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连续两天的“短信诈骗”最新骗术揭秘报道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许多读者发短信到88164848平台发表自己的见解,经警方解密实际上并不高明的各种短信诈骗为什么会愈演愈烈?为什么真正向警方报案的受害者只是受害人中极少的部分?读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重点讨论。
读者李先生说,他也曾被手机短信“涮了一回”。不久前他突然收到一个短信,内容是中国移动正在举办促销活动,只要将这条短信发给15个不同的号码,就能得到100元的充值卡。李先生虽然心中有点疑惑,但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将此短信发送15条给自己的亲朋好友,结果手机并未充值。李先生的遭遇在参与短信交流的读者中最为普遍。“天上不会掉馅饼,只要不贪图便宜,对此类手机短信不相信、不理睬、不联系,就不会陷入犯罪分子布下的短信陷阱。”李先生这样总结自己的经验。
从事教育工作的陈女士认为,骗人短信虽然名目不同,但给手机用户的感觉都是自己交了好运,轻信自己好运当头,但轻信最终又是人们内心的欲望在作怪,实际上是被骗人自己的利欲之心为骗子打开了方便之门。有一句古话“有容乃大、无欲则刚”,而受害者往往因为得利心切,行骗者稍加利诱就自动上钩。
在政府机关工作的赵先生认为,除了人性上的弱点,受害人知识上的缺陷也是各类骗子得逞的原因。比如,骗子先告诉你中奖,当你询问怎样领奖的时候,骗子就会让你先交纳个人所得税、手续费,这确实合情合理,可是,为什么不简单地从奖金中扣除呢?交税也是到税务部门啊,你怎么知道你交钱的账号就是纳税账号呢?所谓“苍蝇不叮无缝鸡蛋”,受害人所以会上当受骗,归结起来,主要是因为其身上的人性弱点和知识缺陷而让骗子“叮”上了。
与赵先生有同样看法的吴先生说,在最新披露的这个短信诈骗版本中,受害人通过短信被告知自己使用某种信用卡进行了消费,受害人因为担心自己的银行账号上的存款被错误提走,不假思索便拨打短信上的所谓业务咨询电话,从而落入骗子设下的圈套,虽然表面上这个骗术较为高明,但如果冷静分析也有不少破绽。在这个新短信骗局上演之前,我们已经被银行、警方等相关部门再三告诫不要随意泄露或被他人窥窃个人的银行卡信息,而这个骗局只是以前那些利用银行卡信息诈骗钱财的一个变种而已。
手机诈骗受害者真正到公安机关报案的,只是受害人中极少的一部分。许多案件的受害人在警方打电话向他们核实情况时还不肯承认自己被骗。为什么如此多的受害人选择了沉默?据办案民警介绍,一是如果诈骗分子抛出的诱饵是超低价格的走私罚没物品、窃听器、监视器、枪支等违禁物品,大多数受害人会因为自知理亏,不敢报案;二是部分受害人有一定的身份和职务,怕丢名誉;三是有人认为上当受骗是件很丢脸的事,所以宁可破财也不去报案。
“多数受害人的不配合,客观上对骗子起到了保护作用,也给警方破案增加了很大难度。”从事多年警务工作的陈警官说,受害者上当受骗后应选择立即报案,相关部门会根据报案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发出警告,提醒人们不再受骗,同时警方会根据所掌握的线索对诈骗分子进行追查,将诈骗分子绳之于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