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个应急避难场所够用吗?
目前,北京的已建成或改造成的应急避难所共有27处,分布在城八区。例如朝阳区的朝阳公园、东城区的皇城根遗址公园、崇文区的明城墙遗址公园、海淀的海淀公园、东北旺中心小学等。但是,对于拥有一个1400万人口的拥挤城市,如果突发灾难,仅有27所应急避难所够用吗?
“具体建多少才能满足北京市需要,这要看最后的规划。应急避难所虽然由地震局牵头,但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杨国宾处长说,“目前的27所肯定是不够的,《北京中心城地震及其他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室外)规划纲要》已经市政府审议通过,该纲要提出了避难场所的建设要求、保障条件及规划实施条件等内容,不久将向社会公布。”
记者几次联系北京市规划委办公室的相关人员,却被他们以不负责这件事而拒之门外。所以到底应该建多少,记者只能从材料中看到些模糊的数据:
北京市地震局的有关资料显示,北京八大城区可作为临时避难所的小面积空地有数千处之多,可改建为长期应急避难场所的开阔地带面积有5300多公顷,估计可以建成100多处与“元大都”规模差不多的应急避难场所。
金磊向记者介绍说:在日本,只要是居民住宅区,就都设有当地政府指定的避难所。这些避难所大多是经过特别设计,达到防灾标准的学校或体育馆。一旦灾难发生,附近居民就可以把这些地方当作栖息之地。1998年,东京都已经拥有避难场所及避难道路173处。在东京都的街区、中小学、地铁、公园内可看到许多明确的避难场所、消防信号、消防栓等标识。如在电梯中不仅有遇地震、火灾的安全对策,还配有为失明残障人准备的所有盲文说明。
听了金磊的介绍,记者感到,日本的应急措施之详细实在令人钦佩。
在采访中,宋伟拿了一本近100页的《北京市朝阳区元大都遗址公园应急避难所周边地区地震应急疏散预案》给记者看,封面上写的时间是2004年7月。
“我们的要求是,全北京目前现有的27个应急避难所都应该有这样详尽、完备的预案。”
翻看该预案,记者看到,里面包括了元大都遗址公园主要为亚运村街道办事处等四街道共28个社区的市民提供应急避难场所,制定了灾难发生时,各部门如何紧密合作及应急救援志愿队的建设,疏散地图等。预案中,详细地制定出每个小区每个楼的组长的姓名和该组长负责该楼多少户居民的疏散工作等。“这个方案目前正在纳入北京地方防震减灾实施办法的地方法规。”
但是时隔快两年了,其他26处应急避难所还没有制订这么详细的地震疏散预案,当记者问起何时才能让现有27个应急避难场所的预案全都到位时,宋伟无奈地说:“目前仍在酝酿中……”
尾声——
假如明天发生灾难……
假如明天发生地震、火灾等突发灾难时,我们往哪逃?怎么逃?在采访中,这个沉甸甸的疑问始终压在记者的心头。
日前,北京郊区的第一所应急避难所——昌平亢山广场于五一期间建成开放,北京应急避难场所又添“新丁”,这使北京的应急避难所从27个变成了28个,这个数量虽然远远不能满足北京的需要,但“已经位于全国各大城市的前列”。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官员在接受采访说:“我们之所以没有大力宣传应急避难所,是为了避免引起人们恐慌。”记者听后感到十分遗憾:在经历了非典之后,没想到这种观念依然存在。灾难制造恐慌,恐慌源于无知。长期缺乏防灾减灾演练和自救教育,导致人们对灾难采取的是一种冷淡、麻木的态度,认为那是遥远的事情,仿佛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他们完全没有认识到一个严峻而残酷的问题——灾难的发生是不会选择时间的,也不会选择对象的!
因此,加强全民防灾教育和防灾技能的培训演练,对灾难抱以不懈之心,是始终不可忘却的。否则,当灾难到来时,我们将无路可逃!
小链接:
日本东京都防灾中心《地震须知》中面对地震的10项准则:
1.为了您自己与家人的人身安全,请躲在桌子等的下面,无论如何也要用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
2.摇晃时立即关火,着火时迅速灭火。养成习惯,即便是小的地震,也立即关火,互相呼喊早期灭火。
3.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户外危险更多,确认安全最要紧。
4.将门打开,确保出口。平时要事先想好万一被关在屋子里,如何逃脱的方法,准备好梯子、绳索等。
5.户外的场合,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务必不要靠近水泥预制板墙、门柱等。
6.在百货公司等公共场所,依工作人员的指示行动,不可惊慌失措。
7.管制区域禁止行驶。擅自行驶是招致混乱之源,要依照车内收音机广播的信息,采取正确的行动。
8.务必注意山崩、断崖落石等,迅速离开危险区域,避难。
9.避难时要徒步,携带物品应在最少限度。发布避难劝告后,大家要互相帮助,共同避难。
10.决不轻信不负责任的流言蜚语,不要轻举妄动,而应依照收音机、防灾机构的正确信息来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