勇当中部龙头》等等。在国内互联网著名搜索引擎百度上,对这一话题的跟帖达到了1300多个,不少网友们甚至发展到了非理性的相互谩骂和指责的地步。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后,中部“龙头之争”的效应明显超出了中部六省的地域限制。首都和其他地方媒体的介入使这场争论更是达到了白热化的地步。
两地表态耐人寻味
就“龙头之争”表态时,与媒体直接冠称“中部龙头”的做法不同,中部各地特别是郑州与武汉的相关官员的措辞则多用“战略支点”、“中心”、“支柱”等相对模糊的字眼,但个中深意也颇值得人们琢磨一番。
今年两会期间,中部各省一改以往比较低调的做法,积极通过国内和海外媒体向外界推销中部。中部六省的高官均高调接受中央媒体的专访,谈论各自省份在中部崛起中的机遇,其中谈论最多的是各省的优势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市长李宪生在两会上说:“作为中部地区惟一特大中心城市的武汉,理应在中部地区崛起中有所作为,在中部地区实现率先崛起,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支点。”
郑州也当仁不让,在同一天的政协中部“圆桌会议”上,来自河南和湖南等省的委员也在为自己的省会城市呼吁。来自河南的全国政协委员张涛建议国家大力支持“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建设”,尤其是要大力支持郑州的经济发展。
郑州雄心壮志的最新表现是4月底在郑州举行的一场“促进中部崛起高层论坛”上,郑州市市长王文超用三个“特殊”来形容郑州在实现中原崛起、中部崛起中的作用————“特殊地位、特殊使命、特殊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