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以来,尽管国家三令五申,勒令各地限期关闭规模和安全生产条件不达标的小煤矿,但关闭时限却一再被突破,不少公告关闭的小煤矿还在运转,政令的严肃性受到挑战。塌方,透水,瓦斯爆炸……小煤矿引发的事故仍接连不断,这不禁令人深思:关闭小煤矿如此之难,究竟谁在“捂盖子”?
关闭小煤矿,时限一再被突破
2005年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对外宣布,未来三年内我国将基本解决小煤矿问题,原有的2.4万多处小煤矿三年后最多将保留1万处左右。
但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副局长王树鹤不久前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2005年国家公告了首批5243处不达标的小煤矿,限当年年底前关闭。因大部分省区关闭工作进展缓慢,只得延至2006年3月。
据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06年3月底,山西、四川、黑龙江、山东、湖南5个煤炭重要产地仍未完成关闭任务,其中山西省和四川省仅分别完成计划的67%和83%,关闭期限再次被突破。
此前内蒙古关闭小煤矿的进度也很滞后。内蒙古首批须关闭小煤矿486座,其中252座位于鄂尔多斯市境内,但当年仅分别关闭240座和64座。3月13日凌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荣盛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造成13人受伤、21人死亡,随后关闭形势才出现转折。
3月13日凌晨3点25分左右,鄂托克旗荣盛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事故共造成21人死亡,13人受伤。
据内蒙古煤炭工业局局长王旺旺介绍,事故发生前,内蒙古仅关闭小煤矿340座,鄂尔多斯市则关闭了107座。
“3·13”矿难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自治区政府勒令必须在3月底前完成关闭任务,否则将追究有关盟市的责任。煤炭安全监察等部门还派出工作组,专门督察各地的关闭工作,并组织了集中关闭小煤矿的专项活动。截至3月底,首批公告关闭小煤矿已全部关闭。
捂盖子的是谁?矿难暴露玄机
关闭小煤矿如此困难,究竟谁在“捂盖”?记者调查发现,“3·13”特大瓦斯爆炸事故的发生,揭开了一些隐情。
荣盛煤矿属单井技改的高瓦斯矿井,原设计年产9万吨,矿工用骡子往井外拉煤,全国罕见。“出事时矿上连下井矿工数都弄不清,管理混乱可见一斑,这种矿早就该关!”乌海煤矿安全监察分局的一位负责人说。
如此一座煤矿,事发前却在进行年产30万吨“技术改造”。据了解,2005年1月15日,鄂尔多斯市煤炭局批准荣盛煤矿进行技术改造,同年5月26日获得年产15万吨的技术改造工程安全设计批复。然而15万吨技改工程尚未竣工,鄂尔多斯市煤炭局再次于当年12月10日发文,批复该矿将设计产能提高至30万吨。
据内蒙古煤矿安全监察局等部门核查,荣盛煤矿的现有储量不足100万吨,服务年限已不足3年,属关闭范围,根本不符合实施技改标准。但荣盛煤矿近1年来却冒技改、扩产之名,每天三班倒偷采煤炭。按规定,技改矿井禁止生产,但事发当夜零时煤矿却违规安排34名矿工入井,其中10名矿工进行采煤作业,终酿惨祸。
小煤窑滥采乱挖,不仅矿难频发,还严重破坏了矿区的环境。
鄂托克旗煤炭局局长张俊对此解释说,若不批准“技改”,荣盛煤矿只能关闭,那样数年内煤炭就会自燃,大量宝贵的煤炭资源将浪费掉,“太可惜”。
此外,据张俊介绍,事故发生前,市、旗两级安检人员曾联合检查过荣盛煤矿,当时发现四点隐患,一是虽然煤矿有瓦斯监测设施,但有些掘进面无瓦斯监测探头;二是矿井下过于干燥,粉尘大;三是电线架设混乱;四是井下缺瓦斯指示牌。张俊说当时要求荣盛煤矿整改,但因“忙于关闭其他小煤矿,至事发时尚未检查整改落实情况。”
假技改,假整合……逃避关闭地方费尽心机
“太可惜”三个字,暴露出地方政府在关闭小煤矿问题上的心态。在地方的荫蔽之下,像荣盛煤矿这样应关未关的小煤矿还有不少。
据张俊介绍,鄂托克旗原有煤矿143座,公告的76座目前已经关闭并进行了炸毁处理。在此基础上,全旗批准整合煤矿67座、单井技术改造矿井46座。
按规定,技术改造矿井必须收回安全生产许可证等证件。张俊告诉记者,单井技改矿井的证照都已收回,待验收合格后再重新发证,火工品也将按技改工程量限量供应。但记者采访发现,同为单井技改矿井的荣盛煤矿除无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外,采矿许可证、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一应俱全,荣盛煤矿的挖煤工还反映矿上1年多来一直在生产,火工品供应充足。对此张俊无法解释。
