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05年,接到群众举报后,北京市有关部门取消了46户不符合条件的家庭购买经济适用房的资格。 |
|

|
| 中国地产报评论部主任 王子鹏认为,年收入超过12万自行申报个人所得税,实际上是整个国家的个人信用体系的一部分,如果能够数据联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经济适用房购买资格所存在的漏洞。 |
|

|
| 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宏新认为,从单纯的利润率来讲,经济适用房显然不是一个开发商欢迎的品种。但是在接受项目后,开发商总有渠道将利润最大化,其中肯定存在政府部门和开发商之间的猫腻。 |
|

|
| 伟业顾问公司市场战略研究中心总监 张剑认为购买经济适用房的基本标准存在漏洞。 |
CCTV《经济半小时》4月29日播出“安得广厦千万间”,以下是节目内容。
随着房价一再上涨,中低收入家庭“居者有其屋”的理想越来越难以实现。针对这个问题,各地想出的办法主要有两个,一是经济适用房,第二就是廉租住房制度。这两个制度到底能不能帮助中低收入家庭解决住房问题呢?
所谓经济适用房,顾名思义,就是要既经济又适用,它应该是为收入不高的普通老百姓量身定做的,可实际上,真正的中低收入家庭要想住进却不容易。记者在北京展开了调查。
经济适用房供不应求 倒卖房号成为谋利手段
在北京,要想购买经济适用房,首先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拥有北京市户口,二是没有住房,或者住房达不到国家标准,三是家庭年收入要在六万元以下。也就是说,经济适用房应该主要是为中低收入群体准备的,可是北京市的很多经济适用房小区都存在着近两百平米的大户型,在小区里,也经常可以见到高级轿车。无论如何,大户型和高级轿车是中低收入群体买不起的。
伟业顾问公司市场战略研究中心总监张剑:“我们现在定的这些标准实际上包括比如说你开收入证明,比如说你的单位证明等等这样一些方式实际上他里面本身存在着的漏洞就比较大。”
要买经济适用房只要单位或者街道提供年收入在六万元以下的证明就可以了,因此很容易给人钻了空子。
中国地产报评论部主任王子鹏:“比如私营企业随便找一个,自己开一个公司随便拿一章一盖,我说我自己有多少钱,月收入多少,我这一个并没有完全对他收入进行审核的制度。
北京师范大学防地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宏新:“你就是在我们城市居民跟他的工作单位,以及跟我们经济适用房的审核部门之间,这信息上是分割的,因此说很多人能够轻松的通过各种各样的办法拿到一个地书的证明,这的确是我们感觉到忧心忡忡的一个问题。”
监管不利,审核不严,收入证明随便开,一连串的窟窿应该怎么去堵上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