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下午参加小组讨论会时,朱永新委员将他新写的一份提案请我联署。提案的主题,是建议设立国家阅读节。这个建议,他已经提了四次,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时,也是由他提出,我和王安忆、张抗抗、梁晓声等人一起联署。去年开会,国家领导人参加我们的联组会议,朱永新也在会上发言谈他的这个建议。今年的提案,是他第五次为设立国家阅读节呼吁。他的锲而不舍,体现了一个政协委员的责任,也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执着,令人起敬。下午开会发言时,朱永新谈了关于他这份提案的命运,四年来,尽管社会上反响很大,很多人支持呼应他的建议,但至今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
中国是否有必要设立一个阅读节?我的看法和朱永新相同,我认为很有必要。设立一个阅读节,不是为了只是在过节这天叫人读书,而是在中国提倡读书之风。据统计,以色列人每年读书超过六十本,欧美很多国家的国民每人每年读书超过五十本。中国人每年人均读书几本呢?不到五本。我无法证实这统计是否精确,不过毫无疑问,中国人在读书上所花的时间,恐怕很少。看看这些统计数字,作为中国人,真是汗颜。放眼周围,人们可以毫不吝惜地花几百几千块钱请客吃饭、买衣物、旅游、花钱买书时,却会变得很吝啬;人们可以毫无节制地把时间花在闲聊、打麻将、玩电脑游戏上,而要读书,却惜时如金。很多人即便读书,也带着功利的目的,真正是为了渊博知识、丰富情感、提高素养而读书不倦的人,在国民中占了多少比例?今天下午朱永新在发言中谈到,当代中国人中,有百分之五十的人基本不读书。这是让人心惊的现状。
中国人历来崇尚读书,在国际竞争激烈的二十一世纪,更应该弘扬以读好书为乐的风气。一个不崇尚读书的民族,不会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前途堪忧!设立一个阅读节,倡导读书,提醒国人莫忘读书,实在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
有人说,现在有了网络,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变得丰富广阔,读不读书,关系不大了。这是片面的看法。网络的出现,使阅读的方式多了一个有效的渠道,是一件好事。网上的阅读和传统的读书,不能互相取代,但可以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多年前,我写过一本读书随笔,书名是《读书是永远的》。对一个文明人来说,读书不是一朝一日的事情,而应该伴随终身,一息尚存,读书不止。
中国人,别忘了读书!
3月4日深夜于京丰宾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