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东和平不仅很“受伤”,还面临“死亡威胁”(广州日报)
|
|
|
|
喇叭太小。黎以冲突不断升级,联合国在此事件中的作用似乎不明显。原载美国“政治漫画网”
|
|
|
|
无视现实。以色列政府8日拒绝了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总理哈尼亚提出的停火建议,继续扩大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原载美国“卡格尔漫画网”)
|
6月25日,以色列19岁士兵沙利特遭巴武装组织绑架。7月12日,黎巴嫩真主党又抓走2名以色列士兵,导致以军大举进逼黎巴嫩。从巴以冲突到黎以冲突,中东局势乱象迭出。以色列、巴勒斯坦、真主党(涉及冲突的直接三方)与美国、伊朗、叙利亚、黎巴嫩(冲突的外部力量)等都或直接或间接卷入这场新的冲突。
哈马斯:上台时就埋隐患
想要明白为什么哈马斯和真主党的武装分子挑起这场冲突,那就要从今年初的选举说起。实际上哈马斯上台之时就已经埋下冲突的隐患。
今年1月,发誓除掉以色列的哈马斯赢得巴选举,相对温和的哈尼亚成为巴勒斯坦总理,他要证明被以色列视为恐怖组织的哈马斯有能力管好巴勒斯坦。在美欧的政治经济封杀压力下,哈尼亚在6月曾和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签署协议,含蓄承认以色列,条件是以色列撤退到1967年以前的边界。
然而“承认以色列”不为哈马斯强硬派所接受。对他们而言,把以色列赶入大海是个不可动摇的目标。此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是,与以色列达成的任何妥协都会威胁到哈马斯上台的合法性基础——民众的支持,这将导致哈马斯再次被赶回“后台”。
真主党:为保留武装找出路
在1982年成立时就以抵抗以色列入侵为己任的黎巴嫩真主党,此次加入以色列冲突,除声援哈马斯外,更多是出于国内政治的考虑。
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由于巴勒斯坦游击队转移到黎巴嫩并以黎作为抗击以色列的基地,以色列经常对黎巴嫩进行军事打击,致使黎以冲突不断。2000年5月,以军部队撤离“安全区”,结束对黎南部的占领,但由于以没有从有争议的“萨巴阿”农场撤军,真主党游击队和以色列的冲突从未停止过。
但自从去年春天,叙利亚从黎巴嫩撤军后,继续保留着武装的真主党就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困境。真主党虽然通过议会选举在黎巴嫩政坛拥有了合法发言权,但它不愿意遵循有关决议解除武装,这在国际社会和黎巴嫩国内都遭到越来越多的批评。
对此,真主党的解释是,考虑到黎巴嫩政府军实力弱小,真主党必须保留久经考验的游击队来阻止以色列的入侵。而绑架以军士兵挑起冲突无疑是一种最好的办法,可以挑起人们对以色列在1982年到2000年入侵黎巴嫩的记忆,同时也为自己保留武装找到理由。
以色列:想“改变游戏规则”
以色列人已经决意向对手显示:他们不是软弱的人。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已明确表示,以色列不会接受以谈判的方式救回被绑架的以色列士兵。实际上,近年来以色列官员经常谈论到“改变游戏规则”的问题。
奥尔默特也放手让军方去这样做。他们希望让对手看到,“挑衅”以色列的代价越来越高,将来再这样做时就会再三考虑后果。当然,奥尔默特很可能也受到美国总统布什的影响——包括他“永远不和恐怖分子谈判”的立场以及决意打击哈马斯和真主党的决心。
“9·11”后,美以关系已经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以前以色列对巴勒斯坦或者其他阿拉伯国家采取军事行动时,美国还会进行批评,要求以色列保持克制。但这次美国却置身事外,甚至阻挠安理会通过声明、置国际社会要求停火的呼声于不顾。
