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携手教育部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
将在引进国际职业资格认证等五方面进行试验
天津市职业教育将成为全国学习的榜样。今天上午从市教委获悉,《天津市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的意见》日前正式出台,标志该工作正式启动。第一期共建试验暂定为5年,期限为2005年8月至2010年8月。本市将在鼓励企业办学、整合教育资源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教育部将在实训基地建设、职业教师培养、职教中心建设等项目上予以支持。
根据《意见》,今后本市职业教育将在五个方面进行试验。一是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完善资助贫困生完成学业的助学体系。二是创新“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和“双师型”(教师+其他专业技术职称)教师培养新模式。三是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借鉴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引进国际公认的职业资格认证。四是推进就业准入制度和职工培训制度试验。五是探索东部地区支持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为中西部和环渤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中职教育“强身瘦体”
4年内中职校要从182所调整到100所左右 投资4亿元重点建设40所示范性中职校
从市发改委获悉,我市将用4年左右时间完成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由“粗放型”迈入“集约型”的转变,中职学校将从182所调整到100所左右,并投资4亿元重点建设40所示范性中职学校,形成一批基本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基本满足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要求的职教基地。
据悉,本市将通过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中等实用人才的培养;通过加强区县职教中心建设,为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人力资源开发、技术培训和扶贫开发服务。
教师要成通才 学生都得手巧
天津市职业教育要打造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从而满足学生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要使学生边学习边实践,产学结合,增强学习的针对性,从而与就业相结合。
据悉,今后职业教育师资队伍要由当前的“双师型”向“通才型”转变。要求教师要“一专多能”,在以本学科为主的同时还要学习与自己课程相关的其他课程,协调好各学科的关系,并提高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
今后职业教育要充分利用校办工厂,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轮换操作,掌握协调实践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中下得去、用得上、上手快、能力强。通过教学互动,深入研究,使学生的职业技能达到一个新高度。
避免教育资源浪费
课程设置要瞄准市场
天津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应用型、技术型人才,这就需要本市继续做大做强职业教育。据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教专家介绍,目前职业教育与就业结合不紧密,主要依据学科体系设置课程,不适合市场需要,造成一些教育资源的浪费。
据职教专家介绍,职业教育存在的误区还有:很多职业院校在招生时偏重招生数量、忽视学生质量。职业教育实际教学操作水平达不到职教教材的教学要求。投入不足,把学费作为成本补偿,抬高某个专业的学费,限制求学者,造成专业空缺,出现供求偏差。职业教育还没形成优势主导专业,专业设置多有“随大溜”的情况。办学主体纷纷改制,造成民办院校无限扩大办学自主权,办学质量、效率、师资水平也没有专门指导、监督等误区。
职校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势在必行
有了资格证不愁没工作
当前,一些职业学校对学生技能衡量标准泛化,没有与所学专业相对应的职业证书,以明确的相对应的标准去衡量学生们的技能水平,造成一些学生毕业后很难找到与受训内容相对应的工作,以致所学不能所用。
市教科院职教所副研究员杨延告诉记者,为了规范专业的考核标准,今后职业教育在衡量学生专业水平方面将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资格证书与所学专业一一对应,标准专业化、细分化。学校通过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准确预测,确定相应的人才定位,利用职业资格证书了解学生的水平,学生可以通过职业资格证书找到相应的工作岗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