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开路桥式方案效果图

天津北站沿线效果图
新技术确保“多拉快跑”
一条直通两地的铁路,一段仅半小时的旅程,京津城际轨道工程把北京和天津拉得更近了。一座座特大桥已经出现在你我身边,也许您可以准确地说出正线全长113.544公里、桥梁总长100.171公里,也许您能够熟练报出北京南站、亦庄站、永乐站、杨村站、天津站等站名,但是这项庞大工程的技术含量究竟有多少?恐怕还没有多少人知道。
现在,我们将带您走进京津城际轨道工程,走出复杂难懂的设计图纸,带您领略高科技的力量如何与时间赛跑。
天桥达两地畅通无阻
京津城际列车几乎是在“空中通道”上行驶,京津城际轨道宛如一道连接两地的“彩虹”,乘客从登上“彩虹”的那一刻起,也就开始了与时间赛跑的旅程。30分钟,不仅让您在两地间节约了不少时间,也让您“高高在上”地观看沿途风景。那种飞驰在天际的感觉,相信对很多旅客而言都是一种美妙的享受。
据了解,京津城际轨道工程中的高架桥长度占全线路长的88.22%,5座特大桥分别是北京环线特大桥、凉水河特大桥、杨村特大桥、永定河(天津段)特大桥和新开河(天津段)特大桥。在这样的环境下,高速行驶的城际列车得以实现畅通无阻,不仅保证了列车的速度,而且还避免了事故的发生,“全封闭、多高架”这一设计理念成为京津两地30分钟通达的重要前提。
对于这样的设计,铁三院的专家表示,汽车、行人抢过道口给火车行驶带来很多隐患,给高速的城际列车构成的威胁显然更大,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极易造成重大伤亡。京津城际列车在高架桥上行驶,就杜绝了危险的发生。而且,高架桥和桥墩处一律封闭,列车在专用轨道上行驶不受任何干扰,桥墩处还设置了保护设施,避免车辆撞击桥墩,对城际轨道造成影响。
铺设无砟轨快马加鞭
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引用德国博格公司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是我国第一条铺设无砟轨道的客运专线。所谓“砟”是指小块石头,常规铁路都是在“砟”的基础上铺设枕木,这种轨道称为有砟轨道,有砟轨道会使火车在行驶时产生强大的震动,很大程度地制约了火车的行驶速度。
无砟轨道是当今世界先进的轨道技术,可以减少维护、降低粉尘、美化环境。由于城际铁路全线采用跨区间无缝线路和无砟轨道技术,不仅提高列车速度,保证旅客舒适,而且实现了京津城际轨道“少维修、免维修”的设计目标。
据介绍,德国博格公司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的铺设对基础测量的要求非常高,为了保证轨道的平顺,以往传统的测量技术满足不了工程的需要,铁三院特别在工程现场布设了精密工程控制测量网,并通过了铁道部鉴定中心组织的可行性研究评审和初步设计评审,为工程提供最全面最准确的测量数据。目前,施工队伍已在试验段铺设无砟轨道,预计9月份将正式开始铺设。
建立新系统变相提速
如果说,高架桥、无砟轨道、高速动车组是京津城际列车快速安全通达的硬件保证,那么工程中使用的一系列系统肯定会让您感到眼花缭乱,这些系统不仅是您快速便捷乘车的保障,也是列车安全顺畅通行的保障。
先说说京津城际轨道工程采用的四电集成系统,所谓“四电集成系统”是指,通信、信号、牵引供电、电力供电系统集成。不仅可以在城际列车出现超速情况时发出减速指令,而且还会保障列车信号通畅和电力充足。
京津城际列车还安装了防灾报警系统,可以在遇到自然灾害时实施自动防护。假如列车在高速行驶时遇到强风天气,系统可以立即下达减速指令,并根据天气情况控制行驶速度。同时,铁路沿线和站段还布设地震仪、震感柜和风速仪,由防灾安全监控系统进行实时监控。这些系统都为城际列车安全行驶保驾护航。
另外,乘客在乘坐京津城际列车时还能享受到自动检售票系统、自动客运管理系统、列车调度系统等高科技服务,乘客从走进车站那一刻起就能按照系统提示选择车次和车站,并根据系统提示一步一步地进站上车、到站下车。如果乘客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还可以与系统进行“对话”,得到系统最准确的回答。
高速动车组一起使劲
要实现半小时走京津的目标,仅有直通两地的“空中通道”还是远远不够的,城际列车的表现无疑成为这项工程的又一亮点。据了解,京津城际轨道工程的设计时速在300公里以上,列车能够如此高速行驶的奥秘就在于车厢内安装了动力设施,这样的列车也就是所谓的“高速动车组”。
原来,普通列车一般有十几节车厢,全靠车头发力带动所有车厢前进,而京津城际列车一般只有八节车厢,其中一些车厢内安装了动力设施,也就是说,城际列车开动时,车头和车厢处于一起使劲的状态,不仅车头发力行驶,车厢也在配合发力前进。在如此强大的力量驱动下,列车的速度自然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就像是一辆四驱车和一辆二驱车比赛拉货物,比赛结果显而易见没有悬念。
按照京津城际轨道工程的设计方案,城际列车的运输组织模式是“高密度、大容量、小编组、公交化”,最小发车间隔为3分钟,这些设计无不把高速动车组的优势体现得淋漓尽致,往来于京津两地的旅客肯定会感觉到,乘坐城际列车比公交车要快得多、方便得多。反过来看,正是由于高速动车组如此快速行驶的特点,才能保障设计中的运输组织模式和发车密度得以顺利实现。
路基防沉降工后无患
路基沉降一直是高速铁路建设的难题,京津城际轨道工程自然也要面对这一问题。如果路基沉降问题解决不了,那么快速行驶的城际列车无疑将变成令人担惊受怕的“过山车”,列车和乘客的安全都难以得到保证。
据铁三院的专家介绍,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沿线地貌由北京的冲洪积缓倾斜平原过渡到天津海陆交互堆积的冲积海积平原,线路所经地区工程地质条件很差。再加上京津城际轨道工程全线采用无砟轨道技术,对线下基础设施的变形和工后沉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铁三院加大勘查投入,组织了近300部钻机完成了超过常规铁路十几倍的勘探工作量,对桥梁地段逐墩进行勘探,最深钻探深度达101.2米;路基地段每50米布设一个勘探孔,每100米做一个由3个勘探孔组成的勘探断面,为工程提供了翔实可靠的基础数据。
据了解,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在建设中采用CFG桩技术,桩基结实稳固,不怕重物碾轧,保证轨道运行平衡。在CFG桩施工过程中,混凝土供应如果中断半小时,就不能拔管造成废桩,当十多台桩机同时施工时,混凝土的供应能力将面对更大的挑战,但施工人员采用“JIT准时生产”管理模式,克服了受场地限制、原材料储存少的难题,保证了CFG桩的正常施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