究竟还有多少冒技改之名偷采的煤矿?张俊说,不排除有些技改煤矿偷采,但具体多少不清楚。
“3·13”矿难发生时,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副局长王树鹤正在内蒙古检查小煤矿关闭工作。据他介绍,实地检查发现,地方在关闭小煤矿工作中存在一些典型问题。
首先,地方政府负责人的认识错位。谈起关闭小煤矿,不少地方政府负责人总要把地方经济指标联系起来,认为会影响地方经济发展,反复强调小煤矿可带动很多人就业,对地方经济“贡献”很大……同时,国家公告关闭多少小煤矿,地方就当作任务甚至是负担,数量能少则少,期限一再拖延。
其次,时间上严重滞后,关闭标准降低。首批公告关闭的小煤矿,应于去年年底关闭,但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等地区进入3月才掀起关闭高潮。尤其是国家要求小煤矿关闭后,还须炸毁、铲平井口、井筒及房屋等设施,并遣散工人,恢复植被。
但实地观摩了鄂托克旗等地组织的炸毁活动后发现,多数小煤矿关闭后仅炸毁了井口、井筒。3月14日炸毁鄂托克旗牧民联办煤矿时,折腾了一上午仅把井筒炸出两个洞,鄂托克旗包勒浩晓煤矿只炸毁了斜井井口,连井口轨道高架结构都未倒,工业广场及房屋等设施未做铲平处理,极容易死灰复燃,有走形式之嫌。
第三,除存在假技改及边技改边生产的问题外,一些地区还存在假整合和边整合边生产的问题。按规定,只有储量和规模达标的小煤矿才能参与整合,整合时各煤矿必须先关闭和吊销证照,重新规划后只能设立一个法人。但在检查中发现,鄂托克旗整合的67座煤矿中,存在未关闭和吊销证照就进行“整合”的问题,小煤矿整合后仍各干各的,有名无实,不过是抵制关闭的“数字加减法”。
此外,只有储量够(一般在500万吨至700万吨左右)、年产30万吨以上的煤矿才能列入整合范围,但鄂托克旗等地的一些安全条件差、储量少的小煤矿也被列入“整合”名单。比如在鄂托克旗检查时发现一家小煤矿,设计年产仅9万吨,资源服务年限仅剩0.8年,仍被批准进行整合,属国家明令禁止的。
关闭小煤矿必须跳出“小利益”认清大局
“煤矿就是财神爷,100多座煤矿关70多座,旗里比割肉都疼!真想关早就关完了!”在荣盛煤矿所在的旧洞沟矿区,一些矿工告诉记者。
记者采访发现,鄂托克旗是典型的“煤炭型经济”。据鄂托克旗煤炭局局长张俊介绍,鄂托克旗143座煤矿年产煤800万吨左右,2005年全旗财政收入为6.2亿元,煤炭行业就上缴利税约3个亿。同时,小煤矿还直接或间接带动5万人就业,而鄂托克旗全旗仅10万人左右。
当地一些干部私下告诉记者,如果将小煤矿全部关闭,矿主接受不了,地方经济也会遭受重创。
在关闭小煤矿方面,曾经“处处矿洞”的乌海市在内蒙古率先并超额完成关闭任务。乌海市按规定共需关闭小煤矿65处,至3月初,实际已关闭100多处,并进行了毁闭处理。据记者采访了解,乌海市关闭小煤矿的过程中,遭到了矿主们的强烈抵制,他们频繁到乌海市市委、市政府及自治区党委政府上访,乌海市市政府的大门被矿主们挤得先后焊了4次。
“2003年以来,每年都要发生一两次重特大事故,所以市委、市政府铁了心,不管公告与否,凡不符合要求的坚决毁闭!”乌海市市委的一位干部告诉记者。
内蒙古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牙萨宁说,关闭小煤矿,必须依安全条件论,不能搞“数字论”,不能降低标准,否则,资源、环境破坏了,人死了,要这样的煤矿干吗?
“采煤是高危险性行业,技术、安全条件、人员素质的要求很高,稍有闪失就可能发生事故。”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副局长王树鹤说,规模和安全生产条件不达标的小煤矿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必须加强整顿和关闭力度,否则贻害无穷。
王树鹤呼吁说,国家近来下决心整顿、关闭小煤矿,意在调整煤炭产业结构,根本目的是消除小煤矿事故频发的问题,改善全国煤炭产业的基础生产条件,实现煤炭行业的健康、安全发展。产煤地区各级干部应认清大局,从局部利益、眼前利益中跳出来,按要求执行关闭计划,杜绝假技改、假整合及违规生产问题,一经发现,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将坚决查处和纠正。
同时,企业应定期汇报煤矿负责人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下井检查安全生产的情况,达不到标准的,立即停产整顿,整顿后仍不合格的坚决予以关闭。已完成首批小煤矿关闭任务的地区,必须严格定期巡查的制度,防止反复。(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