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们的习惯意识里,高层建筑是拥挤和压抑的代名词,而别墅才是自由和诗意的载体。随着现在都市中的高层建筑越来越多,什么才是更符合现代生活的居住模式?哪种建筑更能够给人们带来舒适的生活?这些问题正在变得不断尖锐。日前,中国人居环境委员会的3位专家来到天津考察了几个高层项目,根据他们的观点,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大都市中,高层建筑是相对更符合人居环境科学的住宅形式。
低容积率不等于低层
在不断城市化的过程中,住宅就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个细胞。建设部专家开彦更主张高层建筑。他指出,低容积率并不等同于低层,高层建筑也可以带来较低的容积率,避免拥挤和压迫感。他以天津的时代奥城为例,这种点式高层建筑都是一梯一户或一梯两户,居住舒适度是很高的,住户和外界空间的接触也非常充分。其楼体的南北间距和左右间距都相当大,视野开阔,通透条件高,避免了拥挤感觉。同时,整个社区所拥有的配套资源和景观资源都相当丰富,如时代奥城本身具有45万平方米的公建商业配套,和住宅的比例几乎达到了1:1,相邻的水上公园也提供了自然风光;还有海逸长洲对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的享有,也实现了高层建筑的配套优势。
专家秦铮对此评价说,虽然高层建筑相对造价比较高,但是这两个项目没有追求高密度和中密度,而是实现了低密度,项目容积率分别是1.9和1.1,这在大城市里相当少见。其次,楼盘和周边的环境结合得非常好。再从每个建筑单体的内部功能来说,功能分区、动线组织都不错,特别是层高达到3.15米,这些都给住宅提供了很好的人居概念。
舒适度和建筑高度没关系
专家王涌彬认为,低层建筑一定带来低密度这是一个误区。“何谓建筑密度?通俗地讲就是建筑地基占用土地与全部规划用地的百分比,因此密度和高度完全没有关系,层数低和密度低不能搞混了。容积率是建筑面积与规划用地的比率,只有在合理容积率的前提下,密度才有意义。”他分析说,在天津这样的大城市不可能大量发展低层建筑。美国的郊区化居住比较盛行,但其前提是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都有保证。总之,住宅郊区化和城市规模、经济发展及交通条件等都有关系,有很多制约条件,不能单纯拿出来。从目前我国大城市的条件来说,考虑到整体效果,选择高层要比底层、小高层更具合理性。
高层建筑不是低档的代名词
开彦表示,过去人们常常认为高层建筑就是低档的,品质上有问题,好房子一定是低层的,但是客观地讲,从景观条件和空气条件上高层更具优势,特别是在城市核心区的高层住宅,更能享受到城市配套和城市文明,更符合城市化的要求。像过去北京居民流行在郊区买别墅,但现在已经回潮,纷纷回到市中心的高层住宅,因为住在郊区的代价很高。现在国家提倡紧凑型的城市,因此高层住宅是必然趋势,特别是在大城市和城市核心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