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问]:
杨先生您好,一看到您,我心里就感到非常踏实。我想问一个问题,当您上到太空的时候,有没有想到您的前辈以前也上过太空,有没有想过他们当时是怎么想的?您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2006-07-19 15:52:58)
[杨利伟]:
实际上确实是这样的,就像我刚才讲的一样,当你真正身临其境的时候,我首先的感觉当然是我们国家的科技发展、为我们国家的强盛感到骄傲,这是作为中国人的骄傲,是发自内心的。同时,也为了人类的伟大感到骄傲。为什么?我当时坐到返回舱里,工作之余从舷窗往外看的时候,当你看到一片漆黑的宇宙背景的时候,当你看到这么多的星星,非常透彻,这个时候我在想,有将近8吨重的东西在300多公里高的空间进行飞行,你这时候是什么感觉?感觉到人的伟大!同时,当你看到深邃的空间的时候,你会感觉到作为一个个体来讲,你真的是微不足道。我的感受真的是这样,经过这次飞行之后,会使人变得心胸更加宽广,而且会变得更加大度,确实有很多感受。
(2006-07-19 15:53:28)
[提问]:
有一种说法,应该说是谣言,说咱们的神舟飞船只不过是前苏联飞船的翻版,您对此有何看法?
(2006-07-19 15:54:30)
[杨利伟]:
首先,我们的火箭和我们的飞船是完全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是由我们自己研制的。无论是前苏联的、俄罗斯的还是美国的,飞船都是大同小异的。我想人类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人对科学的认识也是大同小异的,可能有一些先进一点,有一些相对落后一点。但是,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所处的工况是一样的,要求航天器要有这种形状、要有物理的现象所决定,就像大家看到路上跑的这么多车,有很多品牌,有国内生产的,有组装的,有国外进口的,现在我们没有看到哪个汽车只三个轮子在跑或者一个轮子在跑,可能形状不同,但是功能决定了就是这样。你可能会做得奇形怪状,但是不实用。
(2006-07-19 15:55:03)
[杨利伟]:
因此,随着我们人类对科学的认识和科技水平发展的,我们大家有共同的认识,因为这种工况,因为这种环境要求你就是要有这个性状。我们飞船返回的时候,是升力式返回,不像加加林返回的时候是弹道返回。我们是利用空气动力减少下降的速度,这样对材料、对航天员都会有一个很好的承受。加加林那时候有9个G,我们的航天飞机在进入大气层的时候,大家经常讲“黑罩”,我们所承受的过载不超过4个G,很多正常人、健康人都可以接受,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国外的有钱人花2000万也可以上去转一圈的原因。真正的太空环境对人体的要求并不是太高,这是因为科技的发展,我们也完全可以做到这种水平,这是一个认识的问题,完全没有哪个是翻版的问题。
当然了,因为我们国家起步比较晚,起步晚,也有有利的一面,我们会借鉴国外很多先进的技术,这是没有问题的,就像现在小学生上学的时候,不可能学习最初的东西,是建立在所有人经验的基础上,越来越科学地学习。谢谢。
(2006-07-19 15:56:06)
[提问]:
我是中央电视台记者,我想问一下神舟七号有没有出舱行走的计划,目前为止有没有针对神舟七号的训练计划?它与以往的训练计划有何不同?
(2006-07-19 15:57:28)
[杨利伟]:
神舟七号是第二步的计划,已经公开了,要进行太空行走。现在的航天员也针对神舟七号进行训练,但是这个训练肯定与神五、神六的训练不一样。我们的训练是针对每一次任务的不同,当然这里的基础都是一样的,基本操作都是一样的,因为我们要出舱,你要面对出舱的特点,所以航天员也在进行针对出舱的训练。
(2006-07-19 15:58:17)
[提问]:
现在国家航天局有没有专门针对登月宇航员的训练计划?
(2006-07-19 15:58:47)
[杨利伟]:
目前我们只是在进行绕月的飞行,还没有提到载人绕月或者载人登月,目前还没有登月人员的培养。
(2006-07-19 15:59:25)
[主持人]:
谢谢大家,报告会到此结束。
(2006-07-19 15:59:44)
[中国网]:
主持人话音刚落,听众便一拥而上,把航天英雄围了个水泄不通,提问、拍照、合影……杨利伟应接不暇。
(2006-07-19 15:59:55)
[中国网]:
本次直播到此结束,谢谢关注!
(2006-07-19 16:02: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