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何香凝手书“还我河山” 一个老战士的珍藏(图)
|
|
http://www.enorth.com.cn
2005-09-05 16:45
|
|
|
|
| |
|
|
|
|
|
|

一位在抗日战火硝烟中走过来的老战士,收藏了何香凝老人1937年为激励前线将士的手书“还我河山”。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他凝视着这气壮山河的作品,向记者讲述了那些刻骨铭心的往事——
这几天,天津市公安系统离休老干部陈来柱的心情怎么也不能平静。他拿出自己珍藏了近四十年的一幅书法作品,反复地端详、欣赏、沉思。
这一幅何香凝题写的“还我河山”,据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天津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刘光启鉴定,是何香凝60岁时为“纪念九一八事变发生六周年”所书的真迹。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这幅字显然让陈来柱想起了许多亲身经历的往事。
今年已82岁的陈来柱,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即1938年从他就读的河南省清丰县六塔集学校投身革命、加入抗日救亡运动,那一年他只有15岁,同年2月他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了学校地下党支部的宣传委员。从那时开始,无论是在炮火纷飞的抗日战争,还是之后的解放战争中,陈来柱都是中国革命队伍中的优秀战士,党需要他到哪里工作,他就坚决服从组织安排。他曾先后担任过区武装委员会主任、区长等重要职务。1949年1月天津解放前夕,他又从硝烟弥漫的战场转移到了天津市公安局系统,开始承担接收伪警察局的工作。之后,陈来柱又先后担任过驻所代表、分局长等职务。让他记忆特别深刻的是1954年,他被调到公安部,接受了到东北抚顺日籍战犯管理所审讯日本战犯的任务。
据陈来柱老先生回忆,就在被派去东北之前,有关部门组织他们在北京真武庙开办了一个学习班,特别请来了外交部、中央联络部等部门中熟悉日本情况的专家学者,为他们介绍日本军国主义的情况和战后日本国内的形势。当时外交部的顾问、曾参加东京国际法庭审判的一位法官还介绍了审讯日本甲级战犯的情况,抚顺战犯管理所的所长和管理科长也都介绍了在押日本和伪满战犯的情况。在不到一个月的学习之后,陈来柱参加的东北工作团委员会即开赴抚顺,开始了长达一年的审讯日本战犯这个特殊的工作。
当时日本侵华战争中的大部分战犯,包括一些首要的战争犯罪分子,在日本投降后曾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中国政府部门做过处理,被关押在抚顺的大部分人是在我国解放战争时期逮捕的日俘战犯,共计1122人。陈来柱所在的工作团下设4个办公室,也就是4个审讯室,每室设一个大组,分若干个小组分别负责军警宪特、日伪地方行政警宪特系统以及伪满战犯的侦察工作,其中包括伪满洲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国务总理大臣张景惠等战犯和尉官以下的犯罪分子。
不审不知道,一审才发现这些战犯几乎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中国百姓十几条的人命,他们每个人的手上都沾满了中国人民的鲜血,他们不仅到处乱杀无辜,甚至还要喝脑、吃心,就是发现有人头上长了秃斑,他们也会把这些人填井活埋,其中有一个地区竟有二三百人遭此噩运。陈来柱所在的一室,负责主审军警宪特人员,其中逮捕残杀抗联女英雄赵一曼的日本战犯则松梦吉就是由他审讯的。
陈老还记得,当时审讯之初,则松梦吉既对国际形势认识不清又对新中国的政策不了解,一方面对自己的罪行抱有幻想,一方面又以悲观的恐惧心理抵抗审讯工作。为了让他丢掉幻想、端正态度,陈来柱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给他讲政策、讲原则,尽量解除他的思想顾虑。渐渐地他终于老老实实地开始接受审讯,认真交代罪行,并把他经手的赵一曼被杀一案的详细情况讲了出来。