从沙龙时代开始,以色列就开始全盘接收布什在反恐战争上的“花言巧语”。上星期,以色列司法部长哈伊姆·拉蒙曾表示,以色列将像美国对付本·拉丹一样对付真主党领导人纳斯鲁拉,甚至可以把纳斯鲁拉定为暗杀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以色列士兵遭绑架就很容易变成双方爆发冲突的导火索。而且这种行为也特别刺激了以色列人的神经。对于以军来说,不让一名士兵落入敌手似乎已经成为了神圣的概念。
黎巴嫩真主党,此次加入以色列冲突,除声援哈马斯外,更多是出于国内政治的考虑。
近年来以色列官员经常谈论到“改变游戏规则”的问题。以色列旅游部长伊萨克·赫尔佐克说:“以色列希望改变游戏规则,我们的目标是改变基本行为方式,那样以后将不再有绑架,不再有武装组织,不再有恐怖活动。”
叙利亚、伊朗:背后挑动
在采取激烈行动回应人质事件后,以色列就不断指责叙利亚和伊朗是造成以巴局势恶化的幕后之手。以色列称,叙利亚容留并资助哈马斯,“指使”哈马斯袭击以色列目标。
真主党主要从伊朗获取武器、在那里受训并得到资金支持,叙利亚在这个过程中扮演协助者的角色。对这两个国家,真主党则是他们可以利用的最好工具,真主党可以去干伊朗叙利亚出于国家道义和安全想干而不敢干的事。叙利亚军队无法同以色列开战,伊朗军队更不能开进黎巴嫩。
黎巴嫩:求助无门
虽说这场冲突的主角是以色列和真主党,但最大受害者却是黎巴嫩平民和脆弱的黎巴嫩政府。经过多年内战战火洗礼,黎巴嫩好不容易从战争的废墟中重新展现生机,但当以色列的一发发炮弹落在黎巴嫩领土上时,黎巴嫩人再度陷入恐惧和绝望中。
自己的国土遭到轰炸,黎巴嫩总理福阿德·西尼乌拉却只能呼吁冲突双方在联合国出面下实现停火。对于各势力组成错综复杂的黎巴嫩政府来说,他们更多时候只能选择无奈的等待。
美国:袖手旁观
自从以黎爆发冲突后,布什政府已经先后在安理会、圣彼得堡的八国峰会以及布鲁塞尔欧盟外长会议上,阻止过有关立刻达成停火协议的努力。美国希望以色列可以摧毁真主党的威胁,同时借机敲打伊朗和叙利亚,因此默许以色列在限定的时间内“自由”发动袭击。
美国极其不愿意与这场冲突中的4个要角——哈马斯、真主党、叙利亚和伊朗进行谈判。因为如果谈判,就不得不考虑这几方的利益要求。但危机中往往也蕴涵着机遇,特别是布什政府在伊拉克焦头烂额的情况下。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介入并不能消除以色列和阿拉伯冲突的根源,但什么也不做是更加危险的事情。
奥尔默特政府不想再“重蹈覆辙”
“交换囚犯”不再奏效
在人质问题上,以色列政府曾显示出有意作出巨大让步。2004年1月,以色列曾释放了420名阿拉伯囚犯,真主党则将3名士兵尸体和被绑架商人交还给以色列。由于成功促成囚犯交换,真主党领导人也在阿拉伯世界被视为英雄。
对于哈马斯来说,劫持以色列士兵用于交换被囚禁的巴勒斯坦人是可行的计划,更重要的是,如果成功,这将大大提升哈马斯的信任度,哈马斯将成为巴勒斯坦人的英雄。真主党同样希望从中渔利。虽然以色列只关押了3名黎巴嫩囚犯,但是真主党领导人纳斯鲁拉明确表示希望换来以色列释放巴勒斯坦囚犯。如果实现,他同样会成为阿拉伯世界的英雄。
以色列放弃谈判想法
面对威胁,以色列并不准备显示自己的仁慈。特别是对于真主党,以色列正好抓住这个机会进行打击,试图摧毁该组织的攻击能力,甚至一劳永逸地把真主党连根拔起。
很多以色列人都清楚,这次的冲突会付出重大的代价——双方平民是如此,黎巴嫩的基础建设以及以色列在国际上的名声也是如此。但在奥尔默特政府看来,这些代价是必须付出的,而且正在奏效。
以色列对黎巴嫩发动如此强烈的攻击,也是想借此发出一个强烈的信号。经过这么多年的冲突,以色列在很大程度上已放弃通过谈判实现和平与安全的想法,改而试图依靠强大力量实现自己的安全。比如,沙龙强行推动的单边撤出加沙。因此,作为继续执行单边撤出加沙行动的补充,奥尔默特也在作两手准备,通过对真主党的打击向其对手发出强烈的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