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保障滞后(3579票,排名第四)
[百姓心声]
刘乾 (20岁西南交通大学)
不少工人下岗后,连最低生活保障都没有。
余晨曦(21岁上海体育学院)
绝大多数农民工没有养老医疗保障。
何贵 (42岁浙江省仙居县政法委)
社会保障滞后,农村地区更加突出,覆盖面太窄,并且办理时间太长。
[记者点评]
公共财政为国人托起社保一片天
尽管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存在着难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不可否认,近年来,我们通过完善城镇社保制度,成功地化解了国企改革带来的成千上万职工下岗分流的政治风险,短短几年时间建立起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网,中央和地方财政对社保支出呈现明显的刚性增长态势。
20多年来,我国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渡期,许多事业发展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也不例外。这使社保政策在设计和推行中存在许多先天不足,社保资源的分配失衡甚至出现“倒挂”现象,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群享受的却是较小规模的社保资源。不同群体间的待遇差别也相当大,农民工、乡镇企业职工、自由职业者等社会群体仍游离于社保网络之外。更有甚者,一些地方政府或企业为了“甩包袱”,剥夺或降低本应属于工人的保障待遇,使这一社会稳定的“减压阀”有时反而变成了“导火索”。这些都是导致群众对社会保障建设意见很大和信心不足的重要原因。而社保总体目标模糊,各地标准不统一,社保关系转移接续困难等问题,也让专家、学者和社保工作者深为忧心。
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在为建立公平、广泛的全民社保体系而积极求索。公共财政尤其是中央财政对社保投入的激增,使我国社会保障能力与受益人群成倍增长和扩大。始于东北的社保改革试点,正在向全国其他省市扩展,亏空多年的个人账户被做实了,混乱的经办管理体系和低水平的统筹也得到明显改观。上海、深圳、成都等地,在目前能力所允许的范围内,纷纷探索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农民工社保政策,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