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天津 | 民生 | 广电 | 津抖云 | 微视 | 读图 | 文娱 | 体育 | 图事 | 理论 | 志愿 | 专题 | 工作室 | 不良信息举报
教育 | 健康 | 财经 | 地产 | 天津通 | 旅游 | 时尚 | 购物 | 汽车 | IT | 亲子 | 会计 | 访谈 | 场景秀 | 发布系统

"津云"客户端
  您当前的位置 :北方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 > 国内要闻 正文
关键词:
 
最新新闻排行
· 《天津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发布 实施五大行动 明确到2027年底目标任务
· 全球最大变质岩油田正式开钻 累计探明地质储量突破2亿立方米
· 阳光回归 天津升温势头猛烈 最高气温冲击30℃
· “为了走这25米,我用了整整25年”—— 神舟十五号航天员邓清明为天津市大中小学学生讲述圆梦飞天故事
· 十项行动 见行见效|天津消费品以旧换新购物节启动 200余项活动送上消费“大礼包”
· 都市报道60分 (2024-04-24)
· 津翔野生动物园5月1日开园 占地面积超40万平方米
· 天津首届早点文化旅游节将启幕 来吃早点 收好这份出行指南!
· 今天是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 及时接种预防 护航儿童健康
· 十项行动 见行见效|“更新+换新”有何新看点——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解读我市实施方案
 

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实录)

http://www.enorth.com.cn  2006-03-09 15:33
 

 

赵启正委员作《中国要对世界文化做出较大的贡献》的发言

赵启正委员作《中国要对世界文化做出较大的贡献》的发言

  [主持人]:

  各位委员,现在开会。今天出席大会的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刘云山等,我们热烈欢迎。

  今天继续进行大会发言,下午第一位发言的是韦钰、程津培委员准备。

  (2006-03-09 14:58:54)

  [韦钰]:

  主席、各位副主席,各位委员,我代表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发言,题目是——从娃娃抓起提高国民素质培育创新文化。

  新年伊始,我国召开了新世纪的第一次科学技术大会,党中央作出了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并且发出要在2020年把中国建成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号召。这是党中央在中华民族振兴道路上又一次重大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决策,它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情,并受到了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

  (2006-03-09 14:59:39)

  [韦钰]:

  一个创新型的国家必然是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国民组成的,是一个具有创新文化的社会。为了实现这一点,必须大力提高国民的文化和科学素质,培育创新文化,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而且必须从娃娃抓起,从基础教育抓起。

  (2006-03-09 15:00:04)

  [韦钰]:

  科学研究和实际经验都告诉我们,创新源于激情驱动下的直觉思维。创新是需要激情的,无论科学上的创新,还是在艺术上的创新都一样。这种激情来自于对人民、对自然、对科学的热爱,出自于对真理的追求,对完善的追求。这样的例子在科学史上、艺术史上是很多的。在感情急剧激荡时,才会产生出创新的火花。总是在百思不得其解,如痴如醉的追求之中,才能得到忽然醒悟。中国有句古话“急中生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006-03-09 15:00:16)

  [韦钰]:

  创新的思维总是十分简明的,以简洁而直截了当的方式切中要害,居高临下,展示其“真”和“美”。它是火花,是会蔓延出燎原之大火的星星火种,是轰鸣雷声来到之前闪现的划破黑暗的闪光。创新又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创新的直觉思维需要建立在对概念、概念的连接的掌握和建立正确的推理模型上,“厚积”才能“薄发”,但是要研究怎么去累积知识和培养探究的能力,而不是对知识的简单记忆。关于人应该怎样有效地学习,近三十多年来科学研究已经揭示了许多重要的规律,我们需要把它运用到教育中去。

  (2006-03-09 15:00:42)

  [韦钰]:

  我们承认世界上有些国家是创新型的国家,研究他们的发展过程和目前采取的政策,对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可以有些启示。以美国为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决定要系统地建立和加强科学研究能力,因此设立了国家科学基金会(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美国的国家科学基金会从成立起就把支持学校科学教育的研究作为它的主要任务之一。1957年,前苏联载人卫星的成功发射震撼了美国。美国在感到科学领域落后之际,首先想到的是教育改革,特别是科学教育改革,并认为最重要的投资应该是对基础教育的投资。从小培养起来的新一代,更为有希望,也更为重要。

  (2006-03-09 15:01:10)

  [韦钰]:

  美国的幼儿园和小学的科学教育在20世纪60年代末兴起;70年代末到80年代逐渐成熟。1995年美国颁布了它历史上第一部国家科学教育标准。2007年全美将进行学生科学素质的评估,现在正在研究如何评估和向高中扩展,向5岁以下的幼儿阶段扩展、向技术教育扩展、向社会情绪能力培养扩展。许多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在20世纪末相继公布了国家的科学教育标准,开展了幼儿园和小学中的探究式科学教育改革,以使新一代的国民有效地掌握科学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及正确的推理方法和模型,培养探究能力和探究的热情,培养科学精神和合作精神,在大批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上,希望能造就一些顶尖人才。

  (2006-03-09 15:02:05)

  [韦钰]:

  我国教育部和中国科协在2001年发起了类似的科学教育改革——“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实践四年多来,在百余所学校取得的效果是显著的。然而从整体上看,认识没有统一,在国家标准制订、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师培训上可以说还没有入门,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目前的基础教育状况是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热情在儿童时期已经被消磨殆尽,到大学阶段,许多学生已经失去了学习和研究的热情,这是很可怕的,只有能力特别强的,“压不垮”的极少数人,才可以脱颖而出。这样下去,创新型国家如何建成?

  (2006-03-09 15:02:13)

  [韦钰]:

  有的人认为我们的数学和科学教育水平已经很高了。从掌握知识和技巧上看,也许是这样,但是从培养适应21世纪的创新人才来看,远不是这样。我们目前的教育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这是国内外教育界比较清醒的一致评价,也是我们不能不承认的现实。

  (2006-03-09 15:02:45)

  [韦钰]:

  科学教育的目的不是在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在建立一种新的文化,包括对我们生活的世界的态度,思维方式,包括价值取向。科学文化中核心的精神是实事求是,追求真理,这是我们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具有的。

  (2006-03-09 15:03:03)

  [韦钰]:

  我们建议:

  1.在中央确立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任务以后,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应该认真研究落实的途径和措施,不能只采取一些表面的、急功近利的措施。

  2.加大对教育科学研究的投入(目前在全中国涉及亿万学生的新课程改革,教育部投入的研究费用不足一亿元),提高教育科学研究队伍的质量和水平。

  (2006-03-09 15:03:17)

  [韦钰]:

  3.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科学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4.修订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从幼儿园开始设立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把科学课列为小学的核心课程。

  5.进行我国科学教育改革时,需要学习国外的经验,但不宜直接引入教材,要把国外的经验吸收在中国的文化环境里,加以改造和发展。

  谢谢大家!

  (2006-03-09 15:04:10)

  [主持人]:

  现在请程津培委员发言,王志珍委员准备。

  (2006-03-09 15:04:41)

  [程津培]:

  主席、各位副主席、各位代表,我代表致公党发言的题目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一个国家能否在激烈竞争中持久保持优势,从根本上讲有赖于这个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一个有特定国情的发展中大国,我国不可能选择资源依赖型或者对外技术依附型发展模式,必须走创新发展的道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对我国未来发展做出的重大决策。

  (2006-03-09 15:05:24)

  [程津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增加值主要是来自要素资本投入的增加,而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9%,远低于创新型国家70%以上的水平。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使我国多数企业和产业面临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不久前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这是国家对科技和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要求。

  (2006-03-09 15:06:09)

  [程津培]:

  为此,我们建议:

  一、完善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力争在财税、金融等政策上有所突破

  由于技术创新活动本身的高投入和高风险性,只有建立良好的政策环境,才能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因此,有必要根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具体要求,规划设计并实施好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两项改革分别进行,因此缺少协调互动。国家有必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使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在企业自主创新这个结合点上协调统一起来。

  (2006-03-09 15:07:28)

  [程津培]:

