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方网消息(记者高博):面对大片荒地、中低产田、河道淤积、排灌设施老化的状况,天津市宝坻区从1996年起,着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施了以土地治理,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的大规模综合开发,开发过程中,统一规划,打破了乡村界限,连片治理,规模开发,实现水田林路配套。
据了解,十年来,通过梯次进入、分期开发,宝坻区累计改造中低产田91万亩,新建节制闸、扬水点172座,铺设地下暗管965公里,项目区内基本实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2亩,现已形成水稻、三辣、水产养殖、蔬菜、经济作物等八大种养基地,建成养殖小区267个,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发展无公害安全生产基地22亩,农业综合开发还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十年来,宝坻一直把产业化作为农业增量升级,持续发展的重要思路。坚持打安全牌走加工路,通过市场导向,龙头带动,基地生产,科技支撑等发展举措,逐步实现产业化经营,构建生态型、外向型、效益型、现代化农业。
据介绍,从1996年起,直接投资1亿多元,建起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0个,到目前为止,全区围绕无公害蔬菜、精致米、优质麦、淡水鱼、放心肉等主导产业,引进新建24家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额达到15亿元,带动6万多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农业综合开发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调整了农业结构,更让农民直接受益,仅去年全区农业生产总值实现31.8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92元,分别是10年前的3.7倍和2.6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