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6点,天刚蒙蒙亮, 72岁的俞醒柏大爷已经走在去晨练的路上了。“只要睡醒了就赶紧出门,一整天都不想回去,受不了偌大的屋子里就我一个人。”两年前老伴去世后,俞大爷就开始了这种晨起即出晚睡才归的生活,“孩子们工作都忙,不想给他们添麻烦。就想法自己找乐子呗,晨练,上老年大学学画画,和老伙伴聊天,要不,就满大街溜达,哪里人多就去哪里。”
12月中旬了,俞大爷身上还是老伴三年前给买的那件防寒服,毛裤毛衣也是老伴以前给织的,连内衣都没再添过新的。“现在好多了,老伴刚去世时,我连换季的衣服都找不到。”
俞大爷动过再婚的念头,也和不少老太太见过面,但都没有成功。“有的是年龄、背景差距太大,有的一见面直接问退休工资多少、房子多大,让人反感,有的是实在谈不上来。”俞大爷说,现在自己也不想再找了,但希望有一个老年社交场所,能排解独身老人的寂寞。
这并不是俞大爷一个人的问题。有关部门资料显示, 1982年到2000年,中国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47%,老年人口则以3.2%的速度增长。目前,我国有1.2亿老年人,单是60岁以上丧偶的老年人就有4500万,不容忽视的是,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大。另一项来自本市城调队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天津市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为78岁, 60岁以上的老人有137万人,丧偶老人占30%,有42万人。
专家观点 再婚为养老
“老年人再婚的根本意义不在于‘婚’!”天津社科院老年婚姻问题专家郝麦收教授指出,老年人再婚的根本涵义是“养老”,夫妻养老日益成为社会转型期最主要的养老方式。
郝教授说,一般老人再婚,都是男方比女方大十多岁甚至二十多岁。男性的平均寿命本来就比女性低上几岁,再婚时年龄又高于女性,所以再婚后往往是男性早于女性去世。郝教授认为,这是老人再婚养老模式的阶段性质。
郝教授认为,老人再婚是一种特殊的、阶段性的户主养老模式,在目前我国养老制度尚不完善的条件下,是一种新的养老模式的尝试。如果从年轻人婚姻的角度看待老年人再婚,往往理解不了老人再婚的本质。老年人已经不可能产生像年轻人那样的火热的爱情、创业的爱情,老人的爱体现在生活中,互相照料、互相慰藉、互相供给,是回归的伴侣,所以说老年人再婚是纯粹的养老婚姻、生活婚姻。
老太多老翁少怎配对
“男找保姆女找靠山”难顺眼
随着人均寿命的增长,老年人再婚的社会需求量越来越大。本市目前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达到78岁,比1995年的74.26岁增长了近4岁。 78岁,这个数字的背后隐藏着难耐的苦衷———如果老人在60岁丧偶,那么,等待他们的可能是2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孤独和寂寞。
“并非所有人在寡居后都能很好地调试自己的生活。”北京市妇联的刘主任说,不少独居老年人反映他们其实非常需要婚姻。事实也证明,有配偶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普遍比没有配偶的老年人要好。
据本市部分婚介机构介绍,许多老年人找对象的心情十分迫切,见面、交往的热情往往比适龄青年还要高涨。而与迫切的心情不协调的是,前来婚介所登记的老人中“女多男少,女小男大”。女的年龄大多在50岁上下,而男的普遍在65岁以上,甚至83岁的老翁还前来找寻另一半。女的大多希望对方和自己年龄相差不多,而相差近15岁的比例使交往出现断层。不单是年龄问题,男女比例也严重失调。“从我们现有的资料来看,男女比例达到1: 6。六个女士只有一位男士可供选择。”真情婚介的路秀娟主任这样告诉记者。
据了解,单身老年人婚恋,婚介是一个主要渠道,有的街道、居委会也热心为老人牵线搭桥。另外,晨练、老年大学等也是能使老年人感情升温的场所。但是,虽然老人有再度牵手的热情,社会各方面也提供了交往的渠道,老年人再婚的成功率仍然很低。