  最近,党中央、国务院相继颁布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和《规划纲要》的配套政策,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强大保障。当务之急是将中央《决定》的各项工作进行任务分解,确定相关责任部门,狠抓落实。各部门和地方要加强沟通协调,抓紧研究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政策细则,切实推进各项政策的具体落实。同时,国家还要加强对政策实施的监督和考评,并根据形势发展及时进行动态调整。

  (2006-03-09 15:07:54)

  [程津培]:

  在落实配套政策的过程中,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重点:一是运用财政、税收、利率、股权等手段激励民族产业自主创新。改革现行税制,消除对外企和本土企业的双轨制,实现内外企税负公平;二是在财政政策方面,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力度,改变财政科技投入的增幅远低于财政收支增幅的局面,大幅度提高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特别是要在国家层面上建立科技资源的统筹协调机制;三是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高新技术装备与产品加大政府首购、订购制度的实施和监督力度。

  (2006-03-09 15:09:18)

  [程津培]:

  二、强化企业研发机构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搭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平台

  (2006-03-09 15:09:53)

  [程津培]: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平台,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目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较低,2004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款的比重仅为0.56%,远低于工业化国家平均3~5%的水平。国内拥有自主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这种状况应该尽快扭转。

  (2006-03-09 15:10:20)

  [程津培]:

  我们建议:国家要制定优惠政策,支持企业特别是大中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和产学研联盟;二是要重视对企业科研队伍的支持和培养,引导、鼓励更多优秀人才进入企业科研一线;三是要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增加专项扶持资金的规模、创业投资、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2006-03-09 15:10:56)

  [程津培]:

  同时,国家还应从政策上扶持、支持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重视技术市场体系和科技企业孵化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和机制。

  (2006-03-09 15:11:27)

  [程津培]:

  三、加大国家财政资金扶持力度,鼓励引导企业开展自主创新

  (2006-03-09 15:11:44)

  [程津培]:

  增大国家财政对企业创新的扶持首先要扩大财政科技投入的总量。近年来,我国财政科技投入有了很大增加,“十五”前四年总量达到3590亿元,年均增长1745%,比“九五”高出3.7个百分点,但比同期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率要低,没有达到《科技进步法》的要求。财政科技投入与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到2004年已回升到3.8%,但还没有达到“九五”时期4.06%的水平。其中中央财政科技投入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增加到2004年的8.77%,与“九五”初期的11.29%相比也有不小差距。

  (2006-03-09 15:11:57)

  [程津培]:

  2005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达2360亿元,占GDP1.3%左右,其中只有30%来自于财政。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中已经规定,我国R&D/GDP的比重到2010年要达到2.0%,这一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要靠国家财政的拉动。目前,国家财政科技投入中支持企业的比例仅约10%,而发达国家在同一发展阶段有50%左右的政府资金支持企业增强创新能力,到后工业化时期仍能保持到30%左右。因此,要大力加强国家财政对企业创新的引导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对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支持,还要统筹对项目、人才和基地建设的支持比例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切实得到加强。

  (2006-03-09 15:12:37)

  [程津培]:

  同时,国家要尽快构建保护自主创新的法律体系和知识产权政策,对自主创新企业要提供法律援助。要营造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使坚持自主创新的企业和研发人员得到全社会的肯定和尊重,使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全民族的统一行动。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

  (2006-03-09 15:14:00)

  [主持人]:

  现在请王志珍委员发言,卢强委员准备。

  (2006-03-09 15:14:50)

  [王志珍]:

  主席、各位副主席、各位委员,我代表九三学社中央作——深化科研体制改革,优化自主创新的发言。

  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共中央作出的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九三学社中衷心拥护。自主创新,人才为本。我们认为神话科研体制改革,为科研人员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我们就当前科研领域体制机制方面最突出的一些问题提出意见。

  (2006-03-09 15:17:01)

  [王志珍]:

  一、要建立合理高效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我国现行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存在两大突出问题:一是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低。如相关管理部门互不配合,各自制定计划,直接从财政部获得独立预算。造成科研项目设置重叠。科研人很多时间都花在跑项目和应付评估上,应科研成果的质量。

  (2006-03-09 15:17:59)

  [王志珍]:

  二是政府既管经费,又管项目,既是出资人,又是“经营者”,容易造成决策不当、资源浪费乃至腐败滋生。对此,国家应予高度重视。要落实自主创新战略,如果这种分配和管理科研经费的模式仍不改变,增加了经费也会大水漂。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浪费不起;中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也耽误不起。不合理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必须改变。

  (2006-03-09 15:18:34)

  [王志珍]:

  为此建议:1、建立国家科研经费分配协调机制。可考虑在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下设一办公室,负责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科技政策的制定,统筹协调国家科技计划与各领域科技计划,向国务院提出科研经费分配方案,并监督和考核国务院所属各部门在科研经费使用方面的合理性及效率。办公室可考虑设在科技部。2、转变政府职能,改变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可考虑建立各种类似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式的科研基金委员会,基金会由相关领域的专家及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组成。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由政府部门委托相关基金委员会评估后决策实施,并实行问责制;一般科研项目经费则由基金会委员会管理,政府部门只负责监督。

  (2006-03-09 15:18:51)

  [王志珍]:

  二、完善科技项目管理运行机制和科研人员分配机制

  (2006-03-09 15:19:06)

  [王志珍]:

  我国科研项目管理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项目管理运行中保证公开、公平、公正的管理机制很不完善。在项目立项、评估中往往出现由少数人、少数单位说了算的情况,对管理人员缺乏权力制约和监督。二是科研项目经费有效使用缺乏监督和评估机制。不少科研单位还允许项目申请人和承担者从科研经费中提成,导致一些科研人员只求“立项”,不求“交账”,对科研人员的补贴很不规范。

  (2006-03-09 15:19:26)

  [王志珍]:

  为此建议:1、整个项目评审程序要公正,奥有制约和监督机制,科研立项要公开透明,评审专家要科学遴选,专家名单和评审结果要向社会公布,并加强对项目的后评价。2、对科研院所和大学的科研项目经费要配管理费,对科研项目经费必须明确用途,加强监督,不得随意侵占;3、国家有关部门应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并参照国际科研人员平均工资水平,重新制定科研人员工资标准,规范科研人员分配机制。

  (2006-03-09 15:19:51)

  [王志珍]:

  三、建立符合科研规律的人才评价体系。当前我国一些科研院所和高校在人才评价中存在简单量比倾向,如只看发表了多少文章而不注重文章本身的质量和科学意义,是对科研人员的误导。科学研究是个探索未知的过程,只有脚踏实地、执着追求,才能厚积薄发,取得突破。

  (2006-03-09 15:20:47)

  [王志珍]:

  费马大定理的证明者英国数学家怀尔斯、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英国生物学家桑格的论文数量都不多。如果按照简单量化的人才评价标准,他们恐怕就不是杰出的科学家了。简单量化的评价方法,不符合科学研究规律,致使许多科研人员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乐于打“短、平、快”,不愿搞“高、精、尖”,甚至还催生了种种学术不端行为。这显然会断送科研人员的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2006-03-09 15:21:15)

  [王志珍]:

  为此建议:

  1、改革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减少奖励数量,延长评奖周期,使获奖项目真正体现中国科技发展的水平。2、建立与不同科研领域特点相应的人才评价标准,并延长评价周期,给科研人员较宽松的工作环境。3、提高人才评定门槛,建立与国家接轨的人才评价与聘用制度。4、加强科研人员道德风范与诚信制度建设,避免出现类似韩国黄禹锡那样的丑闻。

  (2006-03-09 15:22:52)

  [王志珍]:

  四、建立符合科研规律的管理模式。我国科研领域中存在一些不良现象。例如:科研项目的立项和大小往往与项目负责人的行政职务相关联;科研成果与科研贡献脱节,有些科研单位的领导人对项目并无实质性贡献,只是在申请经费和组织实施方面做了工作,但项目成果署名却要排名第一。这些都无形中挫伤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为了追求政绩,不论是否需要都可以把科研项目做大;为了政绩,只做保险的而不做开创的科研项目。科研领域中的这些不良现象不利于形成平等、求实、严谨、创新的学术氛围和科研环境,应该加以改变。为此建议:1、进一步改革现行科研机构管理制度,建立符合科研规律的管理模式,使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和科研院所理事会制度真正发挥作用。2、对于具有潜力的青年科学家,应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而不要过早任命其担任行政职务,以免耽误他们的宝贵科研时间。

  谢谢大家!