赵一曼是四川宜宾人,她早年在武汉上学期间就参加了革命,后到黑龙江和赵尚志将军一起参加了东北联军。在一次与日寇的战斗中,赵一曼不幸被捕,被关押在哈尔滨市的一个监狱里。当时东北的地下党组织为了营救赵一曼动员了不少的力量,还特别动用了一个打入敌人内部的伪警察,想方设法把赵一曼救出监狱并化装离开了哈尔滨,但就在离开哈东地区还不到15公里的地方,他们的行动便被敌人发现了,赵一曼再次被捕入狱。日军为了让赵一曼说出他们需要的情报,为她设置了种种酷刑,采取了各种卑劣的手段,但这些都没有让赵一曼屈服,日军无奈,最终下令残忍地杀害了赵一曼。
看着日本战犯交代的材料,陈老眼前出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伟大的民族女英雄,这更增加了他的仇恨,在审讯工作中他更是抓住战犯的罪行绝不放松。
一天,在审讯曾任沈阳市铁西区日本警察署署长的日本战犯时,了解到他在撤退前曾将60多支枪埋藏在城市地下,为了找出这一证据,陈来柱和战友们一同押着战犯驱车从抚顺直奔沈阳,在战犯画图指认的地方,组织十几个工人进行挖掘、寻找。没想到一天之内连续开挖了三处,都没有发现所埋枪支的下落,眼看天一点点黑了下来,又押着这么一个要犯,陈来柱一行只好无功而返。
为了让这个战犯认真交代罪行,配合我们的工作,陈来柱便在回去的路上给他做工作,讲我们对待战犯的态度,让他诚恳认罪,老实交代,同时也安慰他:这几年来城区变化大,记得不清了也可以理解,但你一定要态度老实。回去后你再好好想想。谁料这个战犯越想越觉得自己罪恶深重,对不起中国人和这些审讯干部,竟然要在自己牢房的大便池中自溺自杀,所幸发现及时,他才免于一死,后来又根据他认罪态度好并愿意接受改造,等所有事情交代清楚后,他被送回了日本安度余生。
陈老说,这一年审讯日本战犯的经历让他好久都不能忘记,同时也让他产生了一种情结,凡是与抗战有关的书法及艺术作品,特别是那个时期名人的书画他都会收集起来,仔细珍藏。
上世纪60年代初,有一次陈来柱出差到了广州,他有一个特点,每到一地出差,只要有时间都会到当地的书店去看看,这一次也不例外。没想到一进书店,迎面就看到了一幅字,上书“还我河山”4个大字,落款则是,“纪念九一八事变发生六周年以激励前方抗敌健儿士气——何香凝”。在当时陈来柱虽对何香凝的书法作品不是很了解,也一时难辨它的真伪,但他对这幅作品的雄浑有力,大气磅礴还是充满了喜爱,毫不犹豫就掏钱买了下来,并一直珍藏到今天。
今年,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陈老在年初便又拿出了何香凝的这幅书法作品,还特意请国家和天津文物部门进行鉴定。
|
|
|
|
|
|
|
网友:aaa ip地址:[218.88.127.*] 于2005-09-05 18:33 发表评论:
|
|
赵一曼惟一手迹现身成都
。愿她的灵魂在天国安息。 巾帼英雄赵一曼的曾孙女、陈红的女儿朱文娟一直生活在成都,目前是四川外语学院成都学院英语系大四学生。昨(2)日,在日本政府签署投降书60周年的日子,朱文娟第一次见到曾祖母、抗日女英雄赵一曼21岁时的手迹,这是赵一曼在1926年写给党中央的亲笔信的复印件。
泪眼无语
惊见曾祖母手迹
昨日下午3时,朱文娟应省、市委党史研究室杨永康、刘海之邀,来到省委党史研究室接受一份特殊礼物。初见朱文娟,一个温婉秀丽的女孩,与照片中的赵一曼有几分相似。一直被文娟称为“杨叔叔”的杨永康将一个密封牛皮纸袋放在她面前说,这是份很珍贵的历史史料,是目前发现的赵一曼惟一的手迹。
朱文娟急切地打开牛皮纸袋,拿出四页盖有“四川省档案馆复制件”印章的赵一曼亲笔信,久久凝视,泪水在眼眶打转,半天才开口道:“这是我第一次亲眼见到曾祖母的遗物。我以前一直都觉得她好遥远。”
曾孙女证明
“绝笔”并非真迹
信的最后一页署名为李坤泰,并加盖了“李坤泰印”的印章。省委党史研究室杨永康说,“李坤泰是赵一曼的本名,依信上标注的时间来看,这封信写于民国十五年冬月二十六,即1926年1月10日,当年赵一曼21岁,已经是宜宾白花场团支部书记。”
杨永康透露,“这封信的原件目前收藏在中央档案馆,因为研究需要,我们在四川省档案馆查阅了目前仅存的相关档案史料,见到了这封赵一曼写给中央的亲笔信,因为信上署的是赵一曼原名李坤泰,可能被忽略至现在才面世。”
目前网络和各大纸质媒体上流传的《赵一曼给儿子(宁儿)的遗嘱》并非赵一曼的手迹,朱文娟告诉记者:“那封遗书是祖父陈掖贤寄给我妈妈的一份由祖父亲自手抄的曾祖母的遗书,原件现在还保存在我家里。遗书的内容是从日伪留下的档案中发现的,后来从日文翻译成中文。”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天天府早报报本版撰稿早报记者周晶晶孙琪摄影韩杰麦朵2005.9.3愿所有的中国人记住这位伟大的女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