王阿姨58岁,每月退休金800多元。 5年前,经历了丈夫外遇、分居、离异的一系列打击,王阿姨说自己已经想开了,“儿子女儿不用我操心,小外孙我也给带大了,以后我就该为自己活了。”王阿姨开出的找对象的条件是,退休工资在1500元以上,有偏单以上住房,单过。符合条件的老头婚介给介绍了不少,可王阿姨一见面先要看房子的要求吓退了不少老先生。“我们不比年轻人了,有大把时间谈恋爱,所以条件必须先看清楚。以前的那位伤透了我的心,第二次婚姻理应让自己的生活上一个台阶。这样的要求没错吧?”在找对象方面有自己一套理论的还有曹大爷。曹大爷68岁,退休教师。由于去世的老伴目不识丁,曹大爷希望找对象能找个文化高一点的。在婚介认识了一个退休女医生并交往了几个月后,曹大爷还是选择了分手:“我冷眼观察她一阵子,做家务、照顾人方面,比我老伴差得太远了。将来肯定照顾不好我。”
“男的找保姆,女的找靠山”,抛开儿女反对及另外一些外界因素,这是想要再婚的老年人自身存在的一个大问题。
大多卡在财产问题
“短平快” 10对老人6对离
比尚在左挑右选的老人幸运得多,也有不少老人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并再次跨入婚姻的殿堂。但更加不幸的是,很多再婚老人在短时间内再次遭受家庭瓦解的打击。
据了解,从2000年到2004年,天津市老年人登记再婚的数量以每年2%的比率增长。而另外一组资料表明, 20世纪80年代,再婚老人的离婚率高达85%,虽然目前再婚老人的离婚率已降到60%,但状况仍不容乐观。 80年代末期组成的老人再婚家庭,到现在大半以上已经解体;诉诸司法体系的老人离婚案里, 90%是再婚离婚。
对老人再婚问题,老年人问题研究领域流行着“十对再婚离八九,还有一对瞎凑合”、“再婚离婚短平快”的说法。 36岁的广告从业者张可为告诉记者,母亲去世一年后,父亲在老年大学学摄影时认识了一个老太太,两个人比较谈得来,经常结伴去拍照、洗照片。父亲向他们兄妹提出再婚时,他们没有反对。婚后父亲住在女方家,但结婚不到一年,两位老人就分开了。原因是生活习惯不一样,根本无法调和。一个爱吃咸一个爱吃甜,老头嫌老太太偏心自己儿女,老太太怨老头懒,什么都不管,还产生了一些经济方面的纠纷。张可为说父亲现在每星期在儿女家各住几天,闲时看看电视听听戏。那场不到一年的婚姻,似乎在生活里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和青年人一样,老年人在婚前谈恋爱也会刻意隐藏自己性格和习惯中不好的一面,直到结婚后才会“原形毕露”。而据专家分析,婚姻会打乱原有的生活,年轻人一般磨合一段时间就习惯了,而老年人却很难做到。
据婚介机构的工作人员介绍,以往老年人再婚遭儿女横加阻拦的情况虽然少了,但一涉及财产问题,儿女还是比较敏感的,各种事端往往就从这方面惹起。
王女士54岁时与65岁的张大爷谈起了恋爱,经常一起出去跳舞、晨练、旅游,双方儿女没有支持,但也没有表示反对。但当两位老人向子女提出再婚的想法,张大爷的儿子儿媳马上翻了脸,当面指责王女士“图我爸三室一厅的房子和每月2000元的退休金”。几番周折之后,张大爷答应儿女要在婚前去做财产公证,保证不让他们遭受任何财产损失。可这一下,张女士的儿女又不乐意了,“若干年后,万一张大爷有个好歹,我妈还得净身出户,照顾他这么多年什么都落不下!哪儿有这么便宜的事!”在子女的轮番施压下,张大爷和王女士不得不含泪分手。
据了解,实际生活中曾有这样的事情发生:结婚三年,老太太的再婚老伴故去,老太太继承了老头儿的一半房产,然后转手给了自己的亲生子女,而老头儿的亲生子女财产损失了不说,还干生气没有任何办法。如何解决老人再婚牵涉的财产问题,成为解决老人再婚障碍的首要问题。
于情于法皆有不通处
“不婚搭伴过”无奈的选择
几乎所有独身老人都面临着两难的选择———独身,孤独的生活状态严重影响晚年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再婚,复杂的财产分配问题、儿女干涉造成的亲情疏离,是人到老年最怕看到的局面。于是,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观望和犹豫中走上了同居的道路。
据本市的统计数据表明,在以配偶形式共同生活的老人中,未婚同居率占到50%,北京市的相关数据是60%。同居正在成为除了再婚之外,独居老年人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生存状态。在这种不婚同居的生活中,双方往往经过协商,根据收入的多少出资,共同承担生活费用,俗称“搭伴过日子”。
