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全局出发,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原则,其中摆在首位的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以人为本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原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真谛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和主体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一基本规定性通过它的基本特征反映出来,而以人为本则是贯穿这些基本特征的灵魂。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具有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基本特征,无不贯穿着以人为本这个核心。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它渗透于和体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与整个过程。民主法治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权利要求,是广泛调动全社会各阶层积极因素的制度保障;公平正义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是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伦理原则;诚信友爱倡导了全体人民之间相互信任、重视信誉、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和善人际关系,是提升人的素质修养、培养人的和谐精神的基本要求;充满活力表明了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掘,人的智慧才能禀赋得到尽情展现,是人这一最宝贵资源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历史活动中各尽其才、各尽其用、各尽其时的生动证明;安定有序提供了广大人民群众向往追求安居乐业的社会秩序和生活环境,是关心人、保护人、服务于人的社会组织机制和社会管理体制健全完善的运行结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了人与社会的稳定发展、丰裕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得到改善、达到相容、走向和谐的重要标志。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所要求的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实际上都统一于以人为本。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寻求社会发展过程中多对矛盾和谐统一的方式和基础,从人作为社会发展主体和目的的观点看,就在于人的多重属性及需求的和谐统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内含着在满足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基础上的多方面的和谐统一。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反映了人的权利和义务的统一,社会主义公民要求享有广泛的不断扩展的权利,同时又要求在法制的规范下行动,履行公民的义务;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反映了人的平等追求和发展追求的统一,人作为社会的人,要求享有等同的社会权利和公民待遇,同时人作为个体的人,也要求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活力与秩序的统一反映了人的发展要求和人的稳定要求的统一,人不满足于现有的、已有的生活状况,总是在不断进入新的生存境界,追求美好的生活,人又是倾向于在一个相对稳定、可以预期的环境中生活,希望得到安全的保证;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反映了人的真善美追求的统一,人要探求万物之事理,遵循世界运动的规律,人要追求人生之价值,遵守社会伦理的规范,人还要按照美的规律去生活;人与自然的统一反映了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统一,人是从自然界中产生出来的社会存在物,人又是从根本上从属于自然,不能脱离自然界而生存。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反映在和谐文化建设上,就在于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也就是通过人的和谐发展体现以人为本。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建设和谐文化,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精神表现,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围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而展开。文化就是“化人”,和谐文化的建设说到底是要实现和谐理念、和谐精神、和谐心理的“人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用马克思主义教育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人,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熏陶人,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化人,也就是要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和谐文化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和价值共识的文化,是在全社会推崇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的文化,是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文化,是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加强人文关怀和社会关爱,塑造心理和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积极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从而人人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这样,不仅和谐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以人为本的,而且和谐文化建设的途径也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就在这潜移默化的和谐文化建设中得到体现和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