  (2006-03-09 15:24:40)

  [主持人]:

  现在请卢强委员发言,沈士团委员准备。

  (2006-03-09 15:25:39)

  [卢强]:

  主席、各位副主席、各位代表,我代表民盟中央发言,题目是——有教无类,为了一切孩子。

  “有教无类”是孔老夫子两千多年前说的话。而在今天,这一教育的最基本理念却似乎真的离我们越来越远。“择校”,就是这样一种典型的损害教育公平的现象。

  (2006-03-09 15:26:54)

  [卢强]:

  中国教育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遭到群众越来越多、越来越严厉的批评。一项关于教育满意度的调查表明:在31个省市区中,公众满意度高于50%的仅有4个;满意度最高的也没有达到60%。群众最集中的意见之一,就是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地域、城乡、校际之间差别还在扩大。

  (2006-03-09 15:27:38)

  [卢强]:

  在这种情况下,安徽铜陵均衡教育资源的实践值得我们深思。今年1月,民盟中央派出调研组去铜陵市调研考察。在那里,我们终于听到群众这样的评价:“学校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远近之别。”

  如果说,义务教育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还有历史和现实原因,那么,城镇中校际差异的扩大,则主要是由于近些年来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均衡直接造成。某省一所省级示范学校获得了政府无偿拨地和大笔投资,而相隔仅500米的一所薄弱学校,其操场却被区政府划走,学生们只得在走廊里做操。豪华学校与破烂学校并存的现象,当前在各地相当普遍。在教育投入尚有限、教育资源还不充足的情况下,如何发展教育、如何分配投入?有两种思路。一种是教育经费向薄弱学校倾斜,努力消除择校现象。另一种是吃偏饭、扶持重点学校,使强、弱校的差距更加拉大。

  (2006-03-09 15:28:05)

  [卢强]:

  有一种说法,将“择校”的原因归结于群众的热衷。这一说法,实质上是回避政府职责的借口。群众的选择,实在是一种无奈。如果没有政府的导向、没有政府的投入偏向,何来校际差别的拉大?群众又何必去用并不丰厚的收入、用逼迫孩子上各类学习班的方法,去拼争那些好学校的名额?

  (2006-03-09 15:28:42)

  [卢强]: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配置,必然产生“择校”这个怪胎。“择校”又造成应试教育、甚至更糟糕的“应赛”教育向小学教育蔓延,并更为可怕地向幼儿教育延伸;“择校”已经发展成为在一个学校同一年级的各班中划分等级,已经在迫使小学生去拼搏大学英语等级证书。

  (2006-03-09 15:29:12)

  [卢强]:

  “择校”导致义务教育的公立学校中出现了决不应有的“精英”与“平民”的划分。那些所谓的“精英学校”成了富人和官员子弟的天堂,直接诱发教育腐败。受教育机会的平等,是一切平等的底线。如果优质资源只是为少数人服务,那么,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平等性、公正性何在!

  (2006-03-09 15:29:46)

  [卢强]:

  所有的教育理论、所有的教育家,都一再指出:一般来说儿童只有个性差异,而不会有优劣、好坏之分。难道,我们的孩子可以用那些入学考试的种种难题区分为“优秀”和“平庸”吗?近年来,义务教育阶段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已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50%左右。是什么使如此之多的孩子的心灵失衡乃至扭曲?如果我们的教育不是告诉他们如何做人,而是容忍“择校”现象在幼小的心灵留下“等级之分”的阴影,容忍孩子承受应试教育的种种苦役的话,上述情况就无法扭转。

  (2006-03-09 15:30:20)

  [卢强]:

  为此,我们建议:以消除“择校现象”为切入点,持之以恒地实施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并使其尽早实现。这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此我们只提出一个大致的思路方向,希望能与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共同研究。

  1.采取一切措施,消除“择校现象”。

  ——拓展和完善“铜陵经验”,并坚决予以推广。

  ——禁止学校在同一年级的各个班之间划分等级。

  ——淡化乃至取消学校的等级评定制度,逐步取消公立学校的重点校、示范校。

  (2006-03-09 15:31:51)

  [卢强]:

  2.确保政府教育投入,资源配置要向弱势学校倾斜。

  消除“择校”的根本是教育资源的均衡。一方面,不能允许校际之间差距再拉大;另一方面,要确定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一定区域内的公立学校资源配置、教育水平大致相当。

  ——尽快实现教育投入占GDP4%的既定目标。2004年这一比例仅为2.79%,在国家税收已突破3万亿的今天,这实在让人费解。说到底,还是一个是否将教育支出放在优先地位的问题。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教育投入,不仅总额要保证,而且必须有正确的投向,即向薄弱学校倾斜。

  ——为消除校际差别,不仅经费投入要倾斜,更在于高水平校长、师资要在一个区域内的各校之间轮换。人才是第一要素,均衡教育资源,校长、师资是比经费更重要的因素。关于这一个问题还要深入的研究。

  (2006-03-09 15:32:28)

  [卢强]:

  3.强化和完善督导制度,既要督导基层政府确保教育投入,也要督导政府实施对均衡教育资源有所影响的行为。

  铜陵市有关方面介绍经验时说:消除“择校”的种种做法,其实都不是他们的发明;“我们只不过是履行政府职责,依《义务教育法》照做而已。”这里的要害就是“照做”,照着义务教育的准则和精神不走样地做!铜陵从财政收入最困难的时候开始,“积十年之功”在全市范围内基本实现无“择校现象”,现在已开始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工作,既说明做一件事很难,也说明只要坚持去做就一定会成功。

  (2006-03-09 15:34:12)

  [卢强]:

  对于教育界内“三个一切”的名言——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铜陵教育部门表示“最看重的是第一句”。铜陵是一座小城,他们的具体做法,显然不能为各地所照搬,但他们所坚持的方向,却是义务教育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方向。为了一切孩子,是教育的出发点,是教育永远不能缺失的道德良心。

  杜绝“择校”,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如果不从今日做起,我们就将永无成功之日!谢谢!

  (2006-03-09 15:35:04)

  [主持人]:

  现在请沈士团委员发言,贺旻委员准备。

  (2006-03-09 15:35:45)

  [沈士团]:

  主席、各位副主席、各位委员,我代表教育37、38组发言,题目是——向政府建议:尽快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的目标。

  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百分比,是国际公认考核各国教育投入的主要指标,是由国家的能力及国家考虑对教育支出的优先程度来决定的。它较少受国家大小的影响,较准确地反映了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教育经费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我国把这个百分比定为4%也只是达到欠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与我国的国际地位已是极不相称的。

  (2006-03-09 15:38:53)

  [沈士团]:

  在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我们教育界的委员提出了关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尽快达到4%的提案。2004年9月,得到了财政部对提案的答复。

  “答复”指出:今后,各级政府将继续努力,严格按照《教育法》有关三个增长的规定,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争取到2007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4%的目标。但使我们感到十分遗憾的是,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发布的《2004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公布了随着GDP的重调,2004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下降到了2.79%。2007年实现4%的目标已是无望了。

  (2006-03-09 15:39:33)

  [沈士团]:

  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八五”期间持续下滑,1995年滑到谷底,只有2.41%。“九五”期间缓慢爬坡,2000年爬到2.87%,每年增长不到0.1个百分点。“十五”开局很好,第一年就达到3.14%,突破了3%的大关。2002年再传捷报,达到3.32%,增加了0.18个百分点。正当大家预期2007年达到4%的时候,没想到2003年下降为3.28%,2004年下降到2.79%,只相当于1999年的水平。

  (2006-03-09 15:40:10)

  [沈士团]:

  应该承认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与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很有关系。1995年GDP是58478.1亿元,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为10.86%,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仅为2.41%,应当说情有可原。2003年2004年GDP分别为117251.9亿元和159878亿元,是1995年的2倍和3倍,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都已上升到20%左右,比1995年增长将近一倍,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反而连续下降。在我国经济实力已跃居世界第六,正向第四、五位前进的时候,我们的这个指标却屈居低收入国家行列,这使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中处于十分尴尬的局面。

  (2006-03-09 15:40:33)

