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也玩儿蛐蛐
林希先生最初入文学一道,以诗歌创作为主,直到五十岁之后才开始写小说。他的小说多以清末民初的天津为背景。目下,继《买办之家》和《家家明月》之后,他正在创作“天津百年”系列的最后一部《万家星辰》(暂定名)。他说,写完之后,他所见过的老天津的面貌,就基本呈现给读者了。
快报:诗和小说带给您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林希:写诗主要是抒发情感,在文字上追求的多一些,对于生活积累和感受缺少更深度和广阔的视角。我最初写小说时也很不适应,但我有一个优点就是自强不息,觉得只要有自己的生活积累,老老实实去做,总有做成的一天。现在我转过来了,可让我写诗又不行了(笑)。
快报:很多人评价您的文风是幽默的,您对幽默的本质怎么理解?
林希:幽默也是一种生存状态,是种自我保护,自我解脱。世界上常常是经历苦难最多的民族最懂幽默,比如犹太人,幽默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精神支柱。我的幽默也是生活的磨炼。
快报:您经历过民国年间的生活,小说又多以清末民初为背景来创作,是不是表明早年您的生活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时期?
林希:也谈不上。解放后我才十四岁,之后的生活也是财富,看你怎么使用它。天津这个地方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我的家庭过去属于中上等阶层,和上流社会也有些接触,达官贵人、吃喝玩乐的场面也见过,像什么起士林餐厅、皇后歌舞厅我都去过。对贫苦社会也看到很多,印象比较杂。
快报:您想通过旧事来表现什么?
林希:就是把那些印象组合在故事里,让人认识自己,认识过去,也就是这样。
快报:您在少年时就开始发表作品了,那时想过会写一辈子东西吗?
林希:文学对很多人来说是个梦。做任何事都是一样,如果没有梦,没有献身精神,什么也做不好。现在人们说“玩儿文学”,这本身是个标榜。它不是真玩儿,也是全身心去投入。天津人缺少这种精神,什么事儿都过于游戏,这就坏了,浪费自己,浪费时代。
快报:说说《蛐蛐四爷》吧,您对斗、养蛐蛐的细节描绘得很精致,早年曾接触过这类东西吗?
林希:我小时候就玩儿,但真正的好蛐蛐到不了小孩儿手里,能花一毛钱买一只就很了不起了。那时候过了南运河有一片树林,人们都往那儿去捉蛐蛐。我家里就有玩儿蛐蛐倾家荡产的。
快报:您想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什么呢?很多人对蛐蛐四爷被迫放弃报仇的结局很不理解。
林希:我想表达一种社会状况。我们的国民品性总有不宽容的一面,仇雠相报,何时能了?残酷的窝里斗什么时候才算结束?只能选择很残酷的办法,以“不争”来结束它,写这个结尾是出于一种社会理想。
快报:很多作家会有一以贯之的理念,您有没有?
林希:对我来说就是我们这个民族应该相亲相爱,而不应该充满仇恨。
祖父三条训诫影响一生
林希先生出身于天津的望族,早年也接受过良好的教育,随父辈见识过一些世面。几十年风雨过去,历经风云时势,他的人生起起落落,遭际变化一言难尽,对命运的体悟也与常人不同。
快报:您家庭的背景对您幼年影响最大的是什么?
林希:我们家太复杂,太大,所以对社会接触得比较广,见的世面多一些。
快报:您受母亲的影响很大?
林希:是。我四五岁时她给我开蒙,读《千字文》《百家姓》,后来选读《古文观止》等等。那时我上学堂学新知识,回家后她给我讲传统的东西。
快报:听说您的祖父曾给过您三条训诫?
林希:我祖父是南开大学毕业的,老派的知识分子。那时家道已经中落,他也是不得意,在美孚石油行做职员。他告诉我们,家败落了,也没什么给我们的,留三条建议:学习上自强不息,做事百折不挠,另外要有健康的身体。
快报:您有篇散文叫《石缝中的生命》,联想到您的经历,能看得出来您受这三条影响很大。
林希:它们代表了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理状态。无论在什么时代,一个人做事都需要这些精神,自强不息尤其可贵。别看这三句话像空话,实际讲了至高的道理。
快报:您接触过那种富家生活,也经历过平民的日子,这种反差会不会带来一些感触?
林希:咳,命运这东西怎么说呢……遭遇的事情不管有多少,你都要有自信。你自己做过什么还不知道?无论别人怎么说你,你对自己总有一个评价:我没有做伤天害理的事情,没有做有违祖德的事情。这很重要。有的人缺乏自信,在逆境中就觉得压力太大了。我就是凭着这种自信活过来的。
快报:可不可以这么说,只有当你处在当时社会的一个极端中,或者贫穷或者富足之时,才能对它的内在有更深刻的体悟?
林希:这是后来得知的,当时对那些经历只有印象,也没想过会写出来。后来经过生活的跌宕,从历史中得到观照之后,就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快报:您已过七旬,对于人生有什么样的理解?
林希:我这个人随遇而安,无欲则刚,追求平安是福。能做的事情我就做一点,不能做的不强求,对于名利看得很淡。在我们前面多少有才华、有资历的人都倒下了,我能有今天已经是万幸。所以我也不喜欢很张扬。何必呢?一切都是身外之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