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办案件是纪委最核心最秘密最敏感的部分,湖南常德纪委将对案件定性量纪的审理引入全委会讨论,改革在当地引发各种意见——
年轻的违纪女官员肖婵(化名)的政治命运,摆在湖南省常德市31位市纪委委员面前,委员们要发表意见。
对肖婵给予什么样的处理,这原本是由纪委常委会,关键时刻是由纪委书记行使决定权,但这次,决定权却由“小范围”扩大到“大范围”。
这一变化源于该市纪委悄然试行的一场改革,改革以全委会扩权为核心,此次扩权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是,将纪委素来最隐秘的部分——案情研判——引入全委会议题。
这意味着改革主导者在削减自己的权力。在给上级的报告中,改革的主导者用上了最为自信的话语:纪委最核心最秘密最敏感的案件定性量纪的审理引入全委会讨论,由此实现了纪委权力重新配置的实质性突破,这在全党纪委系统是开先河的。
多数委员坚持从轻处理
肖婵是在会后一周才从常德政府网站上获悉,自己的案子居然惊动四方,甚至成为“全党先河”。
今年初,刚获升迁的肖婵被市纪委立案调查,调查认定其在任职期间,设立账外账及白条列支一百余万元,其中大部分用于“招商引资”名目、购买礼品和招待费用。
她承认,最初曾担心上会可能暗示有从重处理自己的意图,“别人都说,案子都上全委会了,可见多严重啊。”
2007年8月16日下午三点,“肖婵案”作为议题,登上了常德市纪委全会会场。为了杜绝当事人公关委员的可能,事先严格保密,直至临进会场才公布。
作为主导者的市纪委书记刘剑英事先担心,“委员们习惯了一言堂,能讨论得起来吗?”为了避免让委员们感到背后有“组织意图”,他放弃了作为委员的发言权。
经过几分钟的短暂沉默,会场气氛逐渐热烈。与肖婵的担心恰恰相反,主张从轻处理的委员竟占了多数。
仿佛是集体默契,大多数委员在违背财经纪律的定性上达成了共识,并多次提及案件的背景:基层财政困难,乡镇运转艰难。极端的说法甚至是:“体制逼着人去违纪。”
市纪委委员、桃源县纪委书记说,“以前其他案子是怎么定的,不能因为社会影响、领导重视就加重处罚。”有纪委官员事后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违背财经纪律,基层乡镇甚为普遍,既往处置,大多从轻甚至从免。
来自财经监管部门的纪委委员则从体制的层面深入探究:钱没有私分,是违反了会计制度,“体制上,让很多人都生病,这病究竟怎么治?”
主张从重的声音微弱却掷地有声,一位新任市纪委委员开场即表明了最严厉的态度——建议撤职。
“影响太坏,社会反响太大,如果处理不到位,收不到震慑他人和严肃党纪的作用。”列席会议的纪监二室主任龚丹诚最终选择了沉默。部分委员的发言令他感到失望,“最关键的带病提拔和跑官要官问题被忽略了。”
龚主任不惧“恶人”角色,若严格比照纪律处分条例,“即便从轻,至少也是撤职处分。”
最终,在法不责众和从严执纪的分歧中,大部分委员倾向了前者。一位与会委员坦率承认,“兔死尚且狐悲,毕竟还是同志。”
在党内警告之外要不要保留当事人级别上,分歧再度出现。一位来自政法系统的委员尽管没发言,但在后来填书面意见时,特地在旁边注明,一定不能保留级别。
他事后说,最起码的威慑要存在,不然犯了错的人,依然能享受级别,作为全委会的意见,有纵容之嫌。 |