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9日,周末。笔者下班已是晚上9点多。路过单位门前的路口,算得上中心城区一个比较繁华的路口,着实为眼前的景象吓了一跳:只见路口的四角火光闪闪,黑烟滚滚,竟有大大小小十多处“火点”,手拿一沓沓黄纸的人们三三两两蹲在路边焚烧,并不时地用树枝左右拨弄,使火更旺,一堆连一堆的纸火也随之燃起,黑片灰烬在空中四下纷飞,空气中笼罩着浓浓的纸火焦味。尤其不应该的是,每一位烧纸的人都是烧完了纸抬腿便走,留下的是一地黑黑的纸灰......这时,才意识到,鬼节到了,而这一天正是农历七月十五的鬼节。回到家中翻看报纸了解,这两天清晨,市内各条街巷内的地上都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黑斑,纸灰也在晨风中四处飘荡,扑向行人口鼻。
网上搜索,中国鬼节有三:清明、中元、寒衣,而中元(七月十五)是中国三大鬼节中最重要的一个。笔者觉得,在这样的几个特定时刻,以适当的方式祭奠先人本无可厚非,它是一种流传久远的民俗活动。但民俗不等于永远不改变,更不等于迷信。以上面描述的落后方式祭奠,从大处说,有损于天津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形象,从小处讲,也影响城市环境卫生。据环卫工人反应,这种焚烧过后的纸灰清理起来十分麻烦,纸灰被收起后放在车中时得小心翼翼,还要用渣土将纸灰盖住防止四处乱飞。留在地上的痕迹只有经过雨水的冲洗,才能恢复原先的模样。尤其这几天晚上有风,四处飞溅的火星也容易引发火灾,给安全带来隐患。
其实,文明祭祀的方式很多,植树祭祀、鲜花祭祀、社区公祭堂、家庭追思会、祭祀角、网上祭祀等等都可以选择。按照民间传统,“放河灯”更是一种文明、卫生的祭奠方式,民间制作的河灯多种多样,有用荷花、荷叶、莲蓬做的,有用半个茄子贴上纸制荷花瓣做的茄子灯,还有用西瓜、南瓜做的,材料便宜,制作方法简单。人们可以在灯上放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全家的心愿,顺着水流漂走,以表达对先人的哀思和情感。报载,今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沈阳市就在5个区开展了以“寄托哀思,祈福未来”为主题的“七月十五放河灯”活动,这是继去年成功举办以来的第二次,这一活动倡导了文明祭祀新风,提升了城市文明程度;这一天,北京市民也可以参加放河灯活动,在今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市民不仅祭奠了祖先,同时,也有纪念在战争中阵亡将士的意义。
建议精神文明建设和工商、城管、民政、环保等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引导市民逐步摈弃烧纸钱这类落后的方式,去除封建迷信成分,并通过倡导文明祭祀方式,逐步体现出民俗的时代特色。(刘志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