  [沈士团]:

  前面已经提到,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已由“九五”初期的11%左右提高到现在的20%左右。而财政收入中地方部分则由1993年的78%降为2003年的45.4%,中央部分由22%上升至54.6%。而地方部分,30%左右在省级财政,县财政只有10%左右。但是,教育经费、尤其是义务教育经费大头由县级政府承担,中头由省级政府承担,小头由中央政府承担。

  (2006-03-09 15:40:44)

  [沈士团]:

  就拿2004年来说,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内教育拨款为4027.82亿元,比上年的3453.86亿元增长16.62%。其中,中央本级教育支出299.45亿元(上年为240.20亿元),中央本级教育支出只占预算内教育拨款的7.43%。得财政收入大头的中央只承担教育支出的小头,而得财政收入小头的地方政府则承担教育支出的大头。很显然,在财权和事权上有错位,是很值得研究的。

  (2006-03-09 15:41:27)

  [沈士团]:

  从《公告》发布的数据中可以看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除了内蒙古、上海、青海外,都在15%以上,其中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还在20%以上,其中小学生均经费最低的河南省也占21.74%。说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教育经费上是努力的。但《公告》公布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只有14.9%。很显然,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比例不可能算出这个数,只能是中央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太低,拉下了这个比例的水平。

  (2006-03-09 15:42:31)

  [沈士团]:

  财政性教育经费之所以达不到GDP的4%,还有认识上的原因。有的同志仍然把自己看作是经济建设的主体,热衷于搞“政绩工程”,重经济发展,轻包括教育在内的公共服务,他们只看到搞企业有回报,而教育投入只是增加财政支出,没有认识到教育投入带来的回报更为重要、更为根本、更为长远。这种短视观念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2006-03-09 15:43:26)

  [沈士团]:

  教育产业化的错误观念也是导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达不到占GDP4%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教育组织的性质决定了教育不能以盈利为目的,国民教育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民办学校,都不允许以盈利为目的。如果忽视教育的规律和特征,简单地把教育纳入产业化的轨道,就会把教育引向歧途。《教育法》第53条明确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我们要继续坚持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的政策,但是那种认为政府不投入或少投入,只靠收费就可以办教育的打算和做法都是错误的。

  (2006-03-09 15:44:25)

  [沈士团]:

  小平同志说过,宁可把其他建设放慢一些,也要把教育搞上去。他还说,“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搞现代化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归根到底要靠人才,而人才要靠教育。

  (2006-03-09 15:45:09)

  [沈士团]:

  我国在未来5年国家财税政策将有重大改革,将加大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投入。建议在未来5年能切实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尽快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的目标。

  (2006-03-09 15:46:00)

  [主持人]:

  现在请贺旻委员发言,任玉岭委员准备。

  (2006-03-09 15:46:16)

  [贺旻]:

  主席、各位副主席,各位委员,我代表民进中央发言,发言的题目是——大力推进星火富民科技工程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2006-03-09 15:48:39)

  [贺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认为,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和进步。

  首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涵盖生产、生活等多方面的目标,要在受到资源、环境、市场等约束的条件下挖掘农业农村的发展能力和潜力,实现农村的跨越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的不断创新。

  其次,对农业农村科技的投入将比对农民的直接补贴产生更大、更持久的效益。加大对农村科技创新和进步的投入意味着强化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卫生和科研等新农村建设公共支出上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提高农村的发展能力,改善农业农村的发展条件。

  第三,只有依托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知识的广泛传播,农民的增收能力才可能真正提高,农民的增收本领才能真正增强,农民的生活质量才能进一步提高。

  (2006-03-09 15:49:21)

  [贺旻]:

  “十五”期间,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已经在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三农”发展的工作中积累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经验,星火计划及其发展到现阶段的星火富民科技工程就是一项被实践证明了的、以科教为依托和先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有效措施。

  民进中央2005年先后在江苏、陕西、甘肃、四川等地对星火计划的实施进行多次调研。从调研情况分析,我们认为,在“十一五”期间有必要加大星火富民科技工程的推进力度。

  (2006-03-09 15:50:31)

  [贺旻]:

  为此,提出五点建议。

  一、提升对星火富民科技工程的领导层面

  将星火富民科技工程上升为国家工程,综合各方各级力量,共同推进。通过专项规划,大幅度增加国家财政对该工程的专项资金投入,明确目标、制定政策、落实措施,进一步拓展星火科技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2006-03-09 15:51:11)

  [贺旻]:

  二、大力推进以应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

  一是推进与农村社区建设相关的重点技术研发和应用,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供支撑。重点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源循环利用、可再生能源、数字化农村社区、农村社会事业、绿色节能住宅、社区规划建设技术的建立和关键技术的开发应用。

  二是推进现代农业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支撑。重点加强农业动植物优质高产育种、高产高效种养,农业装备、农业生态、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农产品加工及食品安全等关键技术开发。

  (2006-03-09 15:51:41)

  [贺旻]:

  三是推进农民增收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为促进农民增收就业提供支撑。重点开展农村传统产业升级技术、农村新兴产业发展、农村信息化等关键技术开发。

  (2006-03-09 15:52:15)

  [贺旻]:

  三、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培训

  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力度。特别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不断提高和逐步普及的农村高中阶段教育,要鼓励柔性学制实验、乡土教材的开发、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培养,学校资源向社会开放。深化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使农村职业教育机构成为现代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基地和推广农业先进技术的辐射中心。以办好县级职教中心为突破口,整合县级科教支农资源,在努力培养新型农民的同时,推进对进城务工农民、农村企业管理人才、农村中介服务人员的职业技术培训。

  (2006-03-09 15:52:43)

  [贺旻]:

  四、以四个体系为重点,提高农村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

  一是以提高农业农村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构建新农村建设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在新农村建设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以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建设为重点,提高新农村建设科研基础能力。

  二是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增收致富能力为核心,构建农民科技培训体系。依托各类培训基地,培训现代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及各类实用型人才。

  (2006-03-09 15:53:07)

  [贺旻]:

  三是以促进先进适用技术向基层转移和推广为重点,构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要在推广科技特派员制度、科技专家大院等农村社会化科技服务创新机制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健全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四是以信息进村入户为目标,推进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网络,为农民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信息服务,加强信息资源的集成与共享,诸如已基本覆盖城乡的中小学信息网络共享共用,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村信息服务和远程教育。

  (2006-03-09 15:53:30)

  [贺旻]:

  五、全方位创新星火富民工作

  一是发展农村多效产业。把发展农村多效产业放在重要位置,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优选若干产业,提升其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技术支持和服务,培育一批多效产业。

  二是培育农民经济技术合作组织。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积极培育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在此过程中,各地党委、政府应发挥催化作用,承担起引导、规范农村组织发展的职责,加强其管理部门的人员培训,并为农村组织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

  (2006-03-09 15:53:57)

  [贺旻]:

  三是构建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平台。各级政府和科技管理部门在加大对星火富民科技工程投入的同时;要加强与金融部门合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科技产业化投资,多方面保证星火富民科技工程的投入。

  四是加强市场交易农产品物流平台的建设。引导搭建规范化的技术市场交易平台,沟通市场需求,带动农村产业和资源的开发。加强农产品物流环节的科技研发和应用,引导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发展,拉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民在生产和加工环节中的收益。

  谢谢!

  (2006-03-09 15:54:25)

  [主持人]:

  现在请任玉岭委员发言,张大宁委员准备。

  (2006-03-09 15:55:22)

  [任玉岭]:

  主席、各位副主席、各位委员,我发言的题目是——医疗改革重在解决“贵”和“难”。

  去年,我们先后走访了东、中、西九个省市,对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进行了考察与调研。所闻各方面的情况和意见,使我们切实感受到,医疗问题真正是百姓头上的一座“大山”。

  (2006-03-09 15:55:59)

  [任玉岭]:

  由于看病“难”和“贵”,不少人有病不敢进医院。“小病拖、大病挨,要死才往医院抬”的现象比较普遍。就是在天津这样的大城市里,也有一位做过厂长和工会主席的老共产党员对我们说:“现在最怕的是医疗费过高,更怕把沉重的医疗负担压给下一代!”

