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日起,所有具有天津市户口的育龄男女在结婚登记前,都要接受孕前专项疾病免费筛查。已婚未育者,也可凭借双方的户口簿和结婚证,到各区县妇幼保健机构进行免费检查。筛查疾病包括乙肝和梅毒RPR检测。开展筛查的目的主要是降低这两种疾病在母婴间垂直传播的几率,提高本市出生人口素质。
市卫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强制性婚检的取消给卫生防病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我国是乙肝大国,乙肝病毒携带率很高,而母婴垂直传播又是乙肝传播的主要途径。如果不加以干预,本市每年将有4000多名新生儿面临被传染的危险。这些孩子感染后,对他们将来的健康、升学、就业甚至婚姻,都将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除乙肝外,性病也严重威胁着新生儿的健康。根据往年本市婚检人群的统计,每年婚检中检出性病患者约100名。而且,这一数字每年都在递增。
据悉,孕前专项疾病筛查将由市政府出资,在市民政局的支持下,由市卫生局实施。开展孕前专项疾病筛查以后,各区县的妇幼保健机构将在民政部门的婚姻登记处设立采血点,具有本市户口或者是双方中一方具有本市户籍的,所有准备进行结婚登记的青年男女都要在结婚登记前接受筛查;对于已婚未育者,可凭双方的户口簿和结婚证,到各区县妇幼保健机构进行免费检查。正常结果,将以邮寄方式告知。如果被检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或是梅毒患者的,将电话通知本人到妇幼保健机构,经咨询解释后,转诊到相应的专业机构进行干预阻断。其中乙肝病毒携带者转诊到市传染病医院,梅毒阳性者确诊后转诊到市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进行治疗。他们将负责阳性者的接诊、检查、评估、咨询、确定干预方式等工作。
目前,全市18个区县均达到了启动标准。 新闻背景
从2003年10月1日,我国取消强制性婚检后,与全国一样,本市的婚检率由取消婚检前的98%以上骤降到去年的2.59%。婚检率的大幅降低使得新生儿出生缺陷以及乙肝、梅毒等可能通过母婴传播的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开始呈上升之势。
出生缺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残疾儿一生花费百万元
记者从市卫生局上午召开的“三级预防控制出生缺陷”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本市2003年、2004年出生缺陷发生率分别为13.7‰和13.9‰,按全市年均出生6万多新生儿推算,每年我市约有1000名左右的缺陷儿出生。出生缺陷会引起儿童死亡或残疾,严重的残疾每年每人至少造成2.5万元经济损失(包括医疗、家长误工费用、成年后的劳动损失等),按每人平均存活40年计算,其一生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00万元,会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极其沉重的负担。
2004年本市婴儿死亡率已降至7.37‰,根据各国公共卫生规律,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婴儿死亡率降至40‰左右时,出生缺陷就成为突出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另外,由于部分出生缺陷儿童家庭经济能力所限,家长放弃或中断了治疗,使有效的控制缺陷措施功亏一篑,而农村和城市贫困家庭残疾儿童得到有效救治的比例则更低。
鉴于取消强制婚检后全国出现的出生缺陷反弹现象,去年国家卫生部要求各省市评估强制婚检和自愿婚检带来的健康问题及经济负担,探索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与残疾的有效途径。
出生缺陷患儿治疗政府担负八成费用
对每年筛查出的缺陷儿童,包括新生儿甲状腺功能低下、苯丙酮尿症、新生儿听力障碍等,政府将实行80%的经费资助。如:甲状腺功能低下患儿需要系统监测治疗6年(大脑发育关键期),费用约为6000元,政府提供4800元/人;苯丙酮尿症患儿需系统监测治疗6年(大脑发育关键期),费用约为每年1.5万元,政府提供1.2万元/人;对于先天性聋儿,政府将一次性给予3000元,资助其佩戴助听器,并由妇幼保健部门和残联共同对患儿实施免费跟踪回访及语言训练,改变其生命状态,争取其良好转归社会。每年预计资助人员约120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