在采写过程中,记者对老年采访对象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结果发现,近八成老人都对不婚同居采取宽容态度,表示“可以接受”,另外两成老人认为同居“名不正言不顺,说出去不好听”,有这种想法的几乎全部是女性。
“许多老大爷丧偶后急于填补心灵的空白,根本没有进行明智的选择。”某居委会云主任告诉记者,在辖区内的小区楼群中,曾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怒气冲天地责骂子女,并说要去其子女单位投诉子女不尽孝道。居委会工作人员经过一番劝慰了解到:老人丧偶后,子女怕其不能照料自己的生活,为其请了一位乡下来的30多岁的保姆,谁知不多久,老人就和保姆同居了。儿女们觉得“门不当户不对”,年龄悬殊,又怕这个保姆另有所图,想将保姆辞退,于是惹恼了老人。云主任认为,“家事难断,但老人面对婚恋必须有充分的理性思考,否则可能会导致多方受伤害。”
天津社科院老年婚姻问题专家郝麦收教授认为,在现阶段,特别是在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养老方式的情况下,搭伴养老确实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减轻了儿女及社会的负担。另外,老年人也有自己选择再婚模式的权利,在反复权衡自身利益及儿女利益后,不婚同居往往是一个能使各方得到平衡的做法。但是,郝教授也强调,老人再婚,能登记的最好去登记。但登记前,必须把婚前财产归属和婚后生活规则约定清楚,“婚后矛盾,婚前处理。”
虽然社会学家及老人自身都对不婚同居采取宽容态度,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不看好老年人同居的形式,因为选择不婚同居的老人大多是为了避免经济纠纷,但共同生活时间长了,经济问题就不可避免会遇到。
律师潘海涛认为,《婚姻法》于2001年修改后已不再承认事实婚姻,在1994年颁布的《婚姻登记管理条例》施行后未办理结婚登记即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均按非法同居关系处理。老年人只有合理合法地办理婚姻手续组建家庭,才能在有纠纷产生时,明确处理婚前财产和婚内财产。如果双方老人怕结婚后产生家庭财产纠纷,可以在结婚前进行财产公证,或在结婚后签订财产协议。怕发生财产纠纷而“糊里糊涂”地同居,双方或一方老人的财产、人身、赡养、个人幸福,甚至生命安全都得不到法律保护。
孤独的心能否找到一个家 走进单身老人俱乐部
12月12日下午2点,天气阴冷,寒风凛冽。活动时间已经过了半个小时,大厅里还是很冷清,只有稀稀落落三十几位老人。“可能因为今天太冷了,老人们出来不方便吧。”负责组织老人活动的杨老师说道。
这个单身老人俱乐部已经成立近四年了,由一家婚介机构创办, 130多位单身老人每周定期定点在一起活动,聊天、跳舞、唱歌、做游戏,当然,多数老人的目的,是想在其中找到共度晚年的另一半。
3点多,人渐渐多了起来。老人们热情地打着招呼,很快分成几个小分队,为一个月后的新年晚会排演起节目来。这边一队大妈在跳扇子舞;那边几个大妈在排演女声小合唱《洪湖水浪打浪》;一块空场地上,几个帅老头一丝不苟地走起了模特步,一开始只是观众的几个老太太很快也组建起女模特队,分别练着练着就开始合作双人走台步了……
杨老师告诉记者,在这个单身老人俱乐部里,有的老人已经交上了朋友,有的还一直在观望,有的“这山望着那山高”,左挑右拣好几年了,还有的干脆表示找对象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能和这么多相同经历的老伙伴经常聚聚。
孙大爷72岁与女友交往四个月
自己拿定主意,做好安排,日子肯定越过越好……
孙大爷是个退休工程师,今年72岁,整洁的衣着,得体的装扮,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孙大爷与前妻离婚前就已经分居了近十年,多年一直都是自己照顾自己,吃的穿的都有一定的质量,按他的话说“一个人也得活得精精神神的”。前不久,孙大爷在单身俱乐部里找到了女朋友,两人相处三个多月,感情渐渐升温。
“我还没和孩子们讲呢,想让孩子支持得选对时机告诉他们。”孙大爷说老人谈恋爱约会和年轻人没什么不同,“我们平时经常一起出去吃个饭,麦当劳里喝杯咖啡,聊聊天,看场电影。不过公园还没去过,冬天太冷,没有年轻人的好身体,受不了在那儿挨冻喽!”孙大爷退休工资1800多元,女方退休前是一家大医院的主任医师,“我们在经济方面都没问题,平时吃饭看电影也是我请她一次她请我一次。”