  为什么改革开放已经使GDP翻了三番的今天,看病问题却使得近90%的百姓为之却步和担忧,感到无奈和艰难?

  (2006-03-09 15:56:39)

  [任玉岭]:

  一是“看病难”,主要难在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其一,远离了“以人为本”。从改革开放至2003年,我国城乡共增加38亿人口,而城乡医院的总数量却减少了1341家。其二,严重的医院“分布两极化”。例如,北京1200万人,有三甲医院57家,而有些千万人左右的地级市,却连一家三乙医院也没有。其三,严重的资源配置“重城轻乡”。以1998年为例,财政对医疗拨款,用于农村的比例不到16%。其四,严重的“重大轻小”。政府对三甲医院的补助费,比对一级医院的补助高出100倍还要多。如此导致了80%医疗资源集中于大城市,其中80%又集中于大医院。这才是广大城乡居民离医疗资源甚远,看病困难的真正根源。

  (2006-03-09 15:57:11)

  [任玉岭]:

  二是“看病贵”,主要贵在医疗费增长过快。大处方、高收费,造成全国医疗消费从1978年到2003年增长了60倍,比同期GDP增长31倍高出29倍;比同期全国职工工资增长22.8倍,高出37.2倍。迄今,我国医疗费占GDP的比例已经高达5.6%,比世界上83个中等发达国家平均值高出0.6个百分点。

  (2006-03-09 15:58:36)

  [任玉岭]:

  据调查,深圳一家医院2000年的业务收入为0.6亿元,2004年便飚升到5.22亿元,员工平均工资从几万元增加到12万元。北京医院系统,去年的人均工资也高达7.8万元,比2003年全市平均工资高出11倍。当人大代表对医院工资偏高提出质疑时,市卫生局某领导则持相反观点,说“医生应该收入高”。我国8亿农民的年人均收入只有3200元左右,工薪阶层人均月工资在1600元以上的也仅有20%。一边是部分既得利益者的“欲望无穷”,一边是广大群众看病的钱是“财帛有限”,这才是“看病贵”的起因和根源!(掌声)

  (2006-03-09 15:59:41)

  [任玉岭]:

  为此建议:医疗改革要把解决“难”和“贵”作为重点。首先需要主管部门确立“情为民所系”的思想和观念,强化对整个行业的领导和监督,并要在“十一五”规划的实施过程中,认真做好以下几点:

  一、进行“三转变”。

  (一)坚决转变“重城轻乡”。要针对农村缺医少药的现状,用好中央财政拨款,集中财力,按人口分布支持县乡医疗机构的配备和完善。

  (二)坚决转变“重大轻小”,平衡医疗资源。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应限制大城市里大医院的扩建,认真规划和加强社区医院的建设和发展。

  (2006-03-09 16:02:34)

  [任玉岭]:

  (三)坚决转变“重西轻中”,大力保护和提倡中医药的发展。并防止中药“改头换面”,把传统的低价药全部丢完。

  (2006-03-09 16:03:06)

  [任玉岭]:

  二、实行“三流通”。

  (一)医生的处方在全市流通。使用医生开具的处方可到任何一家药店去购药,以此杜绝处方与收入挂钩,切断“以药养医”的腐败链环。

  (二)检查单据双向流通。一是医院开出的高档设备检查单,病人可任选医院进行检验;二是任何医院的检查结果,可在时效范围内于全市通用。

  (三)医生资质证书全国流通。有执业资格的医生,可允许其在全国范围内自由开业行医,放开民营医疗,实行备案制度,取消注册登记。

  (2006-03-09 16:03:25)

  [任玉岭]:

  三、搞好“三统一”。

  (一)统一药品名称。现在一种药,多的达到20几个名。药名一换便以新药出现,价格呈几十倍上升。一些医生为了回扣,也一味追逐“新药名”。为杜绝药品“越降价”医疗费“越上升”的怪现象,医药审批部门应严格把住药品审批关,按照化学结构统一药品名称。

  (2006-03-09 16:04:18)

  [任玉岭]:

  (二)统一抗生素使用比例。抗生素的价格高、回扣比例大,造成医院对抗生素的滥用和药价上升。福建卫生厅调查,抗生素在用药中的比例高达70%。有的调查还显示,在全国高达80.2%,这比国外30%的限制使用比例高出40~50个百分点。我国每年有8万人因使用抗生素过量而致死,有2万儿童因用抗生素不当而致聋。因此,无论从保护患者健康着想,还是从降低医疗费用考虑,都应将抗生素用药比例统一控制在30%左右。

  (2006-03-09 16:05:25)

  [任玉岭]:

  (三)统一医疗保障。从长远看,全国应建立最终统一的医疗保障体系。近期可从城市做起,包括各级领导干部,应与百姓同享一样的医疗保障,改变现行的一些特殊规定。这样有利于各级领导能感同身受医疗改革的重要性,以利加快医疗改革的进程,争取改革的更大成功!

  谢谢大家!

  (2006-03-09 16:06:06)

  [主持人]:

  现在请张大宁委员发言,邓伟志委员准备。

  (2006-03-09 16:07:22)

  [张大宁]:

  主席、各位副主席、各位委员,我代表农工党中央发言,题目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暴露出我国原有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引起社会各界对公共卫生问题的广泛关注。此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公共卫生,加大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力度,在疾病预防控制、医疗应急救治和卫生监督等方面狠下功夫,初步建立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公共卫生体系,不仅彻底战胜了非典疫情,对当前应对禽流感疫情也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这些成绩有目共睹。然而,公共卫生如何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如何有效承担起保障人民健康、社会安全的责任,仍然是普遍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

  (2006-03-09 16:08:10)

  [张大宁]:

  在此,我代表农工党中央提出以下七点建议:

  一、加强对公共卫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大投入力度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公共卫生工作支持力度明显加强,但公共卫生投入状况还远不适应发展需要。据卫生部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下降,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平均3.1%下降到2002年的1.7%,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2006-03-09 16:09:04)

  [张大宁]:

  2001年,在世界卫生组织191个成员国中,我国政府人均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居第131位。1995年,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支出中,财政拨款占75.2%,2002年,这一比重下降为41.7%。就投入数量而言,近十几年来,尽管总体规模逐步增加,但是增长幅度不高,较之发展中的公共卫生事业而言,几近是杯水车薪。因此,各级政府应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布局和规划过程中,着重考虑加大对公共卫生的投入,中央政府还应当对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地方病多发区,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

  (2006-03-09 16:10:11)

  [张大宁]:

  二、完善法律体系,加强监督执法

  1.加快《公民健康保障法》或《初级卫生保健法》等卫生基本法的制定。明确划分中央和地方,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在卫生方面的责任。

  2.针对重点疾病的控制,制定专门法规。如《艾滋病防治条例》、《血吸虫防治条例》等,使疾病控制有章可循,依法实施。

  3.加强执法监督,使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做到“依法行政”。特别要全额保障监督机构的工作经费及人员待遇;增加现场监督的频率和次数,提高监督执法质量。

  (2006-03-09 16:11:15)

  [张大宁]:

  三、认真贯彻“预防为主”,加强公共卫生策略的制定及实施力度

  根据卫生部门的统计,国民健康面临着双重疾病负担。一是传染性疾病,近年来,一些重大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如艾滋病、SARS等)对我国公共安全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些过去已控制的传染病(如肺结核、性传播疾病)发病率也出现回升势头。二是慢性疾病,包括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过去十年经诊断的慢性病病例总数增加了14.3%。疾病经济负担逐年增加,经济损失呈明显加速趋势。

  (2006-03-09 16:12:12)

  [张大宁]:

  为保证国民健康的需要,应调整卫生资源投入比例,加大重点预防卫生策略的制定及实施力度,重视医学行为干预的关键环节,发展符合成本效果原则的干预方法的规范和指南,确保“三级预防”策略的贯彻落实。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还应注重专业机构体系的完善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储备。

  (2006-03-09 16:13:26)

  [张大宁]:

  四、加快推进城市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城市大中型医院拥有大型医疗设备和大量优秀医护人员,而社区卫生资源又严重不足,群众看病涌向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尤显突出。应按照《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精神,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2006-03-09 16:13:54)

  [张大宁]:

