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栏今起,本报不定期推出津城商业“过去与今天”系列调查报道,向你讲述津城商业关键地点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的兴衰成败,并剖析个中原因,探讨未来出路。
调查关键词:洋货市场
李先生日前花了800多元在洋货市场买了10块“世界名表”,他告诉记者,这种表送人挺有面子。记者在位于塘沽的洋货市场看到,一块“世界名表”价格仅100多元,有的甚至更低。看价格就能知道产品有问题,曾闻名全国的洋货市场如今成了大牌A货(仿冒品)的畅销地。一个专门研究洋货市场的课题组近期完成了一个报告,该课题组负责人、塘沽区委党校副教授徐达民明确指出,没有特色的市场是没有发展前途的。让人感慨的是,最早的洋货市场并不是这样。
过去时:舶来品使这里出名
对于洋货市场的起源,一种比较接近的观点是:从1986年开始,洋货市场以卖远洋船员捎带的物品为主,1992年场地实行自由贸易,经营舶来的自行车、摩托车、国外的旧衣服以及小家电等商品,市场逐渐形成,“洋货”这个名词名气越来越大。有很多人到这里猎奇,那时的洋货市场所卖的商品的确是洋货。
进行时:假货让市场散去洋味
2002年,塘沽区投资4000多万元建设了全长375米的洋货市场步行街。步行街突出古典欧式风格,着意体现“洋货、洋味、洋品牌”的特色。以新洋市场为龙头,形成了隆洋、盛洋、鑫洋、金洋“五大洋”联动的市场格局。经过10多年的滚动发展,目前洋货市场的营业面积由最初的7000平方米发展到现在的12.6万平方米,经营品种也由最初的几百种发展到现在的上万个品种,小至打火机、手表,大到汽车、摩托车、家电、照相器材、音响等,年销售额由初期的几百万元上升到两亿多元。
但随着商品流通的顺畅、居民购买力的上升,外国货随处可见。洋货市场的优势渐渐失去,徐达民告诉记者,他们调研发现,现在的洋货市场“洋货”少之又少,所经营的商品基本上是从北京、石家庄等地采购来的,有的甚至来自本市大胡同。在经营方面,洋货市场也面临困难。记者了解到,临近洋货市场的几个商场都是地产开发商运作,而他们追求的是商铺出租所带来的收益。此外,洋货市场内的摊位各自为政,商品趋同性很强。
将来时:期待引入保税区政策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调研,徐达民和课题组的其他成员向有关部门提交了题为《新洋市场建设国际小商品市场的战略思考》的报告,明确提出将洋货市场建成国际小商品市场的新定位,让洋货市场真正“洋”起来。
报告建议,洋货市场应该让国际小商品唱主角,应该向批发为主、零售为辅转变。同时,不能只局限于柜台交易,而应将柜台交易、电子商务、订单交易等手段结合起来。
这份长达数万字的报告中有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建议充分发挥滨海新区的区域协作优势,将天津港保税区所具有的国际贸易、物流分拨、临港加工和商品展销四大功能延伸到洋货市场,使其享受到保税区的有关政策。其理由是建立专业市场的条件在于跨行政的协调,顺畅、地缘的亲和力,所在地的商流与人气,后两个条件塘沽区天然具备,只要有牵头人,两区积极运作不必增加多少投入,即可建成。
报告还特别提出,利用地处泰达的滨海国际展览中心,定期举办中国(天津)国际小商品博览会,除提高国际小商品市场的知名度,为中国小商品生产企业提供一个对外的窗口和平台以及促进中外小商品贸易的发展和合作外,还可带动旅游、交通、通信、城建、商贸、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还可考虑吸引部分国外经销商、代理商到市场来经营,在洋货市场周边建立外国餐饮、文化娱乐区,形成“洋人卖洋货”“洋货引洋人”的情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