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与之相对应的却是一些房号的流失,倒号者利用这些不知从何而来的房号,在网上大肆叫卖,要价甚至高到十几万。
倒房号者江先生:“我们这个16万块钱的钱是在进交易大厅之前,在崇文门瓷器口那儿。在那里你进这个门选号之前你把钱先给我。”
记者:“那我把钱给你了,我怎么知道我能不能签呢,我要是签不到我这钱不就白花了?”
江先生:“你给我的同时,我会让他们人把你带进去。”
倒号者宣称,他是通过关系从开发商那里拿到房号的,再找到买家之后,就由开发商负责以后的一系列购房手续。很明显倒号者与开发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一些买主还是宁愿花上一大笔钱去购买房号,因为对他们来说,其中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利益。
王子鹏:“为什么一个号15万,还有人去买,因为他们还能从中获利,我们看卖15万一个号的这个小区,房价还不到3000块钱一平米,如果是一个80平米的房子的话,我们看他的总价是24万,24万加上15万,是39万。我们市场价的话是5000一平米,五八40万,他们还是有的赚的,利差至少有三四万。”
对于房号的外流,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据了解,北京地区的经济适用房利润率规定在3%以内,从单纯的利润率来讲,经济适用房显然不是一个开发商欢迎的品种。但是在接受项目后,开发商总有渠道将利润最大化。
王宏新:“应该是两板子拍出来,一板子应该拍成,有一部分足力的购房者,也就是升迁者他们拿到了这个资格,但是他们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而且另一部分呢,很可能就是政府部门和开发商在里面有一些猫腻。”
记者在北京市城市规划委员会的网站上发现,编号为2003第0010号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中写到,某家房地产公司,擅自将北半部5栋楼由16层建至18层,南半部8栋楼由20层建至24层,增加建筑面积55000平方米。在这5万平方米超过部分的背后,隐藏了多少利润不得而知。
事实证明,经济适用房的开发商手中掌握的放号权的确存在着寻租的可能。比如说,去年三环新城的放号就不是从001号开始的,是从163号开始的,至于163号之前的房号做了怎样的处理,开发商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购房者认为,相关部门需要对放号过程中的暗箱操作采取更加严格的监管。
退休职工:“专门派一个政府人在那儿监督,然后你不允许开发商接触,你只能开发建筑,你得往起建,你不能卖,不能让他插手。”
公司职员:“我觉得就不能给这些中介买这些号,他买了号他再一个号,他抬高价再卖给那些有钱的人,他们不应该拿到这些号,应该遏制他们。”
王宏新:“开发商事实上是在为政府在做一部分不该做的服务,但是恰恰也使得两方主体变成了一个三方主体,也就产生了很多问题。因此所以以后可以采取一种办法,也就是说开发商把房子盖好以后,那就交回政府,他不要来作为一种代理政府来销售的这种业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