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方网消息(记者王冰):位于天津市蓟县的于桥水库是天津饮用水之源,被誉为天津的“大水缸”。8日,记者离开位于河北省迁西县的天津市引滦工程隧洞管理处,到达于桥水库。于桥水库建成于1960年7月,1983年纳入引滦入津工程,该水库控制流域面积为2060平方公里,总库容15.59亿立方米,正常蓄水库容为4.2亿立方米,是以防洪、供水为主,兼顾农业灌溉、发电的大型水利枢纽。记者在群山环抱的于桥水库看到,水库水面碧波荡漾,水库大坝下果树飘香,水库周围绿郁葱葱,四季常青,鸟语花香,秀丽的景色使人流连忘返。
|
|
于桥水库鸟瞰图
|
据了解,于桥水库是1959年12月1日动工兴建的根治蓟运河的骨干工程。当时正处于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党和政府从“除害兴利、造福人民”的愿望出发,决定修建于桥水库。拦河坝采取水中填土,轻、重碾压,人工夯实等方法填筑。1960年7月大坝填筑到设计高程27.5米,于桥水库第一期工程告竣。由于于桥水库是在冬季建设施工的,且机械化程度低,因此,大坝建成后存在诸多隐患,几十年间曾经过了多次加固处理。
|
|
水库护砌
|
于桥水库管理处处长黄燕菊介绍说,水库建成后,初期功能是以防洪为主,兼顾灌溉、发电。1968年以前,水库只拦洪不蓄水,以后开始蓄水并承担灌溉任务,水库建成至今,累计向农业供水31.35亿立方米,工业用水1.17亿立方米,1988年建成的于桥水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平均每年以1700万千瓦左右的电能输入津蓟电网。1983年纳入引滦入津工程后,水库的功能转变为以防洪、城市供水为主兼顾农业灌溉、发电等。于桥水库下游直接影响范围有蓟县、宝坻、宁河等6个区县近百万人口,几千万亩耕地,并影响京-秦,大-秦,京-山,津-蓟4条铁路干线和京-哈、邦-喜,津-围等公路干线的安全。水库建成以来,首先发挥了明显的拦洪抗灾效益。据统计,共拦截超过下游堤防泄洪能力的洪水17次,形成防洪效益11.15亿元。其中,1978年汛期洪峰高达2085立米/秒,超过下游泄洪能力4倍。于桥水库在21.95米的高水位情况下运行,全闭闸门24小时,控制了上游洪峰下泄量的90%,确保下游洪峰错泄,保证了蓟运河125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1996年8月,水库流域连降大到暴雨,致使水库水位陡涨到22.62米,在汛期紧张阶段,共调整闸门90多次。8月5日入库洪峰1718立方米/秒,但下游泄量只有52立方米/秒,消减洪峰99.6%,免除了下游的巨大损失。
|
|
发电机组
|
于桥水库成为天津市工业和生活饮用水源地后,防止水质污染,加强水质监测工作提上了重要的位置。1985年由引滦工程管理处组建化验室,1986年下半年对引滦沿线的水体进行采样化验和监测,为加强管理,1991年4月化验室移交于桥水库管理处,成立水质保护科,共有监测人员5人,定期监测点13个,监测项目主要有:PH值、氯化物、总硬度、硝酸盐氮、高锰酸盐指数等13个。随着引滦沿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水质污染也在逐年增加,为加强对引滦水质的分析和监测,提高水质监测的管理水平,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使监测数据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公证性,水库管理处于1999年3月申请国家认证,并按照国家计量认证管理规范要求对仪器设备、人员状况、工作环境、工作制度等6个方面进行逐项检查,完善提高,投入大量资金,对原有的化验室进行全面改建和扩建,购置了多台先进的仪器设备,化验项目也增加到22项,具有现代化标准的水质监测初具规模。建成了水质监测信息系统。同年11月正式通过国家计量认证,并更名为天津市水环境中心--于桥水库分中心。分中心在水污染源监控、水质监测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黄燕菊告诉记者,水库建设初期,走的是“亦工亦农、亦文亦武”的路子,几十名职工半日劳动,半日工作,开荒山造梯田,工程附近的秃山变成了花果山、米粮川,坝下的护坝地变成了绿林带,春来满坡秀色,秋季瓜果飘香,形成了于桥水库独特的风景。但当时工程管理较为薄弱,只有4名工程技术人员负责工程养护及管理,管理设施陈旧,技术手段落后。1983年水库纳入引滦入津工程后,前进的步伐加快,20多年来,通过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日常管理、强化业务考核、美化闸容站貌以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使工程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和人员整体素质突飞猛进,工程管理逐步向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水平迈进,先后完成了大坝除险加固、库区护岸、州河护坡等基建和维修工程项目。针对水库大坝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于2001年4月开始了建库以来最大规模的大坝加固工程建设。工程分为一期和二期,2003年11月二期工程顺利竣工,工程建设的完工,大大提高了水库的防洪能力和引滦调蓄供水能力,整修一新水库大坝如苍龙横亘于群山叠翠之中,绿荫环绕的溢洪道闸房显得格外妖娆美丽,成为输水线上一道靓丽的风景。今年8月份,于桥水库获得了全国绿化先进集体的殊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