  当前农村卫生工作仍然比较薄弱,农民小病拖、大病扛,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仍较多存在。乡村两级卫生基础设施差,常规设备简陋。应明确乡、村级公共卫生工作职责并落实到位,切实改变农村卫生工作被忽略、无人管状况。在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的规划上,要着重把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引进到偏远地区。

  (2006-03-09 16:14:50)

  [张大宁]:

  五、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实现社会的广泛参与

  公共卫生工作涉及到每个人的健康与利益,是卫生工作公益性质的主要体现。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行为或者习惯是当今许多需要控制疾病的主要影响因素,要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民众自身不参与不行。特别是在一些高危行为控制和干预工作中,社会中介组织和感染者自身的参与可以起到政府起不到的作用。

  (2006-03-09 16:15:21)

  [张大宁]:

  六、加紧制定配套政策,完善计划免疫经费保障

  去年开始实施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计划免疫不仅疫苗免费,连接种器材、接种服务都必须免费。中央财政只负责疫苗费用,其他费用由地方财政负担。有些地方财政根本负担不起应承担的费用,这给本来就不富裕的基层医疗单位增加了沉重的负担。长此下去,就会出现很多免疫人群空白点。建议不断完善配套机制,使这一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006-03-09 16:16:09)

  [张大宁]:

  七、坚持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推进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应加强公共卫生领域的国际合作,更加广泛地吸收一切可以利用的国际资源,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在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和体系机制,加快我国重点疾病控制的工作进程,推进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谢谢大家!

  (2006-03-09 16:17:19)

  [主持人]:

  现在请邓伟志委员发言,沈淑济委员准备。

  (2006-03-09 16:18:02)

  [邓伟志]:

  主席、各位副主席、各位委员,我发言的题目是——如何推动社会管理。

  我们已经听到,不论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是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都充分强调了社会管理。社会管理是我们“两会”的一个关键词,健全社会管理制度正在成为共和国的最强音。

  (2006-03-09 16:18:44)

  [邓伟志]:

  下面围绕如何推动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说几点意见:

  一、扩大社会管理的主体。一般来说,社会管理包括两类:一是政府对有关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制约,即政府社会管理;二是社会自我管理和社会自治管理。而现代社会管理是以政府干预与协调、非政府组织为中介、基层自治为基础以及公众广泛参与的互动过程。目前,提高社会自治与自我服务能力已成为当代社会管理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从社会管理的需要出发,建议今后变社会组织的审批制为登记制,加强培育社区民间组织。同时,从税收上扶持社会组织。在社团发展上,不要“一日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2006-03-09 16:19:44)

  [邓伟志]:

  二、强化政府社会管理的职能。政府社会管理的重点是对家庭、社会团体与社会自治所不能解决的社会事务的管理。这些社会事务涉及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需要依靠国家权力与政府权威加以解决。政府社会管理的主要内容涉及面很广,比如保障公民权利、协调社会利益、实施社会政策、管理社会组织、维护社会秩序以及解决社会危机等。多年来,政府在履行经济职能时常常越位,而在社会职能上却很少到位。政府应当把插到经济中的那只手向后缩一缩,不管油水有多大都要缩回来;要把插到社会中的那只手向前伸一伸,伸一伸,再伸一伸。否则,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永远是一句美丽的空话。

  (2006-03-09 16:21:21)

  [邓伟志]:

  三、再造社会管理流程。为了实现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简便、透明和高效”,建议优化组织结构,理顺社会管理中的条块和分权。建议设置独立的管理机构,把分散在许多部门的社会管理机构捏在一起,组成一个社会建设委员会。行政分工与科学分类有“小异”,更有“大同”。机构拧成一股绳,既有利于转变职能,又有助于精简机构,还有利于把许多具体的小制度上升为社会管理的大制度。用结构与功能统一、社会与经济文化政治相协调的大制度来指导小制度。

  (2006-03-09 16:21:37)

  [邓伟志]:

  四、加强社会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政府社会管理的核心是社会政策。社会政策是政府干预社会的主要手段和基本措施。社会政策是指政府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实现公共利益而制定的公共行为规范、行为准则和活动策略。政策是科学。只有科学地制定政策,才能制定出科学的政策。拍胸脯、拍台子不是科学。一言堂里出不了科学的政策。社会政策的制定一定要有公众参与,公开讨论。科学、民主、公平是社会政策的三大原则。注重公平是区别传统公共行政学与新公共管理学的试金石。科学的亮度、民主的高度、公平的信度决定政策的水平。政策重在执行。社会政策不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对政策的执行要科学评估,防止走样,防止效果边际递减效应。

  (2006-03-09 16:25:25)

  [邓伟志]:

  五、完善社会指标体系,建立社会运行状况监测体系。要开拓社会信息收集渠道,研制社会管理的监测指标,构建社会稳定的预警、预控管理系统,健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公共危机的管理能力。社会指标不是老百姓所讨厌的压指标的那种指标。社会指标是分析社会现象或社会发展的一种量化工具。社会指标体系是社会管理的依据,是人民群众监测、监督的准绳。现在有些官员“王婆卖瓜”,对不起,有了社会指标就很难再“自卖自夸”了。要完善社会监测机构,要有社会第三方的独立评估,构建交叉式、立体网状型的监测体系。尤其是完善对于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和重大问题的社会影响评估机制,及时了解相应的发展趋势、社会影响,及时预警,及时防范。

  (2006-03-09 16:25:48)

  [邓伟志]:

  六、全社会,尤其是企业要提升社会责任。过去,由企业办小社会,从摇篮到坟墓都由企业包下来的做法必须改革。可是,不要企业在企业内包办小社会不等于不要企业关注大社会。有些国家征收“企业社会责任税”。我们怎么样?许多国家的企业自觉地拿出收入的8%~10%献给社会,发展社会事业。可我们做得好的省市还不到1%。我们不能笼统地说富人都为富不仁,可是,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中国有相当多的富人是为富不捐。“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不是中国企业家应有的素质;“以仁为富”才是中国富人的传统美德。

  (2006-03-09 16:26:08)

  [邓伟志]:

  七、对社会管理人员要培训。社会管理人员应带头学习管理的新理念。要明确社会管理的本质是服务,而要服务就要克服官本位。官本位是比“禽流感”传染性更大的社会病。培训要以就地培训为主,严格控制“走出去”的人数。我们“走出去”的人已经够多了。有些人走出去干什么,天知道!不要以为只有“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拜群众为师,拜学者为师,花走出去培训费用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同样可以学到社会管理的真本事。

  (2006-03-09 16:27:00)

  [邓伟志]:

  经济与社会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对立的一面。这是一道世界级的大难题。几十年来,国外因各执一端,引发政坛动荡的事屡见不鲜。我们一定要防止大起大落。在市场经济起步艰难时,我们要为市场经济撑腰;在市场经济泛化时,我们要警惕市场万能论,为社会发展鸣锣开道。在一定时期内的战略性选择是必要的,但要坚持两条腿走路。辨证法给人勇气。为了经济与社会同步,物质共精神齐飞,我们要勇往直前!谢谢!

  (2006-03-09 16:28:29)

  [主持人]:

  现在请沈淑济委员发言,李汉秋委员准备。

  (2006-03-09 16:29:34)

  [沈淑济]:

  主席、各位副主席、各位委员,我代表全国妇联发言,题目是——农村流动人口家庭问题积极探索制定家庭政策。

  我国目前约有15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大批农民工从农村流向城市。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下发了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指导性文件,相关部门采取了积极措施,为保障农民工权利、发挥农民工作用提供政策支持。在关注农民工问题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个庞大群体背后的家庭变化。人口流动使农村家庭承载的教育子女、赡养老人的功能开始弱化,婚姻、情感生活面临新的挑战,也引发了新的社会问题。

  (2006-03-09 16:30:44)

  [沈淑济]:

  一、农村流动人口的家庭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规模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和群众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受城乡二元结构及经济水平的制约,农民工缺乏社会保障、工资偏低与工伤疾病使他们的家庭生活相对贫困,而70%以上的农民工在进城时把父母、妻子和子女留在了农村,催生了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这一特殊社会群体,俗称“三八六一九九部队”。

  (2006-03-09 16:37:32)

  [沈淑济]:

