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丈夫努力完成医生的职责
因为丈夫是医生,所以赵颖对无辜受伤的人有着更多的同情。虽然国际社会给予了医疗救助,但很多病人依旧得不到治疗。黎巴嫩不少药物供应中断,很多病人只是在等死。
爱德梦是一家中医治疗中心的主治医师,虽然病人比往常少了一半,但他依旧守在治疗中心。丈夫说,在缺少药物的情况下,针灸治疗还是很重要的。爱德梦总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他在家乡有固定的病人,因此他必须每周回一次北方的家乡,到周一再赶回贝鲁特工作。虽然两头跑很累,但爱德梦总觉得,自己是医生,几十个病人预约了,即使最后只有一个来,也该留在诊所里。丈夫这样做,赵颖虽然有些担心,但同时感到自豪:人生总会有些事很难做出决定。是为了保全自己放弃病人,还是为了病人放弃自身安全?爱德梦选择了后者。
赵颖还从丈夫那里听到一个故事:一名妇女要做肾脏透析,但由于医疗设备的缺乏,她只能靠中药和针灸维持生命。在某种程度上,她是在等死。战争里,平民永远是最无辜的。
陪伴丈夫执意留守
赵颖非常感谢中国大使馆的帮助,自冲突发生以来,他们打来好几次电话询问她是否有意回国,而且可以带上丈夫与孩子。但赵颖每次都婉言谢绝。
赵颖留在黎巴嫩的最基本原因是因为她所住的地方比较安全,离战火不算太近。尽管如此,她也做好准备,万一贝鲁特的情况恶化,就搬到北方去。真主党分布在黎巴嫩南部、贝卡谷地的部分地区和贝鲁特南部。在黎巴嫩的战争史上,北方只有一次遭殃。她觉得,战火无论如何也不会蔓延到北方小村庄。
另一个不得不考虑的原因,还是因为她的丈夫作为医生,天职就是救死扶伤。冲突造成的伤亡这么大,医生是最需要的。在这时离开黎巴嫩好比雪上加霜,很多人会因而死去。因此赵颖两次谢绝了中国大使馆的撤离安排,守着丈夫孩子,守着黎巴嫩。
远在中国的妈妈十分担心女儿,希望每天都能听到女儿的声音,但因为通讯条件的问题,妈妈常打不通赵颖的电话。有一次,妈妈一个上午连拨了8遍国际长途都没有联系上赵颖,非常着急。从此以后,为了不让妈妈担心,赵颖每天都上网,让朋友通知妈妈,自己一切安好。妈妈也曾多次劝说女儿回家,可赵颖还是留在了黎巴嫩,她希望能等到战事平息,硝烟散去的那一天。
|
|
|
炮火下的黎巴嫩。7月19日,在黎巴嫩南部的加齐耶赫村,两名妇女经过一幢被以军炸毁的房屋
|
远嫁黎巴嫩的赵颖在异国积极地推广中文。而现在,她的生活因战火而改变。在博客里,她写下了一个中国女子在黎以冲突中的点滴心事。为了家人,她选择留守黎巴嫩,期待和平的到来。
热情淳朴的村庄民风
初到黎巴嫩的时候,一切对于赵颖来说都是新鲜又陌生的。而最让赵颖吃惊的,是这里的民风。
在中国的城市里,一般邻居间彼此不闻不问。可赵颖刚到位于黎巴嫩北方村庄的家,周围热情淳朴的邻居就前来拜访,络绎不绝。大家都对她极其热情,嘘寒问暖。而且在这个村庄里,大家从来都不关大门,永远敞开的门更使客人来往不断。到后来,赵颖发觉都没有时间干自己的事了。
但她依旧喜欢这种民风,因为这是在自己家乡感受不到的。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虽然后来赵颖搬到其它地区居住了,但她还是会利用每周末的时间回一次自己在北方的家,因为那儿有着浓厚的人情味,那里有她的公公婆婆,还有丈夫的病人。
即使如今战火纷飞,赵颖也依然会按时回村庄。回到那里,她因战争而不断担惊受怕的心灵,仿佛会得到片刻的抚慰和安宁。
中文推广被战火打断
在黎巴嫩,赵颖的工作是在自己办的中文中心里教中文。她的学生大部分是黎巴嫩商人,他们希望能与中国人做生意,或者有意向在中国投资、在中国销售商品。
赵颖初到黎巴嫩之时,曾在别的职业培训机构当过中文老师,但她渐渐发现,这些机构的商业性气息太浓,而且收费过高。后来,她又接触了一些丈夫的病人,发觉大家都对中文非常感兴趣,就是觉得培训机构费用太高。于是,她决定自己办一个中文中心,教大家学中文。
赵颖原来在大学学的是市场营销。她最初开办中文中心时,也把这项工作当作了一门生意。不过,她的收费只是原来那些培训机构的一半,而且她还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给一些想投资中国市场的黎巴嫩商人做顾问与咨询。
虽然这份工作使她收入颇丰,但渐渐的,赵颖的想法开始改变,她觉得,自己教授中文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桥梁。
不过,赵颖并不满足于仅仅开办一个中文中心,她希望在中东地区推广汉语,并希望中国传统文化能为人所知,她觉得这个工作非常有意义。
在以黎冲突爆发之前,赵颖正与中国驻黎巴嫩大使馆合作,策划一个孔子学院的项目,希望安排中国的大学教师前来教学,还想让中国的大学生来到黎巴嫩,与当地人进行交流与学习。这个项目已有了实质性进展,国内的学校已经安排好教师与学生,一切程序都已办妥。但没想到,这一切都被战火无情地阻隔了。不但国内的教师与同学不可能前往黎巴嫩,赵颖自己的教学也难以继续。
说到这些,赵颖的声音激动起来,带着一些失望与愤怒。
几尽崩溃的城市和生活
南黎巴嫩的工商业现已完全瘫痪,关门歇业之风也已传遍贝鲁特。大商场鲜有顾客光顾,更不用说一些卖衣服和鞋子的店了。前几周,充满恐惧的人们还经常抢购日用品,致使不少商店都货源短缺。现在抢购之风已平息,人们只去最近的小店买生活必需品。
由于战争,人们基本上已经不工作了,撤的撤,逃的逃。赵颖也取消了所有的中文课,停课前,她还给学生们一一打了电话,祝他们平安。现在,她基本上就是呆在家里写博客,记录下她感受的战火中的黎巴嫩。也有学生会主动要求学习中文,但为了学生的安全,她只花1到2个小时进行个别辅导。
由于大量的黎巴嫩人撤离到国外,现在大使馆的签证已经非常难签了。有钱的黎巴嫩人会撤往叙利亚、土耳其、约旦或塞浦路斯,因而这些国家的大小酒店都挤满了人。没钱的人则只能躺在叙利亚公共学校或体育场的地板上。他们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
赵颖说,战争使得黎巴嫩的旅游业雪上加霜。本来,旅游局估计在今年夏天的3个月内将会有163万游客到黎巴嫩来度假,宾馆的客房预订率已经达到108%。但冲突爆发后,所有的游客都通过各种渠道离开了黎巴嫩,酒店客房预订率一下子跌到了0%。
在黎巴嫩南部城市苏尔境内有着很多珍贵的罗马时期的文物。可赵颖听说,以色列认为攻下苏尔是最重要的一步,因为唯有此,以军才能进一步北上。所以,现在以色列加强了对苏尔的攻击,当地的民居已经遭到了炮火的袭击,那些历史遗产的未来令人担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