在孙大爷看来,再婚后的生活能否幸福完全取决于老人自身,“我觉得只要自己头脑保持清醒,就不会有太大的麻烦。婚前财产公证必须做,只要保证子女的利益不受到侵害,他们一般也不会为难爸妈。至于老伴这一方,也应该给一定的保证,签协议,如果我先一步走了,那么我的孩子起码不能把人家哄出去,而是让她能够在这所房子里颐养晚年。”
孙大爷多年前离异是因为前妻有外遇,“感情曾经受过伤害,人老了,更加怕孤单怕寂寞。有个伴,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
记者采访了一对五年前再婚的老年夫妇,得知二老登记前就婚前财产归属和婚后生活规则进行了详细约定,约定内容细到房产、生活费、医疗费、子女关系、离婚、其他财产(企业、汽车等)、一方去世、两方去世,直至骨灰安置。这对老人告诉记者,“该交代的事情就得有个交代,这样日子过得才舒心。”
景大妈63岁四个月前老伴去世
有个伴,出门有人说一句“多穿点儿”,就够了……
在热闹交谈的老人中,景大妈一个人坐在角落里,显得有些沉默。“刚来了三四次,和大家还都不太熟。”景大妈说介绍她来的邻居靳老师这次没跟她一起来,“看我天天光在家掉眼泪,她就硬把我拉来了,说多和大家接触接触,心情会好很多。”
景大妈是个退休工人,今年63岁,老伴刚刚去世四个月,“整天脑子里都是这几年经历的事,日子啊,过得简直一团糟。”景大妈说,儿子儿媳带着小孙子单过,由于住得比较远,想看一眼小孙子都很难,“他们不常来啊,想孙子……想又能怎么样?”景大妈的眼泪夺眶而出。
在老人的记忆里,老伴从年轻时就不常在家,爱跳舞,爱交际,“这个家其实对他来说就是个旅馆。作为一个女人,说句不怕大家笑话的话,我这一辈子从没得到过丈夫的爱。”今年年初丈夫查出得了癌,多年吵吵闹闹的生活在四个月前都结束了,这时景大妈却发现,虽然自己已经习惯了一个人在家的日子,但是一直埋藏在心里的那份牵挂却随着老伴的去世,断了,日子更是寂寞漫长得无边无际。
“我知道来这个俱乐部的老人都是想找老伴的,但是,我,真的,现在只想找个人多的地方高高兴兴过上一天,不用想那些烦事。前几天,有个大爷说希望约约我,被我拒绝了,因为我现在脑子里还都是这些事。过过再说吧。”景大妈说将来如果有合适的人选就不拒绝再婚,别的关于财产、房屋等等问题还没有想过,“我的要求其实特别简单。两个人做个伴,知冷知热,像这大冬天的一起出门,能说一句‘多穿点儿,别冻着’,就够了。”
妇联的一位工作人员认为,目前社会竞争加剧,年轻人都忙于事业发展而无暇陪伴年老的父母,另外,住房条件的改善也使得年轻人和父母更趋向于各自独立居住,虽然父母儿女两方面都愿意单独居住,但这样一来,老人特别是单身老人会愈加感到生活孤单。
全大爷69岁老伴去世已8年
老伴的身影总在眼前晃,见了不少人,都没感觉……
“老伴去世后,我一直一个人过,本来没想再找老伴的,可一次生病让我改变了想法。”全大爷69岁,副局级,退休工资2400多元,每月拿出1000元帮下岗的儿子儿媳抚养孙子。“我有高血压,一次半夜犯病,感觉呼吸困难,头晕目眩,虽然电话近在眼前,手却根本伸不出去。那天晚上,我一边掉泪一边想,如果就这样死了,怕是好几天都没人知道。”
全大爷说从那次发病开始,自己才动了找老伴的念头。“看看自己的生活,也确实不像样。有时熬一锅粥能吃两天,一个人懒得收拾房间,也懒得洗衣服。过日子就怕没心气儿,可一个人干什么都没意思。”
婚介所、居委会都曾经给全大爷介绍过女朋友,可交往了几个都没成功。全大爷自己给自己分析原因:“我眼前总晃着去世了的老伴的身影,总想再找个她那样苗条小巧、脾气温柔的人,可是看了不少,都没感觉。”全大爷知道是自己的要求限制了交朋友的范围,但是,他认为,老人找到再婚的伴侣也要靠缘分,彼此要有感觉,虽然自己想摆脱独身生活,但也不能随便找一个伴,那样只会越过越糟。
真情婚介的路主任说,曾经有一位老先生到婚介报名,开出的条件是,对方必须属狗或猪,血型必须是O型或AB型,并说自己有科学依据。与一位女士初次见面,由于对方不知道自己的血型,老先生竟然马上带着她去验血。还有的到婚介来的人一上来就开出条件:对方有未婚儿女的不行,工资低于1500元的不行,住房不是偏单不行。路主任说,其实独身老人想要找到理想的再婚伴侣,说难也不难,说不难也难,关键是摆正心态。全大爷也同意这种说法,“其实越挑挑拣拣越难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