  据2000年“五普”统计,不能与父母外出同行的农村儿童比例高达56.17%,6~16岁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已达到2000万人。多半留守儿童是由年事已高、文化水平较低的祖父母隔代监护或亲友临时监护。家庭教育缺位,使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普遍不如正常家庭的儿童;缺乏父母亲情,留守儿童容易出现心理障碍,造成性格孤独、冷漠和自我封闭,甚至出现道德滑坡和行为失范;因监护不力,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也容易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跟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儿童,也很难保证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2006-03-09 16:38:23)

  [沈淑济]:

  目前,绝大多数的农村老人靠子女供养。伴随人口流动加快,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凸显。据南方某贫困县2003年调查统计,该县外流人口已占农村人口的46.8%,72%的留守老人依然干农活,90%的老人需要照看子孙,83%的老人没有任何积蓄。有的老人不堪生活重负,导致极端事件发生。

  据统计,农村流动人口中70%以上是男性一方外出,留守妇女要承担起生产劳动、家务劳动、教育子女、赡养老人的责任,面临着劳动强度高、精神负担重、缺乏安全感的三重压力。长期分居造成生活寂寞和精神苦闷,婚姻不稳定。据某人口输出大省统计,在农村离婚人群中,夫妻一方外出打工的占到50%以上;因丈夫长期在外,离婚妇女难以提供分割财产的法律依据;性骚扰案件中,70%的受害者是留守妇女。即使是夫妻同时进城的农民工,因居住环境差,也严重影响家庭生活质量。

  (2006-03-09 16:38:40)

  [沈淑济]: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形成农村流动人口家庭问题有诸多因素,一是户籍制依然使农民工难以享受市民待遇;二是农民工就业层次总体比较低,收入比较少;三是社会政策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社会救助、社会服务等方面对农村流动人口的家庭支持和投入还不够,等等。农村流动人口的家庭问题是劳动力转移带来的新情况,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过程,是城乡二元体制积累的社会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妥善处理。

  (2006-03-09 16:39:19)

  [沈淑济]:

  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开展农村流动人口家庭的专题调查研究,把握当前农村流动人口的家庭状况和突出问题,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2.建议在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时,增加“未成年人监护人委托制度”,落实儿童的监护责任主体,从法律上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权益。

  3.积极探索制定家庭政策。家庭是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单元,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根据新情况,需要在原有的政策框架中,增加针对家庭需求和开发家庭功能的政策。当前,应以农村流动人口家庭为突破口,制定特殊群体的家庭政策,对农村流动人口家庭提供支持和帮助。

  (2006-03-09 16:39:37)

  [沈淑济]:

  ——在实施义务教育中要加大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入,保证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平等的受教育权利,重视对他们的学习管理和心理健康疏导;

  ——要加大农村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的推动力度,使留守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在城市建设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农村流动人口的需求,筹建低价位农民工家庭公寓或农民工廉租房;

  ——在对进城务工人员培训中,要注意指导、帮助农民工正确处理外出务工与婚姻家庭、子女教育、老人赡养的关系,增强法律意识和家庭责任感;

  ——要进一步健全法律咨询和救助机构,帮助流动人口家庭解决困难,切实维护农村流动人口家庭中的儿童、老人和妇女的合法权益。

  (2006-03-09 16:40:07)

  [沈淑济]:

  3.在实施“十一五”规划中,逐渐打破和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加快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各种城乡隔离的制度,为农村家庭实现有序流动,每个家庭都能享有幸福生活提供政策支持。

  4.建立针对农村流动人口家庭的帮扶支援机制,开展社会支援行动。鼓励企业、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开展各种形式的帮扶行动,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和帮助农村流动人口家庭的良好氛围。

  谢谢大家!

  (2006-03-09 16:40:31)

  [主持人]:

  现在请李汉秋委员发言,赵启正委员准备。

  (2006-03-09 16:40:54)

  [李汉秋]:

  主席、各位副主席、各位委员,我发言的题目是——弘扬仁义礼智信。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这是经过几十年、近百年的曲折才总结出来的正确方针。如果进一步问:传统美德是什么,请举个代表。作为整体德目,我就举“仁、义、礼、智、信”这“五常”作代表。

  (2006-03-09 16:41:57)

  [李汉秋]:

  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提出仁、义、礼、智“四德”。西汉时期董仲舒首先把“仁谊礼知信”作为整体道德要求概括为“五常之道”。东汉建初四年(公元79年)后,“仁义礼智信”被官方确定为整体德目“五常”。五常不仅是五种具有基础性的“母德”、“基德”,而且形成并高度概括了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精神。

  当然,道德观念总植根于一定时代的经济和社会基础,但传统美德的合理内核包含着具有相当普适性的内容,可以有选择地继承下来,并使之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经过现代转换,包括汲取人类文明的进步成果,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就能适合当今新时代而得以传承。仁义礼智信在当前仍有顽强的生命力,弘扬它们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经过我们的现代诠释,可以在许多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2006-03-09 16:44:17)

  [李汉秋]:

  一、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企图通过否定自己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来实现现代化,这样的,思路是不可取的。中共十六大报告说得好:“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这在我国正在进行的文化战略调整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我们正在扭转近百年来有些人对待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偏颇态度。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华传统伦理体系中的核心因素,在华夏神州已影响人们两千多年,贯穿中华伦理和中华文化的发展中,成为民族精神的构成元素,熔铸在民族精神之中。正确认识并弘扬仁义礼智信是正确认识并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中华儿女的共同祖先长期培育的仁义礼智信已成为全世界华人精神文化的根,是中华文化能发挥凝聚剂作用的重要因素,弘扬它,有利于激发和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向心力。

  (2006-03-09 16:44:43)

  [李汉秋]:

  二、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胡锦涛同志说得好,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

  这同弘扬仁义礼智信有什么关系呢?一方面,中华民族的新道德必须与中国人意识和潜意识中的传统美德相承接,才能生根成活,才能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弘扬它便可以将潜藏于国人心中的传统美德复苏起来,培育起来。而以仁义礼智信为代表的传统美德本身,突出的就是群体和谐精神,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仁义礼智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道德基础,是社会矛盾的精神化解剂,是社会和谐的精神催化剂。

  (2006-03-09 16:45:16)

  [李汉秋]:

  三、有利于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

  弘扬仁义礼智信并加以现代诠释,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对当前的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仁爱——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现代道德的基本元素,是现代文明精神的基石,其核心是对人的价值、人格尊严的尊重。人格尊严横遭践踏的惨象,我们这一代人还记忆犹新。孔子倡导“仁者爱人”,仁爱成为最基本的、最普遍的德性标准。以仁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怀,经过现代改造,可以转化为现代人文精神,成为“以人为本”的精神资源。

  (2006-03-09 16:46:34)

  [李汉秋]:

  义利之辨义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应该依归的人间正义。怎样处理“义”与“利”的关系,是价值观的核心。市场中见利忘义、攫利背义的道德沦丧之风必须抑制。见利思义、以义制利、义以为上的传统美德要大力提倡。

  (2006-03-09 16:48:53)

  [李汉秋]:

  “礼之用,和为贵”礼的主要作用是规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纲要》中20字基本道德规范就有“明礼”。“明礼”作为待人接物的表现,谓“礼仪”。北京迎奥运正大力开展礼仪教育。用于处理人际关系,谓“礼让”。如果一味讲竞争,就像一味讲斗争一样,会导致偏差。“礼之用,和为贵”。“和”是礼的最高境界,其价值取向为“和谐”。礼让与竞争的关系处理好,才可能和谐。

  (2006-03-09 16:50:09)

  [李汉秋]:

  智慧创新智从明辨善恶的道德智慧可延伸到科学智慧。科学发展观是治国的大智慧,创新精神是智慧的突出品格。

  信诚重建信是做人的根本,也是社会正常运行的道德基础。信用危机绝不仅仅是商业危机,而且是深刻的道德危机、精神危机。《纲要》把“诚信”列入20字基本道德规范中,并将它作为当前着力抓的重点,我们应当抓实抓紧。

  (2006-03-09 16:51:49)

  [李汉秋]:

  道德观念和道德人格的养成是整体性的。同一道德体系中各个德目之间的道德精神是相通的。着重抓好像“五常”这样基础性的母德或基德的养成,就可以收到举一反三、一通百通的效果。我们要有规模、有力度地弘扬“五常”,使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让人领悟其精髓,用以滋养我们的道德精神、培育我们的道德人格。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建议在学校教育和整个国民教育中加大优秀传统文化的份量,强化仁义礼智信的内涵,并进而扩展和渗透到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谢谢!

