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著名文学家冰心的父亲浴血沙场。
其后,大清海军重建,南京大学教授汪应果父亲奉征入伍,并与冰心的父亲成为同事。
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周末报记者沿着一篇新发现的冰心遗稿,通过当事人亲属,期图追忆、还原一片饱蘸家仇国恨的历史风云。
遗稿揭开老人心中永远的痛
今年10月5日是冰心诞辰106周年。9月10日上午,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冰心研究会会长、冰心文学馆馆长王炳根向新闻界公布了新近发现的著名文学家冰心的佚文与遗稿。
新发现的冰心遗稿部分包括书信、日记和笔记、家庭账本、其他遗稿与遗言4个部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冰心遗稿中还包括一部名为《甲午战争》的作品稿件。
王炳根说,由于冰心的父亲曾经参加过甲午海战,所以她多次立意要将甲午海战写成一部大书。但每当提笔,冰心便激动得大哭。加上冰心创作该作品时已经年迈,因此,她的《甲午战争》只开了一个头。这一遗稿是冰心的女儿吴青在清理遗物时,从一本杂志中找到的,写在一个裁开的已用过的信封上。
遗稿的发现过程
9月15日,周末报记者拨通了冰心的女儿、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吴青的电话。她和丈夫陈恕正在成都参加一个学术交流会。
吴青对记者说:“那部分佚文遗稿是北京大学的教授发现的,考证工作仍未结束,等我们回北京后再继续论证。”
不过吴青肯定的是:“我母亲确实一直很想创作一部关于《甲午战争》的作品。那个开头是我从一本不起眼的杂志中找到的,妈妈所有遗留的碎纸片看似无用,其实都有可能闪烁着光芒。”
王炳根在接受周末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五年前,冰心逝世的时候,她的亲人和与她十分接近的朋友,在悼念文章中,均披露了一个事实,即冰心的遗憾:晚年冰心,系于她对父辈国仇家恨的铭记,打算撰写一部纪实性的长篇之作,书名就叫《甲午战争》。但最终未能如愿。”
“当吴青交给我那张牛皮纸信封的时候,我非常吃惊。这是一封北京市邮政管理局的‘邮电公事’函封,冰心用剪刀将其剪开,信封外页有冰心‘以百年国耻激励后人,教育后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两行手书,内页上半页,密密麻麻地写道:
提起中日甲午战争(1894),我的心头就热血潮涌。因为我父谢葆璋先生对我愤激地□□□□□□□,他以□□军舰的枪炮二副的身体(份)参加了那次战争。他说那时日本舰队挂着英国旗从远处驶来,到了跟前才挂上日本国旗,让我们长炮毫无准备之下,仓促应战。在他身边的同事(我母亲的侄子杨建□)被炮弹□□腹部倒下了,肠子都沾在烟筒上。停战后,父亲才从烟筒上把烤干的肝肠撕下来塞到他的胸腔里的。
后来,这舰□□被击沉了,我父亲从大东沟战场泅水到刘公岛上岸,转回至福州。”
“甲午海战爆发,因为写海里的文字到此结束,信封下半页空着,落满了泪痕。就是上述的文字,有的也很难认清,只得用□代替,这同她1994年的写作状态和为友人题字的潇洒完全不相称,这也证明了‘哭得写不下去’的实情,现在则可以说,纵是写下去了,也还是控制不了感情,颤抖的笔画与满纸泪痕便是明证。”王炳根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