  (2006-03-09 16:52:13)

  [主持人]:

  现在请赵启正委员发言。

  (2006-03-09 16:52:42)

  [赵启正]:

  主席、各位副主席、各位委员,我是代表新闻出版界别来发言的,题目是——中国要对世界文化做出较大的贡献。

  中国是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文化曾经对世界文化发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几百年来,中国逐步落后,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呈现严重的逆差。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日益改观,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文化严重逆差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并且,外国文化向中国输出不断强化。我们认为,中国要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必须要政治、经济和文化同时强大。

  (2006-03-09 16:53:19)

  [赵启正]:

  和中国对外贸易“出超”相比,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则是严重“入超”,存在“文化赤字”。以图书为例,多年来我国图书进出口版权贸易大约是10:1的逆差,而在1当中,出口的主要对象是亚洲国家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面对欧美的逆差则达100:1以上。2004年,从美国引进图书版权4068种,输出14种;从英国引进2030种,输出16种;从日本引进694种,输出22种。2005年,对美版权贸易是4000:24。文艺演出也有类似状况。从1999年到2002年,仅俄罗斯就有285个文艺团体到中国演出,同期中国到俄罗斯演出的文艺团体只有30个,大约相差10倍。从2000年到2004年,中国进口影片4332部,而出口影片却屈指可数。美国电影的生产量只占全世界的5%~6%,但放映时间却占全世界放映总时间的80%。

  (2006-03-09 16:54:44)

  [赵启正]:

  在语言文化方面,中国和西方的交流也处于严重逆差状态。美国高中有大约2.4万人学中文,但学习法语的美国高中学生是100多万。美国3000多所大学,只有近800所开设了汉语课程。英国财政大臣布朗2003年来中国时说,英国在继续进口越来越多的家电、服装和其他东西的同时可以用出口一样东西来平衡,这就是英语。英语教学作为一项出口,它的价值在五年里已经从65亿英镑增加到了103亿英镑,大约占GDP的1%。

  (2006-03-09 16:56:38)

  [赵启正]:

  一种语言形成霸权后,就意味着以这种语言为母语的国家和民族将很容易拥有信息霸权和文化霸权,并会影响政治话语权。《圣经》中的“黄金法则(希望别人如何对待自己,自己就如何对待别人)”,不仅基督徒熟悉,西方人熟悉,也传遍世界大部分地区。而我们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比“黄金法则”更久远、更美,但没有在国外广泛流传。

  (2006-03-09 16:57:15)

  [赵启正]:

  我想强调一点: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的严重赤字和入超,并不是某一个或几个部门的问题,而是因为我们文化这个软实力本身包括文化对外传播能力还不够强大。

  (2006-03-09 16:57:58)

  [赵启正]:

  英国的撒切尔夫人最近说,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国际传染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

  (2006-03-09 16:58:24)

  [赵启正]:

  历史上曾出现罗马强权、英国强权和美国强权。三大强权都是以强大的经济和军事这些硬实力为物质基础,但同时,三大强权也无一例外地以强大的文化形态和政治制度这些软实力为精神基础。文化上的优越感和吸引力是三大强权的共同特点。罗马是依靠优越的军事组织和文化吸引力进行统治的。英国把欧洲文化推向全世界,英语更成为世界性语言。美国强权的建立实际上依赖其通俗文化、包装了的意识形态和所谓的民主制度。

  (2006-03-09 16:59:15)

  [赵启正]:

  中国无意强权,但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文化发源地,只出口电视机,不出口电视机播放的内容,也就是不出口中国的思想观念,就成了一个“硬件加工厂”。文化不是化石,化石可以凭借其古老而价值不衰。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只有传播,才有影响力,只有有影响力,国之强大才有持续的力量。所以,文化不仅需要积淀,还需要振兴,需要创新。

  (2006-03-09 16:59:55)

  [赵启正]:

  中国要振兴文化,并对世界文化做出较大的贡献,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第一,中央要制定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其中,对外传播和输出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可一笔带过。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国力的竞争也已经以“文化力”为焦点。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对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未来命运的基础、支柱和关键作用,要把振兴文化提到文化安全的高度,有了文化安全,才能谈到价值观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要把振兴文化和对外传播文化提到民族命运的高度,文化的振兴和输出关系到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未来,必须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2006-03-09 17:00:48)

  [赵启正]:

  第二,输出文化要培养人才,组织队伍。这支队伍不是简单的翻译队伍,是面对外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

  第三,振兴文化需要加强文化教育,比如,有条件的大学设立文化学系,系统地进行文化的教学和研究,培养文化人才。

  第四,在文化贸易中,要增加一些对外国公司的约束条件,如让他们承担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的任务。

  (2006-03-09 17:01:46)

  [赵启正]:

  党的十六大报告和十六届四中全会都强调了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文化复兴的战略意义。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提出要“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历史和现实证明,任何民族文化的断裂,必然导致这个民族的衰退。而民族的振兴,始于文化的复兴。只有在世界文化占有一定的份额,才能成为文化大国。只有文化大国,才可能成为世界强国。从某种意义上说,谁开始喜欢你的文化,你就开始拥有了谁。

  (2006-03-09 17:02:49)

  [赵启正]:

  我们的伟大祖先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我们要继承祖先的光荣,必须与时俱进地创造出先进的中华文化,才能实现我们梦寐以求的强国之梦。

  谢谢大家!

  (2006-03-09 17:03:41)

  [主持人]:

  主席、各位副主席,各位委员,今天下午的大会发言到此结束,休会!

  (2006-03-09 17:04:08)

稿源 中国网 编辑 郑映映
呢称: 输入答案:
 精彩热图
嵌入-变动
 北方网精彩内容推荐
·财经频道 ·体育频道
新股申购:山东如意(002193) 武汉凡谷(002194)
新股中签:中国中铁首发A股网上发行中签结果
张道达:老法师看盘 等待决定性一刻(11月26日)
天津新20项重大工业项目陆续启动 总投资1088亿
天津福利彩票双色球全国开奖公告第2007138期
续谈雅帅 欧洲选外援 泰达加速新赛季准备工作
卢彦何杨吴泽上榜 泰达一线队挂牌名单增至七人
易建联"捡"1个篮板保证胜小牛 赢回小K教练信任
火箭狂胜掘金止住连败 姚麦发威秘诀赛前"密谈"
世预赛20强抽签揭晓 中国不幸进入“死亡之组”
·科技频道 ·娱乐频道
考古专家“破获”7000年前少女遇害案
“中国第一幅月图”完美亮相(图)
月球“玉照”将公布 中国航天测控获四大突破
受诅咒宝石在英国展出 历任主人连遭噩运(图)
科学家揭开雄性进化更快之谜:遗传方式简单
蔡少芬陈法蓉买家具筑爱巢 断背恋情曝光(组图)
《南京!南京!》剧照曝光 女主角秦岚自叹赔钱
小S再产一女 小Lily像极了小S小时候
乱弹《色,戒》——无人不冤 无情不孽
小S生完嘴馋 黑人范玮琪带甜甜圈探望(图)
关闭窗口
 
无标题文档
天津民生资讯
天气交通 天津福彩 每月影讯 二手市场
空气质量 天津股票 广播节目 二手房源
失物招领 股市大擂台 天视节目 每日房价
热点专题
北京奥运圣火传递和谐之旅 迎奥运 讲文明 树新风
解放思想 干事创业 科学发展 同在一方热土 共建美好家园
2008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 《今日股市观察》视频
北方网网络相声频道在线收听 2008高考招生简章 复习冲刺
天津自然博物馆馆藏精品展示 2008年天津中考问题解答
带你了解08春夏服饰流行趋势 完美塑身 舞动肚皮舞(视频)
C-NCAP碰撞试验—雪佛兰景程 特殊时期善待自己 孕期检查
热点新闻排行 财经 体育 娱乐 汽车 IT 时尚 健康 教育

Copyright (C) 2000-2021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